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作者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节省时间的方式其实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像特异功能?都是平凡人,为什么若干年后已有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书笔记我对春去秋来的恐惧,像洪水一样
《平凡的世界》里,几乎每一章节的开篇都有大片的对大地春去秋来的渲染。这快进般的时间的流逝总是让我感到深深的恐惧。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原因。把时间当做朋友。可是,现在它似乎是我的敌人呀,彻彻底底的。
我为什么害怕,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我一直在问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心里似乎一直存在着一个一直遥不可及的点,一个告诉我自己应该做到什么的点。每次在学习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来不及的焦虑的感觉,总是觉得自己成长的速度比不上别人成长的速度;可是讽刺的是,每次在做刷剧、看小说这种营养不大、却很消磨时间的事情的时候倒是不会出现这种焦虑和恐惧。于是我的日常就演变为,每次都给自己安排好多好多好多的任务,根本做不完的那种,可当我发现自己总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时,我变得愈加焦虑。每次学习不了多久就开始焦虑,艾玛,这学得太慢了,这可怎么办?为了逃避这种焦虑情绪,我反而啥也没做,就连本来可以完成的工作都没有完成。然而第二天为了弥补前一天啥也没做,仍旧给自己安排很多任务,可以这一天仍旧是前一天的重复。如此周而复始。那,是什么维持了这种周而复始的焦虑?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设立各种爆满日程的工作任务是我面对自己荒废时间的愧疚的第一性改变。在这个第一性改变的背后存在一个对完美标准追求的预设。在这个预设里,我认为这一天只有完成了这么多任务,才叫合格的一天。这是我给自己设定的一个固定的点。同时在这个框架下,我内心固执地认为那些成长非常快的人每天都达到了这个点,也是说如果我没有完成这么多工作,我就没有别人成长得快。然后我又假定“成长的比别人慢”就是失败的。于是一旦没有达到这个完美标准,我就觉得这一天不值得,我就觉得自己是失败的。这是一种强烈的对一个完美至高“点”的追求,达到了就是100 分,没有达到就是0。可是我却忽略了,要达到某一个点,是需要靠无数个点连成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可是学海无涯,哪里来的“岸”。忽略当下过于追求未来某个虚幻的休止符,这让我日日陷入焦虑,日日挣扎而不得。伴随着日日挣扎,伴随着时间无情的流逝,这焦虑逐渐演变成一种恐惧。我害怕面对时间。我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呢?我害怕的真的是时间本身么?不,我害怕的是,时间到了,可是我臆想的那个应该随着时间稳步而来的点却还没有到。更可怕的是,在我的臆想中,我的点没有到,可别人的点都如期而至。于是我意识到,我一直在跟想象中应该成为的那个自己比较 ,也在跟想象中的别人比较。
可是真的有这样一个应该的自己么?还是我被我的环境绑架了。我比较倾向于后者。或许你会说,不对呀,我们是有梦想的人呀。可是即便你有梦想,也没有任何一条已经被确定的路径切切实实地通向那想象中的终点,也没有任何一条路径指示,何时何地你应该如何前进。不过这还是好的情况,梦想可以给你方向。更差的是,我似乎没有梦想,我只是把别人的路复制成了自己的路,然后以为就应该如此。这些“别人的路”是来自哪里?我觉得来自于我的少年记忆,来自于过去的某个时间段的社会观念,来自于那些亲近的人,疏远的人,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在我的观念里,“某一个人生应该如何度过”的模式已经被这些观念,这些人,这些事打磨成型,并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然而这个模式其实并不实际存在,它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追求这些模式中的固定的“点”无异于追求水中花镜中月,虚妄且无意义。心理学家霍尼说,“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别被别人喜欢的‘自我’标准,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想要摆脱虚妄的对“应该”的追求,就要跳出这个“追求别人喜爱”的陷阱。可是生活在这庞大的群体中,谈何容易?我想到了《人间便利店》里的惠子小姐。这是一个被称为怪人的女人。她像机器一样活着,没有喜怒哀乐。可正是因为无喜无悲,她真的得以跳出迎合别人喜爱的陷阱。为了显得正常地活着,她“隐身”于便利店中,模仿着别人的动作,姿势,表情;可内心却异常地清晰自己并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当她的行为被周遭的人嘲笑质疑的时候,她不会感到痛苦,她只是觉得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麻烦。她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可是她是“人造”的异类,我们却是切切实实的人。