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绘色读书笔记5000字

绘色

作者:葛亮

小说频频获奖的葛亮,在这本书里,以有关电影的散文与读者见面,讲述与电影有关的好故事。夜色中的露天影院,《少林寺》热映万人空巷,“时尚硬汉”高仓健,《庐山恋》与“中国第一吻”;“好莱坞”扑面而来,《魂断蓝桥》到《廊桥遗梦》,永远的嘉宝,两个老影迷的隔世情缘;《三十九级台阶》,废弃工厂区·地下影片观摩会,“物质生活”音像店的秘密之旅。用一种清新的、很有生气的笔触来叙述或者评论,葛亮对光影中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生活的追忆与思索,读后令人感怀;他敏感有致的观察和出色的文字功力,在书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光影变化中流转的人生,这故事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属于我,也属于你。

绘色读书笔记

葛亮是近些日子欢喜的作者,

今偶然翻得上月新书,

便一口气读完了,

耗时亦不过是某稀疏平常日子的一傍晚。

书摘如下。

绘色

葛亮

89个笔记

◆ 第1章

·献给外公,与光影倏忽的年代

◆ 第2章 自序:出神记

·命名为《绘色》。色取之于光影,绘之以文字,也算好的意象。

·前后两章,“自在”与“观”,合为一辙。虽脱胎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却并不敢以彻悟之境自度。

·然而忆起青年时与友人看电影的趣事,语气却倏然昂扬起来,眼中于是有了光,令听者也为之心动。

·付梓

◆ 第3章 楔子

·回首前事,很多关于影像的经历开始清晰,在目如昨。

◆ 第4章 童年

·人一生中有许多的意外。这些意外,有时是一种造就,有时候却也就将人磨蚀了。然而,时间是微妙的。当人们将这种意外过成了日常的时候,造就与磨蚀就都变得平淡与稀薄,不足挂齿了。

·那些光与影,人和事。

·这样短的头发,也并不是原来那个爽气的木兰阿姨。大约是因为眼神里的倦。

◆ 第5章 少年

·炮火轰隆,冲锋陷阵,或许都是一瞬的辉煌,更多的还是灰烬。战争如同蛊,是因为惯性的伤害。而人性,本就是如此多元与软弱吧。

·也并没有再起别的房子,只是荒着。这一刻我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个很开阔的地方。只有一道围墙,越过去就是无限的天空了。

·也并没有再起别的房子,只是荒着。这一刻我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个很开阔的地方。只有一道围墙,越过去就是无限的天空了。

◆ 第6章 青年

·我走进去,随意地看,眼光也很游离。这时候,大约是我无规整的半年,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间隙,无处安插。

◆ 第7章 譬若少年

·青春到此一游。

那些旧时光,关于成长。

青春的解决方式,是无秩序的,有些荒诞,也有些暴力。

·当外公带着冬冬到祠堂细述家族的过往时,冬冬仰视那古旧的旗杆已架上电视天线,同样是目光迷茫。外公说:“做父母的不能看管孩子一辈子,只有在他还没走入人世前,先给他打好根基,教给他作为一个人起码该有的东西。”

·体现了一个艺术家有礼有节恬淡克制的观照世界的方式。

·(影片)应该是从少男的情怀辐射出来的调子,纯净哀伤,文学的气味会很浓,是诗的。

·侯孝贤从不掩饰自己对于“原始”的依恋,往事一去不复返的生命体验是痛苦的,而在这种体验中成长又是幸而不幸的。

·一如《漂流欲室》中的浮屋,这座建筑再次勾勒了亲水的金基德埋藏在意识深处的海市蜃楼。虽则耗资不菲,却终究没有辜负导演的苦心。

导演需要的是个与世隔绝的出尘之境,镜湖斗室不由自主地与尘嚣划清了界限,安静得有些令人窒息了。乌飞雀走,悄然无声。未谙世道的小和尚与老僧人苦伴青灯,坐看风生水起。

·《夏》中,青年的主角引诱驻寺少女做下男女之事,犯了色戒,最终背叛佛门。老僧未加劝止,临别赠言:“淫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必将惹来杀机。”之后一语成谶。

