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米》甄选了近年来葛亮创作的7篇具有悬疑感的中短篇代表作。在悲悯的民间叙事中,是人生的风姿百态,也是命运的横强与无常。娓娓道来之下,总能看到些许平庸又熟悉的样子,他们面目模糊、泯然众人,却被巨大的秘密裹挟着,在下一秒堕入深渊。自认聪明的,以破釜沉舟的信念,步入迷障。更多的人则在观望,终于亦步亦趋。他们是旅居越南的通灵师,是隔壁的奇怪邻居,是擦肩而过的路人,是我,也是你。面前是一片浩浩汤汤,自时代的跌宕,自历史深处的幽暗,或自个人的痛快与无涯苍茫。彼岸处,刹那间似有一两点星火。不明亮,但足够暖。
问米读书笔记一口气把剩下的三章看完,
花了三小时,可以睡了。
十一月,新的开始,晚安。
问米
葛亮
76个笔记
◆ 第2章 问米
>> 只是在殡仪馆里做一些迎来送往的事情。送生也送死。
>> 无为有处有还无。
>> 可我媳妇儿一新时代的女性,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跳入了我这个火坑。说实在的,我心里挺歉疚的。特别是见她安贫乐道的模样,也心疼得很。有时候我借酒浇愁,她就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我说“焉知非福”,我就叹上一口气。
>> 仍没有遮住另外一种气息,隐隐的,清冽而略微刺鼻。
>> 还要回去干什么?‘生生生,虽生何所用?’戏文里说得清楚。唱了这么多年,如今才看透。”
◆ 第3章 不见
>> 这时候,她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父亲的遗像。父亲烧得一手好菜,宠坏了母亲,却教会了她。她知道,父亲是欣赏她身上某种来自遗传的粗粝劲儿。母亲的存在,只与诗词和歌剧相关。父亲对母亲的影响,也是如此的形而上。她第一次陪着母亲去买菜,在她退休后那个秋天的午后。母亲在一个摊档上,精心地挑选了西红柿、西兰花和茄子。然后很客气地对档主说:“麻烦你将这些菜的价钱∑一下。”这个中年男人茫然地望着她。他抬抬手,望着这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微笑的大妈,犹豫地说:“那你,买是不买?”母亲镇定地说:“买,我挑了这么久,请你∑一下。”她在旁边,终于抢过话头:“这些菜,一总多少钱?”说完这些,她迅速地付了钱,拉着母亲离开了。这一路上,母亲没有再说话。她看到母亲微红着脸,眼里是难以形容的黯然。她想起,∑是做数学教授的父亲最喜欢用的一个词。
>> 杜雨洁说:“妈,这就是个经验。您说您教课教了这么久,‘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发三千丈’,不都是个虚指嘛,差不离就行了。”
>> 户枢不蠹
>> 舞台上的薛湘灵,正唱道:“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不是我无故寻烦恼,如意珠儿手未操,啊,手未操。”
>> 小张父母看上去,都是很老实的人。脸上写着些小市民的随遇而安和逢迎,都是在这城市里生活大半辈子练就的。
>> 而是,稍入眼些的,背后都有一段回忆。这些回忆是她自己攒下的。就像手里这件重磅真丝的衬衫,里面还镶着宽大的垫肩,是很陈旧了,也已不合时宜,但质地却是好的。她便留了下来,舍不得丢掉。
>> 第二日周末的黄昏,她穿了这旗袍出门。母亲将花镜取下来,瞥她一眼,摘掉了一朵韭菜花,很安静地说:“你是长久没有对自己认真过了。”
>> 他终于伸出手去,但似乎又很踌躇。她看见那手的剪影,落在墙上,像一只翅膀。她慢慢将这只手,放在自己的脸上。他们终于拥抱在一起,闻得到对方身上传出的油烟与火锅汤料的味道,隐隐的辛辣。他们迅速意会到了这气味对于情欲的隐喻——不洁净,但如此沁人心脾。
>> 她见到这个男孩,是在半个月后。
对于他的安静,她并不意外,一如很多离异家庭出身的孩子。她想他会对生人有天然的警惕。