惠子小姐可以清晰地界定自己的,别人的; 可是我们却经常分不清楚脑子被设定的“应该”到底是来自自己,还是来自别人。于是我突然意识到,花大力气去分辨那些“应该”是不是应该存在,或者那些“应该”到底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作为一个人,受到别人或者外在环境的影响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影响。脑海中有“应该”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边在脑海中设定“应该”的规则,一边又并没有努力做什么去达到那个“应该”,于是在根本没有“求”然后顺理成章地“不得”的情况下,开始质疑“对应该的追求”,就像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就像《人间便利店》里的白羽先生,自己亲手将选择的权利让渡给了环境,然后因为骨感的现实无法追赶上丰满的理想,又开始埋怨环境,质疑追求的意义。这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寻找开脱的借口。因此,脑海中有“应该”存在没关系,这“应该”无论是来自别人还是来自自己,都没关系,有关系的是不要总是期待那个想象中的“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动从天上掉下来,不要一不如意就开始痛斥环境对自我的绑架,而是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交换”,你在未来时间点想要得到的东西都是拿你现在所拥有的,以及你即将付出的去换取的 ,而且这个过程永远不可能被跨越。“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我到现在才稍微理解书中反复出现的这句话的含义。
很多时候我不仅跟想象中的自己比较,还会时刻跟想象中的别人比较。得意的时候,你看看,我比“他”还是厉害的;失落的时候,你看看,我居然连“他”都不如。这里的“他”,会随着圈子的变化而变化。流水的是“比较对象”,铁打的是“比较”本身。好像我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我是否达到了心目中的“应该”,同时也受到别人是否达到了这个“应该”的影响。这种“比较”的本质是从与别人的比较中获得对自我的认知。或许可以把“比较”改写成,“我以为别人以为我很厉害”或者“我以为别人以为我很差劲”。从这个角度看,由比较获得的虚荣或挫败根本就毫无意义。因为比较的结果根本就是两种主观意识的叠加。“我以为的”不一定就是事实;“别人以为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两者叠加在一起与事实的距离恐怕没有十万八千里也有半个筋斗云那么远吧。所以每次因为跟别人比较而飘飘然的时候,是否需要问自己一句“别人是真的认为你确实出色呢,还是别人误以为你很出色?”
然而比较带来的除了飘飘然,更多的或许是挫败甚至嫉妒。且不说“别人比自己强”这件事情到底符不符合事实,只要我开始盯着别人的好不放,我就又掉进了另外一个坑,一个大坑。在这个坑里,我关注别人多过关注自己,我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浪费在了烘托别人的优秀上。记得从小到大看玛丽苏电视剧里,恶毒的女二几乎无一例外的强烈地嫉妒着善良的女主,于是不遗余力地花时间搞破坏,无论如何都想要自己看起来比女一更强更好一些。对的,这里的关键词是“看起来”。然而实际上呢?无论是电视剧的其他角色还是电视机前吃瓜的我们都对女二恨得牙痒痒。而女主则从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一心一意地跟男主谈恋爱,尽管因为女二的破坏,这个恋爱经常谈得很波折,但最后男女主的感情肯定以情比金坚收场。例如最近的《新白娘子传奇》,金如意本身条件明明不差,生得如花似玉,家境也不错,可是偏偏要跟白素贞每天玩我们来找茬,今天投个毒明天使个绊子的,这么一手好牌却被打得稀巴烂;而她死命对付的男女主最后仍成神仙眷侣,一点没耽误。何必呢!是呀,当围观群众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松地感叹一句“何必呢”,然后带着道德审判的姿势心满意足的关掉电视。可是当我们被嫉妒的情绪攫柱,殊不知我们自己或许已经不由自主的变身成电视剧里那个恶毒的女二,却不自知。在这个局里,破局的关键在于意识到“我认为”其实并不重要,“别人认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我,以及我正在做的事情上,因为正是现在的你和你现在在做的事情,在逐步塑造将来的你。“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组好,用什么都用好”“无论如何都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去”,书中的这些话让我铭记于心。
李松蔚老师说,幻想是最大的不自由。我幻想着未来应该成为的自己,幻想着与“别人”一较高下,我亲手给自己带上枷锁。可是摘下这枷锁不容易。否则我不可能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前的日记中看到这无处不在的对时间深刻的恐惧。“带着镣铐跳舞”或许是我的最佳策略。我没有办法突破桎梏,我只能接受这个枷锁的存在,学会带着这个枷锁,盯着脚下的路,和时间一起,不断地往前走。
2019.05.15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