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悲伤与理智 读书笔记5000字

悲伤与理智

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悲伤与理智 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关于诗和诗人的魅力之作, 是作者约瑟夫· 布罗茨基的“天鹅之歌”,滋味醇厚,有一种阅读的幸福感时时充溢,除了其中书写弗罗斯特、哈代、里尔克、贺拉斯那几篇读起来很吃力。 又重读了“译序”,彻悟布罗茨基散文精妙的诗性写作,值得一读再读。

译序

※约瑟夫·布罗茨基一九四〇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父亲是海军博物馆的摄影师,母亲是一位会计。

※在两三年内“通读了”俄国大诗人的所有作品

※自学英语和波兰语,开始翻译外国诗歌。

※一九七二年,布罗茨基被苏联当局变相驱逐出境,他在维也纳受到奥登等人关照,之后移居美国,先后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并于一九七七年加入美国国籍。

※一九八七年,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之后,布罗茨基成为享誉全球的大诗人,其诗被译成世界各主要语言。

※当选美国“桂冠诗人”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布罗茨基因心脏病发作在纽约去世,其遗体先厝纽约,后迁葬于威尼斯的圣米歇尔墓地。

※像大多数诗人一样,布罗茨基在文学的体裁等级划分上总是抬举诗歌的,他断言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

※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散文集有三部,均以英文首版,即《小于一》(Less Than One, 1986)、《水印》(Watermark, 1992)和《悲伤与理智》。

※《悲伤与理智》共收入散文二十一篇,它们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即回忆录和旅行记,演说和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

※文章大致以发表时间为序排列,其中最早的一篇发表于一九八六年,最后一篇写于一九九五年,时间跨度近十年,这也是布罗茨基写作生涯的最后十年。

※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

※首先,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布罗茨基断言:“在真理的天平上,想象力的分量就等于,并时而大于现实。”

※“与一个没读过狄更斯的人相比,一个读过狄更斯的人就更难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而向自己的同类开枪”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命题,即“美将拯救世界”(beauty will save the world)

※在《悲伤与理智》一书中,他用心追忆、着力论述的诗人共有五位,即弗罗斯特、哈代、里尔克、贺拉斯和斯彭德。

※悲伤越多,理智也就越多。

※首先,《悲伤与理智》中的散文都具有显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其次,《悲伤与理智》一书以及书中每篇散文的结构方式和叙述节奏都是典型的诗歌手法。

※洛谢夫发现,布罗茨基的散文结构和他的诗作一样,“有着镜子般绝对对称的结构”

※布罗茨基散文结构的“地毯原则”(принцип ковра),即他的散文犹如东方的地毯图案,既繁复细腻,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也高度规整,充满和谐的韵律感。

※还使用了另外两种说法,即“‘原子’风格结构”(“atomic” stylistic structure)和“音乐诗歌叙事策略”(misicopoetical narrative strategy)

※布罗茨基的散文由两种文体构成,即“叙述”(повествование)和“插笔”(отступление):“这种外表平静(但内心紧张)的叙述时常被一些另一种性质的小章节所打断。这些小章节可称为抒情插笔(为布罗茨基钟爱的哀歌体),可称为插图和尾花。……如果说叙述部分充满名称、数据和事实,在抒情部分占优势的则是隐喻和代词,苦涩的玩笑和直截了当的呼号。”

※布罗茨基散文一个突出的结构特征:随性自如却又严谨细密,一泻而下却又字斟句酌,形散而神聚。

※布罗茨基散文独特的章法、句法乃至词法。

※这些章节和段落其实就相当于诗歌中的诗节或曰阕,每一个段落集中于某一话题,各段落间却往往并无清晰的起承转合或严密的逻辑递进,它们似乎各自为政,却又从不同的侧面诉诸某一总的主题。

※《悲伤与理智》中的句式也别具一格,这里有复杂的主从句组合,也有只有一个单词的短句,长短句的交替和转换,与他的篇章结构相呼应,构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布罗茨基喜欢使用句子和词的排比和复沓。

※最后,使得《悲伤与理智》一书中的散文呈现出强烈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布罗茨基在文中使用了大量奇妙新颖的比喻。

※他说:“显而易见,一首爱情诗就是一个人被启动了的灵魂。”

※他说纪念碑就是“在大地上标出”的“一个惊叹号”。

※布罗茨基散文中比喻手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即他善于拉长某个隐喻,或将某个隐喻分解成若干小的部分,用若干分支隐喻来共同组合成一个总体隐喻,笔者拟将这一手法命名为“组合隐喻”或“贯穿隐喻”

※早在一九九〇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布罗茨基第一部汉译作品集《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一九九九年,本书译者翻译的布罗茨基散文集《文明的孩子》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并在二〇〇七年再版。

约瑟夫·布洛茨基的诺贝尔奖演说《表情独特的脸庞》:在那些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和民众的统治者们试图利用的许多个零之上,艺术却添加上了“两个句号、一个逗号和一个减号”,使每一个零都变成了一张小小的人脸,尽管这脸蛋并不总是招人喜爱。

《 步入》/罗伯特·弗罗斯特

我来到树林边缘,

画眉的音乐——听!

