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三位总统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推荐——人总是在听到幸福离开的声音时,才发现它曾经来过身边。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欧洲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史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先生,捕捉到人类思想长河中关于幸福的耀眼火花,将东西方哲学融为一炉:当西方遇见东方,当佛祖与埃彼克泰特会心微笑,蒙田与庄子隔空神交,幸福的真谛,就在哪里。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 读书笔记法国作家弗雷德里克. 勒诺瓦的书让我充满感激。因为书中所探讨的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是我的理解只有很多对幸福理解的片段,而不能把我的想法很有体系的像作者这样表达。这本《幸福, 一次哲学之旅》让我有机会梳理自己的想法和并作者产生巨大的共鸣。
作者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对幸福这个话题进行了历史的梳理,进行了一次对幸福的探索的哲学之旅。在旅行中,我们和先哲对话:从佛祖到叔本华,从亚里士多德,庄子,蒙田到斯宾诺莎。
幸福和水,风一样让人难以琢磨。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受 “我们很难搞清楚,幸福是否是可以习得的东西,它究竟是通过习惯获得的呢,还是不断练习获得的,再或者,她是出于天意,甚至是出于偶然才录到我们身上”。
幸福是相对的。它根据文化,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至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在起生命的不同阶段,对幸福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一个艺术家在从事艺术活动的时候就是幸福的,一个知识分子在思考的时候就是幸福的,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恋爱的时候就是幸福的。
作者作为西方哲学家,很难不从基督教的角度去诠释幸福。作者对基督教的幸福观是进行批判的。对于基督教徒而言,真正的幸福在于来世。正如耶稣所说“所谓的幸福,就是你现在哭,可是日后笑”。在基督教看来,深刻,稳定和持续的幸福只存在于彼世,而且取决于我们再此世的宗教生活和道德生活的质量。耶稣牺牲了自己在尘世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们相信摒弃向往死后的至高无上的幸福。他们追求的幸福不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热爱当下的生活
作者认为在探索幸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热爱我们当下的生活。 对于每个人而言,“什么会让我幸福” 比 “什么是幸福”要容易的多。幸福是因为我爱的人在身边,或者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因为工作进展顺利,因为可以爱抚小猫,因为在森林里漫步的时候,因为听到孩子的笑声的时候。这些体验都是一些主观的感受。幸福难道就只是主观的感受吗?还是幸福也会存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和外在事物的联系中?或者,幸福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内心归于安宁的时候,不为任何事物所动的时候才可以感到幸福?
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接受一种 “主观幸福感” 的概念。但是,幸福不是一种短暂的激情,而是应该从整体上来考量,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我们所说的幸福是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满意”,我们的生存总体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
我们更加需要关心的是,我们是否可以作用于 “主观幸福感”? n我们是否可以让这样的状态更加密集,更加持久,更加全面,而不再那么取决于生活的偶然性。
没有快乐,就没有幸福
接着,作者追溯了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因为这两位哲学家都将幸福作为其思想的中心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快乐,就没有幸福”。
很多快乐不需要付出努力。比如品尝冰淇淋, 满足性冲动等等。有些快乐需要掌握一种艺术,对新知识的学习。或者练习一种运动技能。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这样的快乐都是短暂的。
所以快乐不能成为生命的唯一向导。一味的追求享乐以及感官的快活从来不能给我们带来丰盈的,完全的满足。亚里士多德由此得出结论,最大的快乐存在于思考中,这才是至上的幸福的源泉。人的特性就在于其精神生活,因为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主要的所在。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而幸福。幸福生活的秘密在于如何尽可能的运用最大的理性去追求最大的幸福。因为理性能够管理快乐,能够为我们带来合乎道德的存在,她是幸福的源泉。
伊壁鸠鲁论述了幸福的理论,同样也是建立在幸福至上的。他强调, 人必须要去除不必要的忧惧,尤其是对于神和死亡的忧惧。在他看来,人类的肉体和灵魂都是源自的聚集体,这个聚集体在死亡之时便趋于消散。对死亡的恐惧玩去是来自想想,因为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不会有任何死去的体验。
接着伊壁鸠鲁区分了是三类欲望:
1,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欲望:吃饱, 穿暖,有片瓦遮头;
2, 自然的但并不必要的欲望:精致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居住的舒适
3, 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欲望:权力,荣誉,极端的奢靡
显而易见,人人只要满足第一欲望就足以幸福,第二和第三欲望应该避免。
两位哲学家倡导快乐是一种质量,一种平衡。所有的过度都应该避免。
赋予生活以意义
幸福就是要学会选择。人要学会选择职业,选择生活和爱的方式。继而懂得选择娱乐,选择朋友。建立价值观念,好好生活。作者认为由于我们懂得如何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我们才赋予生活意义。每个人都对生活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因为也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一个快乐的人而言,快乐和意义的往往趋于统一;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快乐,她通常也会找到人生的意义。人类的本性推动着他寻找快乐,同时寻找意义。只有生活对她而言是惬意的,且具有意义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幸福的。