·石佛从山上滑落,如同西西弗斯的自赎。

·晨钟暮鼓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

·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对你很好,但是如果你观察这个世界,会发现充满了可怕的报应。

·本相无相何来示相,诸常无常毋须守常。

·繁华的东京,原本是她一个人的。没有Lost in Translation中的光怪陆离,有的只是一些角落,埋藏着絮絮的喧哗与骚动。这些,又是她一个人的,在她的心里。

·因为是她一个人的,那些零散的片段,终于被打上了私人的标签。在青春的、温暖的注视下发生。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她心中的一粒胚芽,终于在来到东京后安静地生长,枝繁叶茂。她循着他的轨迹。她爱着那个叫作山崎的青年。在那间叫作武野藏堂的书店里,她发现了他,他在那里做兼职。她安静地掩藏了,将心中的喜悦重新过滤,依然选择默默地注视着他。直到他认出她来,她的快乐才喷薄而出。

这是个有关爱的故事,爱的驱动力是如此强大。寂寂无闻的榆野,为了见到心仪的人,考取了著名的大学。

·岩井有这份运筹帷幄的本事。他要的是散文的效果,形散神不散。

·我只想你就做你自己,好的坏的,一切让我见识你一次就好了。

◆ 第8章 恋栈四时

·是的,他与她,已非九年前的他与她。时光荏苒,他们之间不了了之的誓约,让彼此不会心存侥幸。他和她的重逢,有了世故的开场白。

“或许我们可以去喝杯咖啡。”她的提议令他面露难色。“我还有六个小时就要去机场。”她笑了,听出了他的闪烁其词,他到底是个单纯的男人。

他们终于坐在铺陈温暖的café,背景是左岸的秋光。他们若无其事地交谈,关于旅行经历、世界政局、环境污染。他们开始无休止地拖沓,他们在等待着对方。当观众都开始疲倦的时候,他突然问道:“你觉得我变了吗?”问得突兀了,成了不高明的刺探。她深深地笑了:“你没有变,你只是额头上有了些皱纹,像是刻上去的。”她依然轻描淡写着,这一刹那,他却明白她已经端详了他许久。只言片语,胜却弱水三千。记得王道乾翻译的《情人》开头一段:“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同样地,是曾经沧海后的百转千回。

·他们徜徉在拉丁区的街街巷巷,依然在交谈中且进且退。他们都言不由衷着,却在无奈中心有灵犀。他们在相互的试探中表白,表白着思念与感喟。处处是弦外之音,却又即刻遁于无形。他们的重逢成了斗智斗勇的考验,顾左右而言他,机锋四闪。他们都有些焦灼了,她甚至想否定那个让他们牵挂九年的夜晚。他们有太多的顾虑。九年的时光流转,他安乐稳定的中产家庭,她的事业与孩子。他们不敢下这场命运的赌注。他们在躲闪着对方,也在抗拒着自己。

于是你明白,这还是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的电影。不动声色间,暗潮澎湃。你跟紧了主人公的脚步,跟他们上了游船。看着天色有些暧昧地暗了,看到他与她的对视,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塞纳—马恩省河的波光。

在她的家里,她抚摸着那只叫Che的猫,欲语还休。这时,她为他唱起一首歌,歌名叫作《一句话》。她告诉他,这首歌是为他而作。一曲终了,她说:“宝贝儿,你要误了你的飞机了。”他在沙发上安然坐定,对她说:“我知道……”

这则日落之前发生的情事,在15天内拍摄完毕。爱的表达,无须旷日持久地精心设计。

·将崩溃的灵魂在理性残存之际的呐喊

·随机,就有了我行我素的旷达。冒险,就有了背水一战的惨烈。因为,舞由心生。

·这对年轻的男女,成了没有契约的盟友。他们在城里携手流浪,在不同的空房子里安顿漂泊。从他们安然与满足的对视中,我们读到了金基德对“家”主题的诠释,“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家是心之所在)。

