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撒哈拉的故事 读书笔记5000字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她以一支笔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诠释人生,只做生活的见证者;她是我们心中浪漫、洒脱、真性情的永远的三毛,永恒的传奇。她以“三毛”的笔名,写下脍炙人口的散文,造就了流浪文学的经典之作,畅销三十余年热度不减,并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撒哈拉之梦。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三毛与荷西苦中作乐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异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带的动荡局势……十几篇质朴的散文,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撒哈拉的故事 读书笔记

三毛,虽然是从小耳熟闻详的一位女作家,但这真真确确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拜读其作品。也是我看她的第一本书,以前只听说她是一个随性、自由的女子,在看完本书后,更多的发现了她还是一个善良、洒脱、爱憎分明的神奇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记录三毛与其丈夫荷苦中作乐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异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带的动荡局势………而这一系列故事均是在以沙漠为背景的情况下完成。在细细品读完此书时,本有太多的感想,然而此时竟不知从何说起。既然如此,那我便依照我所认为的最值得品读此书的几点感悟,表达一下拙见。

用心生活的人,能在沙漠开出一朵花来。全书最令我动容的便是三毛与荷西之间的感情和相处方式。

结婚记中提到,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跟他在一起也是很愉快的事。所以在三毛决定去撒哈拉以后,他竟先她一步悄悄去了,只为提前为她打点好,,并且留了一封信给三毛,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真挚的言语,质朴的感情,已经让人感动不已。这样的深情,不带任何的棱角,甚至有种手足无措的稚嫩,为了永远跟你在一起,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这个夏天就结婚吧,好吗?不用确认眼神,这真的是爱情!令人倾羡的爱情!三毛向来是个讨厌繁琐的人,而结婚程序需要的证件全部到手最少三个月,但因为是与荷西结婚,她选择了等待。那天结婚时间下来了,荷西对三毛说要带她去看电影,明天她就不是他的女朋友了。看到此处时,这突如其来的情话,羡煞我也。不得不感慨,荷西骨子里带有的浪漫。结束恋爱的仪式感。关于人为什么要有仪式感,《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感觉是在生活。而那些给你带来仪式感的人,往往都是爱你的人。物质上的缺席,并未丝毫影响二人,想象着三毛头上别着一把香菜,与荷西漫步在沙漠中前去参加自己的婚礼,莫名的觉得当时的画面定是十分有趣。如此独特的装扮,我等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感。婚礼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但这场仪式却是庄严而慎重的,以及法院的人的真诚的祝福。

沙漠中的饭店,三毛同荷西生活的琐碎,不由令我心生向往。三毛是一个热爱生活并用心生活的人,在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她并未自怨自艾,反而不断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就比如说煮菜这件事,她不仅不抱怨,反而将其当作一种艺术,乐得爱不释手。她说她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其高兴。所以就有了“粉丝煮鸡汤”、“雨”、“蚂蚁上树”等等奇奇怪怪的菜名,大概只有内心自由,纯真的人才能把生活中的小细节形容的这么可爱。此处三毛逗荷西的片段,有趣得带着些许浪漫,这样的女子怎能叫人不喜爱呢?不过也正因为荷西是一个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老外,她才有这种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发挥到极致的机会。好看的皮囊千遍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三毛于荷西而言,大抵就是这样的存在。同理,荷西说着也许撇脚的中文,还总被三毛骗,可还是一本正经的一次又一次相信三毛,这是荷西对三毛的爱,在这份感情里,他们是平等的,也是相互尊重的,在他们的爱情里,我看到了,婚姻不是搭伴过日子,而是你的存在与我而言不可或缺;婚姻也不是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而是我们相互陪伴,相互分担。于彼此而言,对于这份遇见已经弥足珍贵。

