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读书笔记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
林文采 伍娜
林文采博士,马来西亚籍华人。著名萨提亚亲子婚恋专家。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的萨提亚临床督导及课程导师;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中国NLP学院首席萨提亚导师;由著名萨提亚大师约翰·贝曼John Banmen博士强力推荐萨提亚导师 。从事辅导二十五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十五年。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因其以美国心理学博士的功底学习萨提亚模式,是不错的理论架构与个案治疗并重的萨提亚导师。
代表作品《萨提亚亲子关系:孩子行为矫正版》、《心理营养》
◆ 第1章 推荐序一:只有她能让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每个孩子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长大。给
第一种营养:“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第二种营养: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就是合适的。
第三种营养:“世上没有一种叫作‘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第四种营养:“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 第4章 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孩子!
>>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想要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 首先,妈妈要情绪稳定。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妈妈,很难心平气和,她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情绪容易失控。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子。
>> 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
>> 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就是因为分离期的孩子,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这时,孩子对妈妈的要求特别高。因为没有独立的能力,他需要妈妈随时看着他、保护他,并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但是如果你真去帮他,他又不同意,因为他那么渴望独立。所以,两岁上下的孩子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我们要拿出“温和而坚持”的态度。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大胆放手。确实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温和而坚持”地对孩子说“不”。“坚持”是指行为上坚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举动,“温和”是指当我们制止孩子时,态度上不带有评判、指责的情绪。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当孩子进入4~5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 第8章 情绪管理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 切忌三个“不要”:一是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二是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三是妈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女孩子的暴食和失落情绪与爸爸有关。满3周岁的女孩开始对爸爸有大量的需求,她很希望多和爸爸在一起,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希望爸爸对她说“女儿很漂亮”“女儿很乖”“爸爸很喜欢这个女儿”……如果孩子对爸爸的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就比较容易感觉失落,然后用吃来填补。
当一个人在长期不安全的情况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别人,但又希望别人明白,就会常常这样讲相反的话。这样,不管对方怎样做,他都不用负责任。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用对孩子说:“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们无意识中说的“不要哭”,实际上是对她的情绪的不接纳和堵截。看到孩子伤心、生气,只要问一句“怎么了?需不需要帮忙?”就好。
接纳,或者无条件的接纳(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孩子),主要是指在几样特别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上做到接纳—— 1.他做错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做对事情或做错事情的时候,当他做错事情时,我也接纳他这个人,不因为做错,而给他负面评价。 2.他做的事情没有达到你的期待时。比如你希望自己温和又善良,但一时你做不到。没关系,接纳自己此时此刻真的还没有达到期待。 3.他做事情失败的时候。不是错了,而是努力过,却还是失败了,也不对人给负面评价。 4.他产生负面情绪时。比如对方生气,告诉他我看到你生气了。 如果妈妈可以对孩子做到上面这几点,孩子就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的。妈妈对自己,也是一样。
接纳的对象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者说情绪。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接纳不表示:那今天就别去幼儿园了。接纳表示:妈妈愿意听听你的诉说。
害羞,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个信使,通过身体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也许是,那件事情让孩子有点难为情。也许是,孩子胆子小,或者感觉环境不够安全。也许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不想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所谓接纳害羞,是我接纳孩子出现害羞的感觉,因为感觉是人类的一种直接反应,没有打招呼,就直接来访。而它的另一个特质是,它也会自然过去,因为它只是邮差,邮差送完信后,当然就会离开。 当我们接纳了害羞,并且接收到它带来的信息后,就进入行为的部分了。接纳,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两者之间,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比如一个接纳孩子害羞的妈妈,可能之后帮孩子克服害羞。而一个事后什么都没有做的妈妈,有可能并没有接纳孩子。 行为上的决定,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比如,当我们从孩子的愤怒里接收到信息后,可以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或者,妈妈看到孩子的嫉妒,接纳它之后,也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感觉到嫉妒,嫉妒告诉了你什么?你需要妈妈做什么?你想怎么做?”
◆ 第9章 性格难题
>>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分辨,哪些事情对我重要,哪些不重要,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去较劲,有些时候争抢是没有意义,也是不必要的。
◆ 第13章 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一点小事都让我们对孩子大发脾气,因为孩子对我们来说,是最安全的。 1.孩子容易成为情绪的“箭靶”2.释放和转化负面情绪 要避免拿孩子出气,爸爸妈妈首先需要对情绪有警觉性,并且在回家前处理掉负面情绪。等到有太多情绪垃圾时,就会因为一件事变得忍无可忍,那时候,绝对不是一堆大道理就能让人忍住脾气的。 所以,我们应该在情绪累积还没有那么厉害的时候,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甚至一发现有情绪就要处理。比如直接去找相关的人谈谈看,看能不能改善状况,这是最勇敢的方法。如果确实没有办法改变环境,比如不可能辞职或者把婆婆赶走,那么就只能用比较消极的方法来转化情绪,而不是让孩子承担。 转化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用文字的方法,包括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你可以找朋友聊天,可以写博客或日记,也可以随便乱画,每天画一张,这都能帮助抚平你的情绪。二是把情绪变成动能,比如运动、逛街,左看看右看看。三是把情绪变成声能,比如唱歌。 情绪来时,忍是忍不住的,只能趁机把情绪释放出来,释放的途径基本就是这几种。这也是我们生气了会骂人、打人的原因,骂人其实是声能的发泄,打人是动能的发泄,只不过这些都是不好的转化。 3.情绪来临那一刻及过后的功课
这份觉察力首先是从知识来的。一般的人,没有办法单单用自己的脑袋想就能想明白,比较便捷的方法是获得知识。比如你发现自己的情绪控制力很差,那么就要去多看点书,了解什么是情绪、如何处理情绪。没人教、不看书,单凭自己想不了那么齐全。只有当你先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才可能在它到来的时候迅速辨认出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