同时作者强调,最终是否可以达到目标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并非要达到所有的目标才能够感受到幸福。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去摸索。因为人的价值观念不同,界定人生的意义也不同,因为幸福都是不一样的。人在摸索自己幸福的道路上在自己设定的目标的指引下,不断的尝试,寻找自己内心的最深的存在,这样一路走来才会感到幸福。
做回自己
歌德说,“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保持个性”。 幸福首先应该满足我们存在的需求和向往。 但是做回自己其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了解自己和知道自己要什么。生活也不是简单到了我们喜欢孤独,还是喜欢热闹。我们往往对自己深层的需求和个性并不了解。
因此教育和文化就变得很重要。 因为他们教会了认识自己,体会到了我们自身的力量所在和缺陷所在。也在学习中不断的修正,改善我们可能的存在。同时又不必扭曲和阻碍自己的天性。但是现实是,教育和文化也有时候回阻碍我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天性,使得我们偏离自己的志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做回自己”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超越文化和教育给我们设下的藩篱。
因此人的“个性化过程”往往是在四十岁左右实现的。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我们才发现我们总是在不自觉的寻求让他人得到快乐的方法,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深层次的寻求的尊重。因为我们往往希望能树立一个理想的形象,并非出自本性的,只是为了得到他人和爱和承认,我们并没有认真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巩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天赋和提高自己的品味,同时也明白那些可以给我们产生快感的外在物体其实并不重要。
幸福就在于按照自己最深层的本性生活,充分的发展我们的个性,保持我们的个性。这样的我们才有可能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感知力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亚瑟.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天性,乐观人的总是乐观,胆小的人永远胆小,焦虑的人一直焦虑。 幸福与我们的感知力密切相关,与我们的性格,看我们的个性密切相关。但是作者却与这个观点有分歧,部分同意这一关。作者认为,叔本华大大的低估了我们能够作用于自我,作用于我们的感知力。我们能够充分发展我们的感知力,最终更好的实现我们最深层的向往。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一关点给了我们每个人莫大的希望,自己的幸福在自己的手里,不去一味寻找天性来给自己找借口。这一观点也有心理学家的支持,索尼娅. 柳博米尔斯基认为,幸福百分之五十取决于个人的感知力,百分之十受生活环境和外在条件的影响,百分之四十则来自于个人的努力。
如何获得幸福
在本书最后的三章,作者就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给出了方法和途径。智者的幸福不是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影响,比如健康,财富,荣誉和认同等等。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世界的和平。人能够在自己的内心找到安宁。智者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努力的改变自己。他的幸福必须是内在的。
对于智慧的途径探索,作者从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斯多葛派多方法去论述,这两个方式最为激进,它直指问题的源头,倡导平息饥渴与迷恋。
斯多葛派哲学的目标是获得灵魂的安宁和内心的自由。它要求我们接受如果必须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也正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不在抱怨,不再靠你改正,我没有不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
佛教的教义和这个观点同出一辙。无论东西方,在幸福这个问题上,观念是一致的。佛教讲的“苦”是由于内心的脆弱,来源于“贪”,或者是痴。消除贪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接着作者解释了四谛。第一谛在于揭示我们对人生的苦的不满。生苦,老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和五阴盛苦。苦无处不在。
第二谛是对于苦之缘由的诊断,由于欲,嗔,贪,痴。
第三谛是治愈是有可能的,人可以放弃欲,痴统治的世界,超越它。
第四谛是方法是什么, 那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作者毫不意外的归到了老子和庄子,引用老子的话去给我们对于幸福追求的完美结局。 我们应该向婴儿学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子之年长矣,而色弱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我们应该完全接受生命及其自然法则,生,增长;衰落,死。真正的快乐来自无为,懂得如何在“道”与生活中化行与无,这样才可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道家的悖论可以对自由进行完美的解释: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我们才可能 “在”,只有在拒绝行动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对他人有所影响,在重新成为孩子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达及智慧,只有在接受自己的弱点的时候才能够变得强大,只有在面向大地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发现天,只有全身心地热爱生命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平静的接受死亡。
我看完了这本书,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对幸福的探索。我很喜欢作者的一个个剥离我们对幸福的很多轨迹以及错误的方向。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走错了方向。做着相反的事情,我们努力的在扫清一切外在的障碍,努力改善我们的物质环境,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希望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希望被我们喜欢的和我们喜欢的人包围着。这一切的努力都在外部诉求。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内在的修为,对自我的认知,对冲动的控制,对于干扰我们的激情和错误念头的清理。
专注于内心的修为,研读哲学知识,可以释放出我们内心的快乐。幸福,意味着我们和我们的天性或者身上的神性和谐相处。与我们内心深处的存在一起悸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