>> 男孩默默咀嚼一块松露甜虾披萨,旁若无人,但是并未令人反感。令她意外的,是这孩子长相的甜美。他并不很像聂传庆。他的眉宇很开阔,尽管年幼,但面对周遭的嘈杂并无任何不自然,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模样。并且,她从他的一些小动作中,看到了某些生活优越的暗示。
>> 回到家时,客厅里暗着灯。电视却热闹着,是《状元媒》里的一段二黄原板。雍容华贵的柴郡主,此时是一派小女儿态。“自那日与六郎姻缘相见,行不安坐不宁情态缠绵。”
◆ 第4章 罐子
>> 总体而言,他们对我算是友好。当最初的好奇过去,距离感也随之消失。观望的趣味是短暂的。
>> 干脆而轻碎,的确恰如其分。
>> 我把他手里的烟接过来,一并叼在自己嘴上,说:“男人一辈子长得很,先开个头,留着将来慢慢抽。”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匠人最怕留瑕,你毁了我的手艺。
>> 我抬起头,看见小易的眼睛,没有内容。不怨不怒,不嗔不喜。
>> 都是过去的事了。这世上,先谁都有个不情愿,后谁都有个不甘心。
>> 我知道是错觉,惯性而已。
>> 我合上眼,体会到其中的陌生。再次睁开,我看着她,一丝略微不适,稍纵即逝。那眼神已经散了,不是她,不是小易。是那种经历了世故的女人才有的,眼神中的一点风尘。
>> 她哼唱得慵懒而圆融,甚至,有一点淡淡的放纵。
>> “叔,我该走了。”
我说:“你要去哪里?”
小易摇摇头,笑一笑说:“你没问过我从哪里来。”
>> 迷迷糊糊中,有轻碎的脚步声。我看到一条灰白色的路。有一匹马低下头,踟蹰而行。它回过头,看着我,眼睛大而空。我也望着它,它的眼里,慢慢地流出了血。
>> 舍南舍北皆春水,他席他乡送客怀
◆ 第5章 鹌鹑
>> 阳光洒到身上,是酥麻的热。昨夜的一切了无痕迹。这城市,太容易在瞬间变得干净、整齐。
>> 并非是因为它的残破,而是,这个大厦在她的印象中,应该有些邪恶、褊狭,甚至隐秘而淫糜。
>> 桑耶!’在藏语里是‘不可思议’的意思。
>> 下一页是纳木错的秋天。
>> 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 “我知道,不会是我一个人在找他。”
>> Spy camera,俗称针孔摄像机。
>> “你为什么会知道这些?”韩小白一边狐疑地看着游牧,一边后退了一些。
游牧冷笑了一下,说:“只要你想知道。”
他没有再说话,眼神中突然泛起了难以名状的光。很微弱,像是一种弱小的动物,在看到食物的时候,那一瞬的目光。
>> 这一天夜里。
游牧打开监视器,他们看见晚上他们在饭厅里,热闹与安静的举动,像是在看一些陌生人。而他们从来没有发现,在摄像头的俯视之下,他们坐在一张桌子前,前所未有地真正感到亲密。
◆ 第6章 朱鹮
>> 似是而非
>> 我相信这些东西来处不凡,但太多太杂,使房间显得逼仄,甚至有点不够体面。
>> 在雨里,这城市被洗得更清晰了。现在看来,却似是而非。大概是还有许多地方,我看不到。许多地方,我不想看见
>> “自闭或者艾斯伯格症儿童我都接触过。他们和常人的认知能力不同,会出现中央统合系统障碍。简言之,很难让他们看到事情的全部,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对局部专注,异乎寻常地执着。但认知紊乱大大影响他们事件重塑的取向。”
>> 我看见在这老旧的房间,有许多痕迹,是用日子一点点码起来的,渐渐占据了这房子。
>> 我坐在桌前,打开荷叶。枯败的经络扯起糯米的黏丝。鸡很鲜嫩,是前腿肉。妻对食材总是很细心,甚至谨慎。对细节的在意,符合一个南方人的个性。这道菜或许搁了一个下午,入味了,也入了心。吃了许多年,再谈不上惊喜。但或许我会怀念。
>> 只说《邯郸梦·生寤》,人物后的山石,青绿得响亮,似要叫喊出来;一幅是看不见五官的脸,也不见手足,笼着半透明的长衫,泼墨是飘然的衣袂。题着“浮生如稊米,付与滚锅汤”,也是童童的字迹,稚拙无邪、无拘束。我想起了那孩子眼里的一点光。
>> “什么是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许医生不动声色:“自闭症候群,简称ASD。