此刻林外若是黄昏,

林中就是暗影。

树林对于鸟儿过于黑暗,

它灵巧地拍打翅膀,

寻找过夜的更好栖木,

但它这时仍能歌唱。

最后的那一缕阳光

已消失在西方,

但仍驻足再听一曲

在那画眉的胸腔。

从远处立柱支起的黑暗中

传来画眉的音乐——

几乎是在召唤人们

步入黑暗和悲哀。

可是不,我是来看星星的:

我并不愿意步入。

即使有人邀请我也不去,

何况也无人请我。

《黑暗中的画眉》/托马斯·哈代

我倚靠着矮林的门,

严寒灰白如幽灵,

冬天的残渣暗淡了,

白天那只变弱的眼睛。

缠绕的藤蔓茎秆探向天空,

就像被毁竖琴的琴弦,

在附近出没的所有人类

都已潜回家中的火炉前。

大地那锐利的形状

像是世纪的尸体横陈,

云层就是它的墓室,

风在为它的死亡哭泣。

萌芽和降生的古老脉搏

皱缩得又硬又干,

地上的每一个精灵

都没了热情,像我。

突然有个声音响起,

在头顶的萧瑟细枝间——

一曲饱含热情的晚祷,

唱出无尽的欢乐;

一只年老的画眉,憔悴瘦小,

蓬乱着浑身的羽毛,

决定就这样把它的灵魂

投向越来越浓的黑暗。

如此喜悦地鸣叫,

并无太多的理由,

远近的尘世万物间

也未写明原因,

于是我想,它幸福的

晚歌里一定颤动着某种

神圣的希望,它心知肚明,

我却一无所知。

《两者相会》/托马斯·哈代

在大海的孤寂中,

在远离人类虚妄的深处,

远离将她塑造的生命的骄傲,她静静躺卧。

钢铁的炉腔,先前是柴堆,

燃烧着她火蜥蜴的烈焰,

冰冷的水流穿过,将它变成潮水的悦耳竖琴。

一张张镜面上,

原本映着达官显贵,

如今海蛆蠕动,丑陋黏滑,无声冷漠。

博取欢乐的珠宝

本为刺激感官,

如今黯然静卧,所有的光泽都已消逝。

双目圆睁的鱼儿在近旁

凝视镀金的齿轮,

它们问:“这自负的家伙在这里干吗?”

这个嘛:在为这造物

装上劈波斩浪的翅膀时,

那无处不在的意志,操控一切

为如此喜气洋洋的她,

选中一个不祥的伴侣,

冰的形状,在另一个遥远的时间。

漂亮的轮船长大了,

亭亭玉立,花容月貌,

冰山在朦胧寂静的远方也已长大。

它俩看上去毫不相干,

凡人的眼睛无法预见

它们在后来会如此地亲密无间,

也看不出征兆,他们

注定会在路上相遇,

之后成为命定大事的双方,

十一

直到岁月的纺者说“时辰到!”,

每一个人都听到,

两人完婚,两个半球都被震惊。

《你最后一次乘车》/托马斯·哈代

你最后一次乘车

你归来时走了这条荒野之路,

你看到了前方城里的灯火,

灯火照亮你的脸庞,无人想到,

一周后这却成了逝者的脸庞,

你曾说起这光环中的迷人美景,

它再也不会出现在你眼前。

你路过的道路左侧的墓园,

八天后你竟将在那里长眠,

成为人们口中的逝者;

你心不在焉地看了那儿一眼,

觉得与你无关,虽说在这树下

你很快便将永久地逗留。

我未与你同乘……如果那晚我

坐在你身旁,我绝不会看到

我抬眼瞥见的这张面庞,

在闪烁光亮中现出临终的容颜,

也不会读到你脸上的卜辞:

“我很快就要去我的长眠之地;

“你会想念我。但我不知道

你会去那儿看我几次,

你会有什么想法,或者,

你是否从不去那儿。我不在乎。

你若责备我,我不会留意,

甚至不再需要你的赞美。”

是的,你不会知道。你不会在乎。

但我因此就会将你冷落?

亲爱的鬼魂,你过去可曾发觉

“这有何益”的想法左右过我?

然而,这一事实已然存在:

你已超越爱情和赞美,冷漠和责备。

黑马 丨 约瑟夫·布罗茨基(吴笛 译)

黑色的穹窿也比它四脚明亮。

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

在那个夜晚,我们坐在篝火旁边

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

我不记得比它更黑的物体。

它的四脚黑如乌煤。

它黑得如同夜晚,如同空虚。

周身黑咕隆咚,从鬃到尾。

但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

却是另外一种黑暗。

它纹丝不动地伫立。仿佛沉沉酣眠。

它蹄子上的黑暗令人胆战。

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

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

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针的内部。

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

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

恰似肋骨间的凹陷的胸脯。

恰似地窖深处的粮仓。

我想:我们的体内是漆黑一团。

可它仍在我们眼前发黑!

钟表上还只是子夜时分。

它的腹股中笼罩着无底的黑暗。

它一步也没有朝我们靠近。

它的脊背已经辨认不清,

明亮之斑没剩下一毫一丝。

它的双眼白光一闪,像手指一弹。

那瞳孔更是令人畏惧。

它仿佛是某人的底片。

它为何在我们中间停留?

为何不从篝火旁边走开,

驻足直到黎明降临的时候?

为何呼吸着黑色的空气,

把压坏的树枝弄得瑟瑟发响?

为何从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

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悲伤与理智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