·青涩的世故

·方在此时,我们才发现,男女主角在之前的交流中不着一词,故事只是于无声处安静地流淌。方在此时,我们才发现,缄默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金基德将英文片名定为3—Iron。他有很个人化的解释,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尘:“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

◆ 第9章 英雄五种

·有道是:Revenge is never a straight line. It is a forest. And like a forest; it is easy to lose your way, to get lost, to forget where you came in.(复仇从来是曲折的。那是座森林,如同森林般令你迷失,迷路了,忘记你从何而来。)

Kill Bill? Kill time?

· “She cant tell you.” Emily在片末娓娓一曲,内心炼狱后的痛定思痛,不期与人分享。旧日浪荡付东风,质本洁来还洁去。

·由“可敬”沦为“可耻”的一员,也并不显得十分突兀。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其中有很多辩证的东西。伊莎贝尔人生中含有一些很让人心寒的悖论。她和莱恩的交往,其实有一部分自我认同的性质,莱恩是她心底阴暗处的风月宝鉴。

◆ 第10章 浮生六记

·Dont be scared,youll never change whats been and gone. 别怕,你无法扭转乾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完美的人生是点滴的集腋成裘。

·Change one thing, change everything.(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当那只经年不见的风筝在天空中飘起时,这孩子的眼睛却眨了一下,终于有些活过来了。

阿米尔跑去追赶那只风筝,回过身来对男孩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部电影揭开了世界的画皮,让人们看清楚。有一些鲜红的血肉,冒着热气,在坏疽的下方,汩汩地流出、奔涌。于是我们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所谓的良心,它们也许不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但是从未离场。

·的理想是我行我素的,她的婚姻是信马由缰的,她对于人的爱与恨都是那么不肯定,她对生活的重大决策仿佛都出自呓语。或许她是一个失败者,但当她步入中年,依然可以问心无愧。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黄昏,日薄西山,也总是美好。

·这片子里有些切肤之痛,其实是很私人的。

·蓝田日暖玉生烟。

很喜欢这首《锦瑟》,尤其是以上一句,“暖”字实在是个非常美的意象,温存而体贴。电影标题是恰到好处的红色,看着圆润的字迹氤氲开来,心中是有些憧憬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下面两句,李商隐是一语成谶了。

·莫言原著里的文字这样复现出来,就好像上了一层釉,变得湿润与细腻了。

·井河与暖的命运,是难以言喻的此消彼长。

·除了哑巴的咿咿呀呀,一出戏不着一句台词,于无声处,导演的聪明与机趣却渗透出来。这时暖说:“你不要这么拼命,你不是他的对手,让他占上风就是了。”

这时的暖,这样说。她对井河,也是对命运,这样说。其中包含了她曾经沧海后的人生哲学,放弃与服输。

暖是输了。这时的暖,眉宇间却有了一种豁朗与信马由缰的神色,一种听命于天的态度。

·近几年间,看着祖父的几位老友王世襄、范用先生陆续凋零。有时想,祖父早逝,未及体会迟暮的沧桑,或许也是一种错过。老人的感情,比年轻人练达、通透,但或许临近彼岸,也有自己的一份脆弱。他们的亲情、爱情、友情因曾经沧海而更为沉静。

·朝如青丝暮成雪

·影片的最后依然是那扇朝河的窗口,不如归去。小津的姿态,洁净的长镜,Pillow Shot。袅袅升起的烟尘,时钟。时间过往,暮色苍茫。有关“抛弃”,《楢山节考》更似一则寓言。八苦四谛,求不得,伤别离。情何以堪。如来日不久,离去在即,只因残酷的生存法则。

·夏加尔在作品中题写:Time is a river with no banks.时间是无岸之河。

·世上最动人处,皆是人之常情。老人的存在,让他们看到,这“常情”的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其中的丰厚与沉淀,或许到了他们的年纪,方可幡然而悟。