>> 世上大奸大善的究竟是少数,多半都是混混沌沌的囫囵人。就好像这茶,多好的茶,洗得再干净,也还是有些旁的东西留下来,让我们喝下去。”
>> “童童看着我,同时抱了一下卡卡。我试图拥抱他一下,但是忍住了。这个孩子自始至终保持着安静,他与人有独特的交流方式。
◆ 第7章 龙舟
>> 他们住在于野祖父的宅子里,等着祖父死。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 靠岸了,香港的一座离岛。
>> 通常会避开一些场合,是有意识地擦肩而过。清明、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佛诞,通常都是隆重的,迎接各色生客与熟客。
>> 他一个人坐在这静寂里,看潮头起落,水静风停。
>> 沉闷幽暗的流年侵蚀下退化的感觉,在这喧腾噬咬下苏醒了。
>> 女孩长着那种细长上挑的眼睛。眼角很锋利地向鬓角扫上去,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凤目。
>> 没有恋爱,偶尔有性。不同的女人在家里出入,如同走马灯。
>> 于野是个物欲淡漠的男孩。只喜欢极少数的东西。
>> 锣鼓停声,低头唱也,请到天地初开盘古皇,手拿日月定阴阳,先有两仪生四象,乾坤广大列三纲……”
◆ 第8章 竹奴
像一生都走在瓢泼的雨里,永远与压抑苦闷隐忍的缠绕在一起。
>> 肾主精生髓,肾精不足,髓海必虚,脑海则失养;肾气不足,心失所养,血脉运行乏力,血瘀阻脑。”
>> 蜻蜓落雁飞不飞,雨过天晴云低回
>> 英雄暮年
>> 布有千色,人有百种。哪有做什么都写在脸上的
>> “竹夫人,消夏良伴……竹夫人,竹夫人。”念着念着,似有所悟,想起《红楼梦》里宝钗出的一则灯谜,谜底正是这东西。就脱口而出:“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 现在的这些生意人,什么都要复古,唯独人心不古,有什么用?
>> 女人便问:“是院子里的大白菊吧?”
郑医生袖着手,点一点头说:“好东西,清肝明目,健脾和胃。”
女人细细地吹,然后轻轻嘬一口,笑说:“该早些喝,我这辈子,就是有些事情没看清爽。”
◆ 第9章 后记:刹那记
>> 若干年前,读横沟正史的《狱门岛》,真正体会到何谓衣锦夜行。时代荒芜,徒留夏草。人在迷雾之中,由屏风上的俳句指引,步向结局。俳句之境,如陌路繁花,字字玄机,雅趣里全是罪恶昭彰。是故,罪非常,美亦并举。
>> 洞悉之后,仍无力阻挡,是一场惘然。
>> “造境”之趣。造人境,也造心境。人的焦灼、爱欲、卑劣与坚持,都在信任的危机之下,经受砥砺,而后蠢蠢欲动。
>> 所谓真相,永远是表演失之交臂的道具。真相的本身变得虚无,一次次与过程擦肩而过,最后筋疲力尽。它却终于浮出水面。
>> 悬而未决,跃如也。与其说关心的是推理的过程,毋宁说是关心过程后的抵达。抵达的是真相,更是在漫长的绝望与欲望后,真相大白时的软弱。
>> 人性是十分脆弱的东西。非常情境下,薄弱愈甚。日本作家擅以悬疑写人心苦厄与围困。在一桩罪案中,东野圭吾写呵护,吉田修一写孤独,松本清张写日常。
本格的步步为营,变格的恣肆诡谲,不外如是。
>> 他的执着如同对女主角的爱,带着“作”的性质。却有一丝颟顸,属于生活本身,是可爱的。
>> 当事者,不可言说;旁观者,抱憾无言。
>> 他们是一些藏在岁月裂隙中的人,各有一段过往,仍与现实胶着,因寄盼,或因救赎。他们的人生是一局棋,操控者与棋子皆是自身。在投入与抽离间盘桓游刃的,是心智优越者。久了,亦不免沉溺于生活。长考之后,一着不慎,仍是满盘皆输。更为谨慎的,有遗世独立的姿态,眼观六路,但越走路越窄,人也渐孤独,终行至水穷处。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 彼岸处,刹那间似有一两点星火,不明亮,但足够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问米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