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前,象徵黎明曙光的第一個漢字出現了,文字在天地之間被創造出來,在動物骨骸、金屬、石頭、竹簡、紙帛上被記錄下來,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書寫線條,完成了每個時代美學最集中的表現。 到了現代,漢字不曾消失、不肯遺忘,更將擁有悠長豐沛的活力。 給小朋友一堂走出戶外的書法課吧!看看大自然間處處流動的線條之美,打開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 給自己一趟感受生活的文字巡禮吧!匾額對聯、招牌標誌、舞蹈繪畫,字不再只是文字,都有它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蔣勳說:書法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實裡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 作者以他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 简体中文版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字书法之美 读书笔记我了解的关于书法的二三事
——我读《汉字书法之美》
第一天
关于结绳,这段文字似乎更科学:
东汉末年的郑玄在《周易注》中这样记载:“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话说得其实很笼统,好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者从古代印第安人那里了解到了结绳记事的某些蛛丝马迹。简单地说,所谓“结绳记事”就是用一根木棒拴上长短不一,像缨络一样的绳子。这些绳子上面分别打着很多结。绳结距离木棒越近,意味着所指的事情越紧要。除此之外,为了表达更丰富的意思,绳结还被涂上了各种颜色,其中黑结表示死亡,白结象征银子或和平,红结指代战争,黄结是金子的隐喻,绿结则代表谷物。如果绳结上完全没有染色,就只表示单纯的数目,单结是“十”,双结是“百”,三结是“千”。
结绳的用途虽然多种多样,不过最基本的用途还是记数,例如要表示“5斗米”,就可以打5个结;要表示7尺布,就可以打7个结。为了进一步说明事物的性质,还可以对绳子的材质进行划分,比如表示“米”,可以用禾茎制作的绳子;表示“布”,则可以用麻线制作的绳子。在远古时代,无论酋长管理部落事务,还是普通人进行交易,都会发生很多和数字有关的事情,用结绳帮助记忆,可以避免造成错误或产生纠纷。
蒋勋老师理解的书画同源是:汉字从象形字来,会意连接了文字和图像的共同关系。
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中非常强调“转笔”,她认为书画同源的“源”是无论写还是画,都需要转笔。
第二天
《兰亭序》最爱曲水流觞、惠风和畅8个字。字面意境都美。今年春节的对联就用了惠风和畅做横批。东晋文人潇洒风流,不管是不是出于本心远离政治,总之看起来是常在不闻天下事的状态,只在一起饮酒作诗,高谈阔论。写《兰亭序》的这一天更是玩的很开心,从整篇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可以说文章和书写都达到了作者的巅峰,开心微醺之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一直觉得行书和草书的区别在于任性和特别任性。楷书是要规规矩矩的,认认真真的书写,情绪也要平稳。行书要微醺,草书要大醉,任性挥洒,只有一次,不会写出看起来一样的第二遍。不像楷书,只要不换帖,写多少遍都跟一遍似的。
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结字,又叫间架结构。写字是注意间架结构很重要,但是也不可以太注重结字的规则,那就太刻板了。
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清代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间架结构在不同的帖中也不一样,只要写出来是美的,就可以。
用笔才是最难的。“自来书家都是勤加练习,极久极熟,方锻炼到掌握提按的要点,从心所欲无不合度。”
想要学习书法,首先要有决心:每天至少保证保证半个小时。两个小时最好。没有时间来保证,就不要提练书法了。
第三天
初唐总结草书的人物是孙过庭,很认可他的《书谱》这段话: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学习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是规规矩矩的来,临摹学样是第一步,然后就想学点高难度的,再后来就想自己弄点花样出来,慢慢地又会再次回到最初的规矩里。融会贯通之际,就是学到家了。
不同的一点就是,书法不仅仅是一辈子的事,往往一辈子也未必能融会贯通的。
我从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基本一直在练习欧体,中间学了一阵子田英章,后来一位写了一辈子字的伯伯告诉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田英章学的就是欧体,有原帖为什么不去临呢?建议我临摹《九成宫醴泉铭》。
想想十分有道理,就乖乖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吧。