·只在这一刻,倏忽而至,喷薄而出。

·休戚与共

·动物行为学者珍·古道尔(Jane Goodall)有云:“动物之间的感情,最原始,也最感人。”只字片语,却有振聋发聩的深意。倘若人类仍不以之为鉴,的确是枉为万物之灵了。

◆ 第11章 此戏经年

·岁月如斯。以影像雕刻时光,要的是永恒或者凝固。

文字的记录,是一种胶着,连同对于记忆的信心。

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会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

·在现代人看来,几近恋爱常识。朱门柴扉,总不相当。

·陈明章的《人生亦宛然》大概是最为切题的,恬淡自持。也有大的激荡磅礴,是唢呐的声音。说到底,还是回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关时代起落与变迁,直至影片结尾升起一缕炊烟。此去经年,往复不止。

·逝者如斯夫

·伯纳多·贝尔托鲁奇,《水的故事》。流徙的印巴青年为老人寻水,盲打误撞进了意大利的国界,一脸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惶惑。娶妻,生子。一系列关于水的细节记载了他生命的轨迹。待他度过了人生的大半,居然意外得见树下的老人。后者只是淡淡一笑:“兄弟,我已经等了你一上午了。”笛声依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世界变得空泛而不稳定,光怪陆离的沙漠即景,荒腔走板的爵士乐,都是塞壬在现代的现身。片末是上帝之手的拨弄,一切恢复如常。

·十分钟不允许你去煲一壶七年之痒的温吞水。

·女人的不自知最让人心痛,竟还带着憧憬迎接厄运。

·《摩呵僧祇律·卷十七》有云: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念兹在兹

·他的早期作品,不由人不联想到德西卡等人的叙事能力,沉实冷静,社会批判意识也是通过残酷且不动声色的方式得以表达。

·袅袅婷婷

·谶语

·一切似乎都是无意义的,因了过去的行将坍塌,所有的挣扎与补救都成了徒劳。也想起了蔡明亮的另一部短片《天桥不见了》(2002)。天桥不见了,好像突如其来地没了声息;戏院散场了,你终究什么也抓不住。在你茫然的时候,另一些东西也逝去了。

·《不散》在香港电影节放映的时候,被誉为“一封致没落中的戏院观影文化的情书”。情,该就是所谓的苦情。这情书,是没有什么辞令的。全片不足十句台词,只是仗了一份心情作底。

篇尾老歌手姚莉幽幽地唱《留恋》,有人说极好极切题。依我看,倒是郁冬的那首或许更好。“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

◆ 第12章 对谈

·葛:这也是一种“集体回忆”,Collective Memory。在当时,看电影可以是一种集体行为,往往和家庭、单位、学校相关。不是独享,而是共享与分享。往大里说,扩张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其实是有仪式感的。某些电影,甚至可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成为成长中的某一个坐标。

·当年看胡金铨先生的《空山灵雨》惊为天人,心想武侠电影原来可以这样拍的。运镜如入化境,山川古刹美得与人水乳交融,佛理与禅机也是经年历练的渗透。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容胡氏武侠恰如其分。几乎每个镜头都精谨唯美,是不露声色下的惊心动魄。

·他的作品充满了无望感。有各种符号性的隐喻。

·因为欲望的纠缠,一切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最近在读帕拉尼克,重温了电影版的《斗阵俱乐部》,感觉很不一样。我们太强调这部作品的反社会意识。但其实,内里还是在说一种人性里最荏弱的东西,或者可以说,是在歌颂绝望。一个躯体,邪恶和平庸,互为因果。用原作者的话来说,“打来打去,打累了还不是要跑到教堂结婚去”。这其实也是个社会性的悖论,但没打过的人,总是不太甘心。电影里泰勒说了一句话,很精辟,“你不能到死的时候身上连道疤都没有”。总要曾经沧海一下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绘色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