本书是知乎大神李栩然写给千万年轻人的激励之书,是他十年逆袭人生的经验总结与感悟:有困惑也有解答,有分析也有见解,有理论也有实操;不写“鸡汤”,不打“鸡血”,用实际的文字,讲有用的人生经验。全书49个作者亲历或亲闻的故事,超过10多万字的肺腑之言,完整收录了《总有一代人要背井离乡》《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依然无能为力》《把菜鸟做好,才有望做凤凰》《最怕你走完弯路,还以为在坚持梦想》《工作前5年,培养与别人拉开差距的学习能力》等网络爆文,转发及阅读量已突破10亿次,无数网友早就在呼唤“学长”李栩然——“你的书什么到底时候可以出版?我们一定要支持!”
所有的奋斗都是一种不甘平凡 读书笔记这本书于本月十一号受长兄推荐,推荐理由:我推荐的书可一读,不同于一般的打鸡血,而是如长者般讲述,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于是立马下单,完结了《燃烧的灵魂》后于一月十四日开始到一月十九日,共六天时间读完。类似的书以前也读过,《学习之道》《自控力 和压力做朋友》《万万没想到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均在大学期间。
这一类书在社会中一般被称为励志书,总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基调,但这类书又不能完全与单纯的鼓励式书籍划等号,我更习惯地把它们称为工具书。因为我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类书就是给大家提供的方法,一万小时理论、自控力、“吸星大法“、目标分割……如果能把这些理论、哪怕只有一个透彻运用,我们都能变成大神,难就难在如何运用。
先说点题外话,越来越感觉,工作后读书与求学阶段是不同的。求学阶段的读书可以说完全在吸收,因为很多东西不懂,每遇到一个新知识都是收进来的。但工作后,尤其目前,工作两年多,职场新人、但还能有些自己的经验。于我而言,读书更多的是在判断、印证、取经,判断这些东西适不适合自己,印证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对不对,对于自己遇到的问题能否借鉴方法以寻求解决。
言归正传,先来说说《所有的奋斗都是一种不甘平凡》这本书里得到的印证:
1
“没事儿多总结”
去年七月的某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的一些工作心得应该记下来,因为回顾之前一年的工作发现,做完了就完了,当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处理的方法,不再能回想起来,日后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还是束手无策,如果当时能留下记录,再遇到岂不是迎刃而解么,所以开始记工作笔记。
就像书中所说:“做一次总结,就有一次的收获”。17年12月份的某个周末,突然接到任务要写一篇大稿件,给的材料只有地方政府的报告,但要求是:在一天的时间内定稿一篇三千字的文本,也就是说,当天下午五点开始写,第二天一早便得出一篇供领导审稿,并且领导更忙,得给领导留出足够的时间审稿,当然是越快越好,不合格再改,再审,再改再审……对于初入职场菜鸟的我来说,还未接触过如此的大稿件。向领导表达了担忧和信心之后便开始动笔。
晚上九点多便出了第一版发给主编看,主编说:“这就是地方报告的摘录,很多事情都没有说清楚,没有任何可读性。“这样的稿件要有可读性,否则这么长,读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读呢?你要这样写,给的材料里有没有脱贫小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出当地之前的贫穷状况,用了什么方法、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后此地成功脱贫,用数据说话、受益人说话,当地未来的计划,这就是很完整、很有可读性的一篇报道。”在主编的指导下将文本进行了九次修改,最终发表在了国内很有分量的网站上。
我将这类稿件的写作方法记了下来,在遇到这类任务时拿出来看看,久而久之便掌握了这类稿件的写作方法,日后的稿件初稿加修改三四稿便能搞定,并且初稿的大方向不会再错了。
其二,做国际传播与国内有所不同,国内传播很重要的一点讲究领导关怀,但在国际上这一点并不实用。国际上看待一件事情注重的是这件事情的效益,真真实实的故事、收获,而不是谁做的这件事情,在踩了几次雷之后去分析了在国际上传播很好的例子总结发现:故事、数据、经验,是这些专家学者最感兴趣,也是能给国际学习和借鉴的。相同的,国外这些“实”的东西拿回来才是有用的。
不断地去分析总结这类型的稿件、片子,便能掌握其方法,换得这类工作轻松处理。
2
“年轻别怕折腾”
“这里的折腾是褒义词,指的是不怕多做一点,不怕多想一点,更别怕多尝试一点。”
关于PPT和作者有过相同的经历,第一次做PPT,领导给了一个参考,但我并不太喜欢长篇大论的风格,因为我认为PPT是给参会的人看的,想让大家看一眼便记住关键信息。怎么能让大家记住内容呢?如果一味地长篇大论,那和读文章有什么区别,主讲人为何要去讲一遍呢?