在临摹欧体的过程中,的确感受到了蒋勋老师说的法度森严,一丝不苟。比如在《心经》中,“故”字的反文的捺的角度非常收敛,写的时候需要很克制自己,即便这样我写的捺还是会角度很大,而且每次都还想更大一些。欧体的“之”字跟赵孟頫的完全不一样,欧体还是坚守规规矩矩,赵孟頫的更加潇洒文艺,《道德经》中的“之”的捺中间会有两道弯,飘逸的很,觉得写字的人那个时候心情很好人也很帅的样子。
仔细看看柳体,相对欧体来讲,英俊帅气。不过,想想欧阳询写《九成宫》、《心经》时已是古稀老人,也能理解一些了……
第四天
看到卫夫人教写字这篇,想起自己刚学写字时一周一节课,第一周练“一”,第二周写“|”,同事笑我几十块就写个横竖。后来开始练字,两个小时写不了两三个字,第二天继续写前一天不满意的字,一直到自己觉得还算满意为止。后来这个练法还得到一位老前辈的肯定。
在《中国书法常识》这本书里,练字之初讲的很到位:
1.临摹。买两本字帖,或一本字帖一本描红,一本描,一本临,进步会很迅速。
2.读帖。平时要多看帖,研究笔法和结构,学会审美。
3.专一。这个邓散木先生也有讲。选好一家的帖,就一直练下去,直到全部练透再换别家。潘伯鹰则干脆主张不换,只是要多看别家的帖,要手谨慎,眼泛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悄悄的说,我能练好一家就谢天谢地了。
4.保证练习时间。练习时一楷一草同时练。(这个我就算了,只练楷吧)要积就不换的写得多,不要一曝十寒地写得多。
明朝丰坊讲孩子如何练习书法,是从大楷开始,中楷、小楷、行、草、篆。
我比较关心楷书:三年中楷,练习欧阳询的《九成宫》,三年小楷练习钟王,《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乐毅论》,《曹娥碑》。
没有列上赵孟頫的,挺遗憾。
5.用笔。每日十分之七八临帖,十分之二三写在卷轴联榜上。为了更好的练习各种写字姿势,临帖坐着,写在楹联上时需要站着,一定会悬腕。
第五天
关于墨,之前读汪涵的《有味》讲过制墨,印象很深。书中引用过一个有趣的“墨仙”的说法:“如膏如露,濡毫之余,间用吮吸,灵奇之气,透入窍穴,久久自然变易骨节,澄炼神明,谓之墨仙。”意思是说一个经常和墨打交道,泡在墨里,闻墨的味道,甚至去吃墨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某些生理特征,变成墨仙。
分享书中这段制墨的过程,繁复,缓慢,充满美感。(很长,见图片)
但80多岁的启功先生在讲书法时通篇都很轻松,用什么墨是很随意的。这也是一种练字的态度,轻松一点,练字更容易起步,能够更好的坚持下去。对于初学者来讲,省去繁文缛节,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开始,坚持写下去会变的比较容易。
关于笔墨纸砚
1.笔。
本书讲的比较简单,邓散木先生讲的很详细。
分为软性、硬性、中性三类。
软性适合写大楷、隶书,有羊毫、鸡豪。
硬性适合小楷,行草,有紫豪(兔毫)、狼毫。
中性又叫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
选笔四字:尖、齐、圆、健。
开笔:中楷开笔头三分之一,大楷开笔头一半。
每次写完字洗干净笔头,长时间不用的新笔要防虫蛀。(我得赶紧把新笔用了,别因为不舍得送给虫子做口粮了,那可心疼死了。)
2.墨。
要记得“烟细胶轻,色黑。”
造墨工序非常复杂。现在想买到好墨也非易事。
磨墨时加水要极少,浓了慢慢加水,不要一下子加多了把墨块泡软了。磨好后墨块晾干存放。
磨墨要垂直顺磨,勿两头磨。
3.纸。
分熟、生、半熟纸。
所谓熟纸是多加工的生纸,加工过的总比生纸好用。就以生纸来说,放置了几年的也比心的生纸好用。
平时练习毛边纸就可以。
4.砚。
歙砚和端砚最有名。
砚要天天洗,不要用热水洗。不要用纸片擦,为的是不要沾上细毛。
第六天
全书读完,没啥可说的。读了一部分《中国书法常识》,后面部分主要介绍了历代著名书家,因为我只是在练习楷书,所以只关注了虞欧褚薛。
虞世南和欧阳询是褚遂良的父辈。在初唐时就已经是老人家了。薛稷是魏徵的外孙,是褚遂良书法忠实的继承者。是小朋友。
虞世南、褚遂良是大忠臣,政治生涯是生命的终点,书法排在后面。
欧阳询基本上书法艺术类是主业。
“虞世南的书法境界高,很难学。”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欧阳询笔法森严、险峻。《化度寺》是他的最高成就,《九成宫》向来是学习楷书的入门帖。
褚遂良的楷书来自隶书,“整齐华美,疏瘦劲炼,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按写字年代分别是《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梁公碑》、《雁塔圣教序》。
薛稷的楷书得了褚遂良十之六七。
很喜欢《中国书法常识》序里面的这段话,不故弄玄虚,不引经据典,实实在在的在讲话,讲得还很有水平。
原文奉上:
写字的事,是一件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它本身两个字,便已将秘诀明告我们了,也不需要再“谈”了。
字不是“谈”得进步的。与其看一本“书法入门”,不如拿起笔学一张古法帖。当然,不谈就写,往往写到弯路上去。但只要人有志用功,久久不懈,走几段弯路是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的,因为弯路之中也给我们很多教训,甚至引我们另开奇境。
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最后还是要从写开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每天拿出两个小时来临贴,想不进步也难呢!
祝大家写字愉快!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汉字书法之美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