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孤独六讲读书笔记5000字

孤独六讲

作者:蒋勳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一一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一一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是孤獨的個體。 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思考者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所造成的「倫理孤獨」;這些都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蔣勳的《孤獨六講》,深入討論這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孤獨其實並不可怕,這些孤獨造就了社會裡「特立獨行」的個體,他們不因群體價值而妥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而給予社會創發新意的可能。珍視孤獨感產生的瞬間,當我們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更瞭解自己。

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1.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柏拉图在《飨宴》里用了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正说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摘抄原因: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2.美如果加上特立独行,就会变成罪。

摘抄原因:《道德经》说“皆美即不美,无私为大私。”当一种成为大众共同追捧的潮流那它还是美吗?

3.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他有一篇很精彩的小说《墙》,写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反应。他一直在探讨死亡,死亡是这么真实。

摘抄原因:从出生就开始逐渐走向死亡,快乐至极紧接而来的必是悲哀,毁灭也是一种另一种重生的开始。

4.孤独感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因为孤独感是一种道德意识,非得以检察自身为起点。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已经回归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

摘抄原因:孤独使人清醒,时刻审判自己才能坚实坚定的前行。

5.但对存在主义而言,存在是一种状态,本质是存在以后慢慢找到的,没有人可以决定你的本质,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

摘抄原因:存在先于本质,要想有所发展必要先认清自己的位置。

6.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我相信,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孤独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勇于说出不一样的话,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结局;如果你认为这是结局,就会以为“他只是在作怪”,当你抛开结局的想法时,才能理解对方是在提出不同的想法。

摘抄原因:因为带有主观意识的去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便很难对他的行为做出客观评价;因为带有目的的找寻,我们反而在找寻的途中丢失了更多。

7.所有你认为可以简化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简化,反而需要更多时间与空间。与自己对话,使这些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你将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为你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一部分与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东西,那时候你将更不孤独,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

摘抄原因:每一件事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接受当下的琐屑麻烦枯燥和苦难,相信所有的东西经过沉淀终有一天都会发挥其光芒。

8.在《热死鹦鹉》里,当这个医学院的学生,听到老师引用实证主义者的话,说:“你应该用绝对冷静、客观的心态去面对所有东西,不能沾带任何主观的道德情感,回到物质性的存在本质去做分析。”

摘抄原因:理智稳坐不动,紧握缰绳,不让情感挣脱,将自己带入荒芜的深渊。 “用绝对冷静、客观的心态去面对所有东西”不管做什么事都能保持有理智,这种心态着实令人佩服,应该努力去培养这种心境。

9.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个“独”,李白也用过,在《月下独酌》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又好比你面对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顶峰,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没有任何事情会打扰,那是一种很圆满的状态。

摘抄原因: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10.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摘抄原因:处在喧闹的人潮,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面对面坐着可是却不懂彼此的心事。

11.宁波老太太说宁波话,法国老太太说法文,两个人说了很久很久,没有任何冲突,没有任何误会——也没有机会误会,这是我第一次思考到,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摘抄原因:和《悉达多》有共通之处,语言无法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思想一旦被语言表达出来,总是会与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显得有点愚蠢。

12.我们会发现学术界里有一些外在的规矩,如同语言一般,流于一种形式,它不是检定你的创意、论证的正确性,而是一些外在架构。参加过论文口试的人就会知道,口试委员所关心的往往是论文的索引、参考资料,而不是论文中你最引以为豪的创意。这又是一种荒谬,一切都是很外在的,包括语言,变成一种外在的模式符号,其内在的本质完全被遗忘。

摘抄原因:一切都是外在的,多少人反复无数次追求的都是外在的形式。可是形式又很重要,没有形式好像又不成系统,这不是相互的矛盾么?

13.于是有了禅宗,一个不相信语言的教派,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误会,所有的语言都会使修行者走向一个更荒谬、背叛修行的道路,所以最后不用语言也不用文字,把佛法大义变成一则一则的公案,以简单、易懂的白话弘扬佛法。

摘抄原因:佛家智慧在于不说破,任何语言都是误会产生的源头,不说破全靠自己用心去悟找到共通之处。

14.苦修面壁的沉默,就是一个人的孤独语言,他在寻求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时,语言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摘抄原因:苦修面壁,僧人智者实在有大智慧。

1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留念、没有执著才能生出慈悲心)

16.语言孤独系产生于一个没有丝毫颠覆可能性的正统文化下,而这个正统文化必然僵死,包括所有的学院、道统、政党都是如此,一个有入有出的文化结构,才能让语言有思辨的能力,惠能就是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思辨性,使他对于语言、对于佛法的存在保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始能回到自身去思考佛法是什么语言是什么。

17.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面是羞于见人的,所以它都是伪装过的,随着时间、空间、环境、角色而改变。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读,而所有对语言的倚赖,最后都会变成语言的障碍。

18.他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学问,而是学问加上人生的历练,纠结成一种非常动人的东西。有时候你看他装疯卖傻,圆滑得不得了,可是从不随便透露内心里最深层的部分,你无法从他的表情和声音里去察觉他真正的心意。

阅读心得:

读完这本书第一遍之后感觉和《悉达多》有共通之处,又重读了《悉达多》,接着再读了一遍《孤独六讲》才似乎感觉到了本书的精华和魅力所在。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在于可懂与不可懂之间,对本书网友评论不一,我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但读本书确实有共鸣。

本书读来像散文一般,语言委婉优美,意境深远。书中的很多句段摘抄我想不必用过多语言阐述,因为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句段本身已经很有意蕴和思想,值得去细细琢磨。

本书以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六部分阐述孤独的本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语言孤独,也就是令我感到和《悉达多》有共通之处的部分。语言即最大的曲解,很多话经说出口便改变了其本意,每个人的思想于自己是宇宙,于他人即是黑洞,因为很多思想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也相信佛家和诗人不说破的智慧,也似乎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在音乐和绘画中能看到一个新的世界。在没有语言交流的状态下,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感到人生的饱满,这样的状态是幸福的,自己和自己和书本和宇宙交流,看到的东西比群体狂欢时看到的更深远,这样的生活方式实在比生活中太多的低质量社交要幸福的太多。

因为读的是电子版,不知是否有有误,感觉书中革命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的部分有些缺失,很遗憾。和作者一样的,我相信每个人都生而孤独,即使我们找到了似乎能在某些方面能懂我们的另一半,但对方永远也不可能全部的理解自己的想法,所以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孤独的。不记得是谁曾说过,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告别。人生是一个人的旅行,缘起时好好珍惜,缘灭时认真告别,我们能做的不过如此。可即使知道如此,很多时候还是会因为对注定要告别的人难以释怀而感觉郁闷,能真正做到和生活和解的才是生活的智者吧。

孤独使人清醒,一个人的时候能用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而一群人的狂欢反而会让人意乱情迷忘记本心,所以保持孤独是必要的。在孤独中前行,和自己对话,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孤独六讲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