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舒适阅读版)读书笔记5000字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舒适阅读版)

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哈佛商学院教授、管理思想大师、《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荣获“当代50名具影响力思想家”。2010年春,克里斯坦森被诊断罹患淋巴癌。他忍受化疗的煎熬,与病魔抗争,并反复思索自己的人生是否过得有意义,他领悟到“上帝衡量我的人生,不是用金钱,而是我可以帮助多少人,变成更好的人”。他为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发表了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演讲: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场演讲引人深思。在本书,克里斯坦森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曾向往成为《华尔街日报》的一名编辑、被自己创建的公司开除、发现对教学的热情、教养孩子以及对抗病魔等人生经历。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舒适阅读版)读书笔记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围绕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人们为了什么而生活?

寻找生活的意义,就像一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路,生存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生存。

就像我们70和80年代,老师总是教育我们学什么,而忽略了怎么学?90后就不同了,人们发开始更多的关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习的方法很重要。

这本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则会告诉你“如何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你“思考什么”。

同时,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坦森的一个观点:对于生活的基本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效药和快速解决的方法。所以,思考的过程比思考的结论对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2010年春天,在哈佛大学毕业生的演讲中,克里斯坦森像毕业生们分享了,如何将管理学的真知灼见运用到生活中。当时,克里斯坦森已被诊断出患有“滤泡性淋巴癌”——克里斯坦森的父亲就是死于这种癌症。因此,在演讲中,克里斯坦森的很多观点来自于面对死亡时对“生命的价值”的感悟。这样一场非常诚恳的分享,不仅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学生,也在新闻媒体和出版商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本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就是脱胎于这场态度诚恳干货十足的演讲。所以,我们在封面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

提起《哈佛商业评论》这本杂志,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本书的作者除了克里斯坦森之外,还有两位。而这两位都是那场演讲的听众。其中一位是詹姆斯·奥沃斯,他是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另一位是凯伦·迪伦,她是《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他们三人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那么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一生最大的成功并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心深处的满足;搞清楚什么是我们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如何评价自己人生的关键。

史蒂夫 乔布斯曾说过一句话: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还没找到这种工作,那就继续找,不要将就,要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可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做任何决定之前从不忘记要做自己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事。而大多数人则随着岁月的流逝,梦想变得越来越模糊,将就着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这种无奈和将就的心态慢慢腐蚀着你的梦想,一直妥协下去。

为了帮助你改变观念,回答帮助你找到幸福工作的这个问题,这本书给予了方向:

重点原则:真正激励我们的动力是什么?制衡原则:如何平衡已制定的战略和突然出现的机遇之间的关系执行原则:我们所实施的计划与最终目标是否一致坚持原则:100%的坚持要比98%的坚持更容易实现。

重点原则:

真正激励我们的动力是什么?

对一份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来自于什么?金钱?权利?地位?

有很多人只会拿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是有一种社会现象推翻了这样的做事观点,很多人在工作之余甚至没有工作的人也会化身义工,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而很少听到有人说免费做工作的义工没有工作动力,相反,他们是热情的和充满爱心的。

如果钱不是人们行动的动力,那义工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物质激励不是真正的动因,人们做某件事的真正动因是:发自内心的去做。只有这样,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会持续去做,动因都将持续。

事实上,有两种因素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赫茨伯格的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理论。

基础因素包括基本生存需求和安全保障,这些基本条件达到了,基础因素才会得到满足。俗称薪水。

员工的薪水(也就是基础因素)得到了改善,员工不会立刻爱上这份工作,最多是不再讨厌这份工作、对这份工作没有不满——对这份工作没有不满,不代表对这份工作满意——不满与满意是两码事。

那么真正让我们感到非常满意并喜欢这份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动力因素。

动力因素包括了: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当基础因素得到了满足,而停滞不前时,问题就会出现。你也会对工作感到厌倦,对生活感到无趣,这也就说明了,很多明星达到一定经济水平之后,愿意去做一些公益募捐。这就是动力因素在起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处在最低层的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然后是社交需求,再者是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

与赫茨伯格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基础因素包含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动力因素包含了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从某正程度上这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以,找到发自内心热爱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动力因素,同时动因理论也建议你:问自己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不是总问自己过去问过的问题。

比如: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我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

——这些才是真正驱动我们的动力。

制衡原则

如何平衡已制定的战略和突然出现的机遇之间的关系

找到你所热爱的工作只是第一步,那么如何在已制定的策略路径与突发情况之间保持平衡呢?