在白手成家这一章节中,开篇这样写道:“其实,当初坚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后来长期留了下来,又是为了荷西,不是为了我。“寥寥几句,便足以道明真感情。起初去撒哈拉,荷西没有丝毫顾虑的追随三毛,如今三毛又毫不犹豫的静守这份追随。当三毛来到她与荷西的第一个家时,她深切地感受到他与她之间是一种很平淡深远的结合,但她依然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小屋很简陋,基本上都没有任何的装饰,也许在荷西心中,能和心爱的人一起在杂货店挑选东西回去装饰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也是一种幸福,三毛没来之前他是没有任何动力去收拾房子的。两个思想高度一致的人,相互配合,看透却又愿意享受过程。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她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他们把小屋打扮成世外桃源,甚至在后来吸引了外国记者前来观赏。不过纵使潇洒如三毛,在爱情中也是一个被感性掌控的小女孩。爱情有千百种样子,爱情中的女孩却总是一个样子—没有理性..。看到荷西离开家去上班,会毫无理性地落泪,会跑上天台去看爱人的身影,会脆弱得像个孩子。但是她没有过抱怨,带着坚强、浪漫(本来想说是梦想,可又觉得不大合适,暂且用浪漫来形容)和让她吃尽苦头的骄傲,度过了这段最艰辛的日子。荷西是个深情强大的丈夫,她何尝又不是一个懂事坚韧的妻子呢?因为她是这样想的,来了沙漠,不经过生活物质上的困难,是对每一个人在经验上多多少少的损失。

好奇有趣的人,能够时不时发现生活的乐趣,自个儿从单调苦闷的生活调出别样的滋味。一想到沙漠观浴记中三毛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沙漠地区恶劣的洗澡环境,三毛竟还能苦中作乐,保持着求知欲,花钱去看那些女子是如何洗澡的,以至于老板娘都觉得她很傻,那种画面定是十分搞笑的。不仅如此她还央求荷西带她去勃哈多海,观看更为奇葩的灌肚洗法。此情此景,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果真是两个有趣的人儿。两个人一起疯一起闹一起笑,哪怕是在撒哈拉沙漠,大晚上去寻找化石险些丧命,也抵不住二人的欢乐。相对荷西来说,三毛所作所为更是十分大胆,单看悬壶济世这一节,在撒哈拉沙漠当上了一名医生,还是“神医”,三毛倒是乐此不疲,荷西看见她如同玩洋娃娃般治病人,常常替其捏冷汗。三毛的情商还是很高的,她深知荷西的反对其实是出于对她的关心和保护。但为了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她选择变换一种处理方式从而避免与荷西产生冲突,而这也正是一对恋人之所以能长久在一起的秘诀——我知道你爱我,正如你知道我也爱你的默契。除此之外,她还在家里开了一个免费的女子学校,教当地的妇女数数目字和认钱币。这样的三毛,怎能不叫人欢喜。

当然,除了三毛与荷西之间的感情生活令我倾羡,撒哈拉威人落后的文明也是令人憎恶和可恨的。久久不能释怀的便是以哑奴为代表的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即使已经看完本书,我依然能想象到哑奴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里,他的家人,没有哭叫,拥抱成一团,缩在大红的毯子下像三个风沙凝成的石块,三毛泪流满面,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慢慢往回走,关上门,躺在床上的情景。仅仅只因为肤色,被抓住就得全家世代为奴,被当作牲口,甚至是没有生命的物品一样任人处置,这就是所谓的文明的撒哈拉威人吗?对于贫苦大众,三毛从来没有心生隔阂和嫌弃,对于哑奴一家更是如此。一个人最大的善行与教养也莫过于此了吧!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在三毛心中更是根深蒂固,从下楼纳凉到三人同桌用餐再到亲身前往哑奴住处探望,都没有半点嫌弃。哑奴更是知恩图报,一颗碧绿生菜,三声礼貌敲门,补天棚,偷偷洗车,收衣服等,无疑显现出哑奴都不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撒哈拉人。哑奴,失去了人身,失去了自由,却没有失去内心那份善意。三毛给了他们内心最缺乏的那份尊重,这才是他们回报三毛的真正原因尊重是一件多么令人欢喜的事情,生活在人人平等的国度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哑奴的本领不比别人差,但被冠以奴隶的帽子,看起来何等的卑微。但一个强大的灵魂,一个文明的人是应该得到别人尊重的。看到这,想到了《芳华》里的一句话:“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大概如此。一个穷的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黑奴却知道给人回馈,而他们的主人撒哈拉威人却借拿东西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儿,越“文明”的人就真的文明么。看到她的邻居们贪婪、自私和愚蠢,而她仍旧以最大的包容心理解着他们,帮助着他们,并且称他们为“芳邻”。我总会不由自主地看到人性的恶,因而常常在与人相处时感到痛苦。三毛却很能看到人的善,并且为那些善而感动,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够在异国他乡活的那么开心吧。

好了,关于我的感想就到此吧。我羡慕并且敬佩三毛,羡慕她的幸福,她的自由自在,敬佩她的勇气,她的脱俗。愿我们也能追随内心的想法,用心并且努力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撒哈拉的故事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