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是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生死疲劳 读书笔记《生死疲劳》里隐藏的民间艺术资源
莫言的小说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家乡高密农村为题材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当然也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除此以外这部小说的视野更加的开阔,在叙事中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小说主要是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各种联系,并且通过生死轮回的艺术表现力,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环境,讲述了农民的拼搏、积极、坚韧的精神。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神话故事内容加入到全书的字里行间,继承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丰富的想象力。然而,写小说想象力固然重要,可想象力必须要有生活原型去做支撑,要有民间素材,这样小说才会即梦幻又真实。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将传记小说夸张的笔法和寓言故事讽刺的语言风格,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这部小说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已经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瑞典文、罗马尼亚文、越南文等十几种文字。《生死疲劳》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资源。小说通过章回体的形式,实施了一次完美的艺术突围。因此,民间的声音颠覆了历史,过去宏大叙事造成的叙事不具体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小说不仅表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而且还拷问了历史,让大家对历史得以重新审视。一场又一场打着历史的旗号进行的运动是没有理性的,它不断地骚扰着人们,使得人们在与历史的较量中“生死疲劳”着。
1、对民间口头文学的借鉴
大家中学都学过一篇课文叫《蒲松龄》,课文的内容讲的就是蒲松龄在一颗大树下摆了个茶摊,过往的行人可以免费喝茶,但是必须要讲一个鬼故事给他听,然后,到了晚上蒲松龄回到家就将白天听到的鬼故事写下来,因此,才有了现在的这本代表了中国古典短篇小说最高艺术造诣的《聊灾志异》。包括如今非常畅销的盗墓类小说,都是年轻一辈对民间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故事进行了文学改编才有的。这就说明了自古以来民间劳动人民的口口相传的故事都受到了小说家的青睐,将其通过文学的手段进行了改编。
民间传说的借鉴
莫言的小说创作也不例外,将自己故乡的传说、故事、历史等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比如《天堂蒜薹之歌》就是莫言于1988年创作的一部体现中国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而《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取材于民间口头文学之处数不胜数,借鉴了很多的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说的故事素材是很多作家的灵感源泉,这些听来或看到的民间故事素材会自觉地钻进作家的大脑,然后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又忽然冒出来。莫言曾经就说过《生死疲劳》这部小就是自己在参观寺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六道轮回”这四个字,因为莫言对佛教文化了解的不多,于是就去查找了关于“六道轮回”的相关资料,在查阅资料时才有了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生死疲劳》从“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出发,讲述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不断通过轮回,以变成各种动物来消除自己的怨恨。在莫言的小说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民间传说,他将这些传说故事引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在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同时,还让小说的可读性也得到了增强,小说的主人公的形象也更加的生动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对历史时代的发展的解读方式。
民间歌谣的借鉴
民间歌谣简称为民歌,它可以像优美的诗歌一样,可以单独成文,还可以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欢快的渠道,通过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是一个很特别的文学题材。很多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民歌,它们的表现形式非常多。其中《生死疲劳》里就有很多的歌谣和顺口溜等,有些事莫言的原创,由于各地方言发音不同,有些莫言就对原版的进行了改编。比如文中吕剧《黑驴记》中的唱词就是莫言自己编的:“身为黑驴魂是人,往事渐远如浮云,六道中众生轮回无量苦,皆因为欲念难断痴妄心,何不忘却身前事,做一头快乐的驴子度晨昏。”这段唱词讲的就是西门闹在变成驴,而蓝脸和迎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对非常照顾,以至于西门闹因为太感动而想要忘却自己以前是个人,从而下定决心要做一头与主人同甘共苦西门驴,这也与作品的题记“少欲无为,身心自在”遥相呼应。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民间歌谣可以让小说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非常贴近农民真实生活的境遇,是农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以此同时,莫言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反应人民心声的写作动机也得到了体现。
2、《生死疲劳》中的民间习俗
中国广袤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每个地方又有每个地方不同的民俗习惯,一个地方的风情民俗展示了其独有的特色。21岁之前没离开过高密的莫言农村经验丰富,这为他在自己的小说作品里展现民间习俗提供了可能,在莫言的小说里运用了很多笔墨来展现高密东北乡不同的风情民俗,让人们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小说的精彩,还能够让读者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更好地还原小说中的场景。
农业生产习俗
农业习俗是农民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总结出的自然规律,是在生产实践中慢慢形成的。而《生死疲劳》作为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样本,自然也就少不了要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进行叙述。比如文章中有一段就讲到主人公西门闹讲述他一年四季都在忙碌和劳动的事情:“三月扶犁,四月播种,五月割麦,六月栽瓜,七月锄豆,八月杀麻,九月掐谷,十月翻地。”在这些农业耕种的节令习俗中,让读者对这些农业生产的习俗也大致有了一些了解。
商业集市习俗
集市是以种传统而又古老的贸易场所,它具有定时定点的特点,在北方教“集”,在南方就叫“市”,过去人们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一些常用的货物集中在一个规定好的场所进行售卖,这就是集市的贸易方式。《生死疲劳》里就有逢五赶集的习俗,比如,蓝脸带着蓝解放区集市买牛,小说就运用了大段的笔墨对集市上的牲口市场的热闹程度进行了描述。集市上的商品聆郎满目,很多人来其实并不一定就是要买什么东西的,而是过来看着人山人海,凑个热闹的,通过对集市上描写将人物欲望的丑态全部表现了出来。
3、《生死疲劳》中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其内容非常丰富,类别极其多,信仰灵魂、自然神、祖先神等。《生死疲劳》中就有关于民俗禁忌和崇拜自然神和灵魂的情节。
民俗禁忌
民俗禁忌的产生是由于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并不是非常的深,很多大自然现象在当时没有办法得到解释,大自然的神秘让古人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出现了一种消极的、防范性的行为,对无法征服的大自然力量和生物产生崇拜的心理。既然无法征服就只能选着顺从或是趋利避害,避免发生伤害自己的事情,这也就出现了一些占扑、算卦、祭祀等民俗禁忌活动,比如在民间就流传着一句“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俗语,意思就是不可以随意动太岁,否则后果是没有人能承担的起的,这是一句禁忌俗语。比如在《生死疲劳》里风水先生说:“家里有产妇,不能打墙动土,更不能出粪掏井,冲撞了太岁,主着婴儿不利”。从马智伯吓得惨白的脸色和仓皇而逃的样子,人们看出了冲撞太岁的后果果然不小,从而产生惊慌失措的心理现象。从此可见,这类民间俗语的禁忌在农村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大家对此深信不疑。
灵魂崇拜
钟敬文先生认为“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肉体是具体的、摸得着的,灵魂是虚幻的、摸不着的”。作为中国魔幻文学第一人的莫言,曾经就讲过自己是以个有神论者,认为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小时候看到坟场的鬼火、听到别人讲的鬼故事都让他感到害怕,这些儿时的记忆给莫言的小说创造提供了不少灵感与素材。如《生死疲劳》中就描写了一段蓝解放的梦境,这是个关于死孩子变成精灵的梦,小说该段落的描写非常的梦幻,这应该是作家儿时的一段独特的记忆和想象力结合而成的故事。从文中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莫言将自己对精灵和鬼魂的敬畏表现了出来,加之其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打造出了一个只属于莫言的独特的想象王国。
总之,莫言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环境和经历,从中不断的去寻找写作素材与灵感,加上其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也正好证实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生死疲劳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