管理好整个过程很重要。

本书中,作者列举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上学,到参加工作,计划到心仪的公司工作,再到创业失败,到再次成为一名学生,最终成为一名教授,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我们的人生活,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与作者类似的经历,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制定了3年-5年的计划,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了突然出现的问题或机遇,而这些问题和机遇与我们的梦想相去甚远,我们该继续坚持梦想还是选择突然出现的机遇呢?

作者的经历以及列举案例告诉我们,有两个重要观点需要我们注意:

1)没有哪个计划一经提出就更好或更糟,而是要根据我们走到所处的哪个阶段来确定或判断。比如说,经常性出差的销售工作是你的梦想,但这样的工作仅适合单身或年轻时期;当你有了家庭结婚生子后,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许更适合你。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不断突然出现的机遇中做出选择。

2)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周密计划和意外机遇结合的产物。作者的经历就是最有力的说明。所以,不要害怕意外机遇,更不要拒绝意外机遇,这中间本身就会面临些许挑战,同时我们还要避免“安逸”陷阱,长久的处在安逸中而不自知,将会离我们的梦想相去甚远。

怎么做才能知道哪个机会更适合你呢?“发现—驱动计划”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做出最佳选择。

“发现—驱动计划”是指,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突然出现的机会是值得选择的。

假设当你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同时有一个生病需要照顾的家人和正在上学的孩子,在面对一个与你的梦想相匹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遇时,该如何做出选择?

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突然出现的机遇值得选择呢?

至少要考虑这些条件进行验证:是否需能够有相应的时间兼顾到照顾家人?晋升空间是怎样的?

一切基础都是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验证突然出现的机遇。

当我们还没有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我们动力的事业,就需要有应急方案。当我们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应该立即将应急方案转为周密计划。

执行原则

你的计划与你的预期/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吗?

当你努力的方向与你的目标相反时。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 乔布斯被挤走后,苹果公司采取的战略和实际操作开始出现偏差。没有了乔布斯的严格管理,研发团队的工程师们开始将个人兴趣放在工作上,而不管那些想法与公司的目标是否相符。以致公司发行奇妙产品的能力突然消失了。

直到1997年,乔布斯以总裁身份重返苹果后,立即着手解决潜在的资源分配问题,他不再允许任何人把精力放在自认为重点的优先项目上。苹果有回到原来的根本上---生产全球最好的产品,用科技改变人们的思维,为用户提供超凡的体验。而所有员工都理解了对于苹果而言什么是重点。

苹果公司的事实告诉我们个人偏好和公司偏好出现差异往往是致命的。

事实上,要了解一个人/公司的目标,就要看他真正实施的计划是什么,而不是听他们怎么说。实施计划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你该把你的资源应在哪项追求上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心。只有用心处理,你的个人资源配置过程才能根据大脑和内心的“默认标准”做出投资决策。才能确定你的时间、精力、金钱所投入的方向,这个过程能不能支撑你的目标,如果不能,那么就会出现风险。

坚持原则

确定你要坚持的事,然后始终坚持它。

面临选择时,想象你所做出的每个决定都符合当初下定决心要永远坚持的原则,可以更容易阻止你做出最终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以上的四个原则:重点原则、制衡原则、执行原则和坚持原则是作者对找到幸福工作做出的解答。作者对获得幸福的源泉给出了另一个观点:确定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是获得幸福的源泉。为与家人和朋友之间保持长久亲密和关爱的关系,也需要通过情感时间投资才能防止这种关系遭到破坏。

一个有效的企业目标包含了三个部门:

第一:“画像”。预知企业的模样进行想象。第二:企业的目标要发挥作用,需要所有员工对所描绘的“画像”拥有强烈的认同感。第三:标尺作用。行为准则进行评价,将员工凝聚在朝着企业目标前进的道路上。

真正理解人生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未来的“画像”、认同感以及标尺。这是作者所提出的确定目标并在此目标下生活的可靠途径。这是一个企业如此,对于人的目标设定也同样如此。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妨给自己进行“画像”,确定意愿。

你如何才能忠诚于你的目标,引导你在日常工作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你要如何找到评价人生的标尺。你内心是否有一颗敬畏心,使你不会偏离航线。

什么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

你将如何评价你的人生?

但愿你能够找到你的答案。

很感谢读到了真本书。

很庆幸自己正行走在预期“画像”的航线上。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答案,或者你不舍得改变,那说明你已经向自己妥协了。

出发吧,去寻找你的目标,去衡量你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舒适阅读版)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