于是在做任务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一套出来,PPT是以重点内容为主,关键词、数据是重点,便将关键词加粗。后来在实际播放中发现,在很大的会场里,加粗的字能看到,但没有加粗的部分便很模糊,于是,以后做PPT,我都将所有内容加粗,关键词标红,数据标蓝,一目了然。
虽然经历了些波折,但这种思路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从此承担了她所有的PPT制作。
再者,一个文字编辑和图像能有什么关系呢?可任务就摆在眼前,需要加980*360、555*340、260*240的banner,直接截图,能装下文字的大小不合适,大小合适的文字不全,怎么办?学!买了一本好几百页的PS教程,有一个月下班回家翻着教程自学,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解决完后还学了一些别的内容,在PS的基础上,又了解了些PR、AI,自己还不能做出多么厉害的片子来,但起码简单的可以做了。但这还不算,接下来的一件事真的印证了“这个世界上学点什么都不吃亏”这句话。
上个月我承接了某项目的宣传片制作,但后期剪辑并不顺利,外包的后期技术不过关,三番五次地修改都没能给我满意的片子。当他一个操作没有完成就想跳过去做下一个的时候被我及时发现并指出,当时心里的最大感受是:还好我了解这个软件,糊弄不了我。
看,学这些时间不长,但很快便有了用武之地。最近我又听说了AE、C4D等专业软件,即使不能成为大神,了解一下又如何?!
除了从书里印证的这两点,我还学到了两个很重要的方法:
01
量化目标
“凡是不可描述的目标,都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什么是“不可描述的目标”?举个例子,我要学英语,我每天要背50个单词,每天读一篇英文文章,每天一篇听力。之所以叫这个目标是“不可描述的”是因为它没有讲清楚这一些列背后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样可能能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但时间长了很难坚持,因为没有反馈机制,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因此很难坚持。
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我今年要考过CATTI三级、要考过雅思7分、要考托福100分……这样的反馈很有效,因为考试时间固定,成不成考完就能知道,以这个终极目标再去制定怎么样的方法,坚持下来,这才是有效的。很多事情也一样。所以,我认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是能用反馈机制给予衡量的。
读到这个例子像醍醐灌顶一样,解决了最近的一个难题,工作这么久,也知道要去继续学英语,但始终没有动力;学习PS、PR不知道要做什么,先剪个片子出来看看呗……
02
系统性学习
系统性也是最近才意识到的一个问题,虽然自己一直在读书,但一直很零散,书的选择均是凭兴趣,不成系统,掌握的都是些碎片化的信息。当听过很多专家学者的讲座后发现,他们说的某一点可能自己是知道的,但真的不是很精通,精通的人都是系统化地学习和总结过这个课题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大神”。
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系统学习?书中给了很好的方法,将每天碎片看到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在便签里,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筛选,有针对性的去查资料、去找相关的书籍、课程,这样便能将碎片化信息由点到面扩展成一系列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如果是读书,分门别类,按作者、按类型、按学科……这样便可以深挖各领域、各话题,从而形成系统化。真是又一大法宝。
书中还有很多话、很多道理是赞同的,比如:“年强人啊,心眼别太小,脸皮别太薄,格局一定要大”,“只要我未经历的,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尝试”,“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有所体会,具体的我们以后再谈。
当然,既是别人的经验,凡事都有个特殊性,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可以实验、可以借鉴,但最终还是要探寻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经验才行。这类书很多,很多话、很多道理均大同小异,读几本掌握一些方法,将之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中,精耕一技之长方能立足不败之地。
“总有一代人 要背井离乡”
“我相信,只要给我们站上舞台的机会,我们并不比别人差。而大城市,就是这个舞台。”作者在书中讲了许多小时候以及在北京的的各种经历和周围人的故事。恰好我也在北京,很多现实都感同身受,“在我看来,现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真的已经够努力了。忍受着大城市里高昂的房价租金,忍受着被挤得毫无尊严的地铁,忍受着每天两三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忍受着单休的周末和每天超过10个小时的工作,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松懈,轻伤不下火线、小病不去医院,下班路上还在拼命刷英语、听live、看文章、上网络公开课……”
没错,这些描述是多么现实:2016年6月毕业后,高中死党来北京的有4个:小Z是实习来的北京,在没白没黑拼了命工作导致任督二脉堵了一脉后辞职回到太原,但没过多久“二返长安”,现在的她过着欢乐谷到望京每天近三小时的通勤,周末无休无止地加班;小G来北京天天扎在中关村、一年多都没去过天安门,直到某个周六,非要去趟天安门特意留下和天安门的合影证明他在的是北京,现在两年多,整天泡在中关村的他头快秃了;小C,任职北京某公司,可一年到头没几天能在北京,全国各地跑来跑去,要么在广州、要么在郑州、要么在东北……晚上八点联系,在高铁站准备去往下一个城市,十点联系,在会场准备会务……直接导致从去年过年在老家见面后到上周,我去接她辞职离开北京留给我的“财产”时,才又见了一面,马上又要过年了;去年八月份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小Q,辞去了老家私立学校老师的工作来到了北京,七月份就听她说要来北京,八月份联系她时,她说已经到两周了,住在小Z处,后在北京某培训学校谋职后搬离,过着我们周末休息、她周末上班、永远约不到见不到面的日子;至于我,过得算比较舒服的,上五休二,法定节假日,极少加班,但偏偏去人大报了个在职研究生来打发无聊的时光,换来的是不逃课就没得休的日子。于是,我们这些同在北京的十年死党,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面,好不容易休息一天,真的是想休息、摊着不动啊!互相也少打扰,大家的日子大致相同,都能互相理解,小G说:“知道大家都过得不好,就放心了”。
“在这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比你天赋好、比你更优秀、比你更加勇于尝试而又更加努力的人。”这个城市有太多的能人,中关村科技大牛、亮马桥国际精英,比有钱比不过大老板,比权力比不过中南海,比天赋比不过北清人,唯一能比的就是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进步一点点,你就“不平凡”。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所有的奋斗都是一种不甘平凡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