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 读书笔记红楼梦
写下这个书名的时候,莫名地觉得自己好棒!为自己读完这一部长篇巨著而骄傲,同时也觉得很惭愧,23岁才完整地读完《红楼梦》。当然,这只是第一次读完《红楼梦》,这本书肯定还没有读完,还有很多很多次。
人人都说不同时期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想大抵如此吧。很小就知道这本书,四大名著也是各种语文考试的重点,但以前也只是零星看过几回,并没有什么感觉。还记得以前朋友说过《红楼梦》多么多么经典,“红学”研究多么多么厉害,我当时也都是不以为然地说“不过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罢了。”这可能是我对《红楼梦》的初次印象吧!
然后就是高中的时候了,不知是什么原因,当时就是很想看,托朋友帮忙买了书。在那个电子书还没有流行的学生时代,它就是我晚自习放在桌子底下偷看的那本书。最多看了五回吧,就被窗外熟悉的那张脸在数学课上拿走了,哈哈,然后我就灰溜溜地去办公室找班主任拿了回来。从此,我看《红楼梦》的想法也就搁浅了。当然,就算当时班主任不没收,我也绝对读不到十回,哈哈。那时候我高一。
后来的一个暑假,燥热的天气,我又拿起了这本书,并且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天必须读多少回,最后也就只读了一半,还是没有读完,可能是天气太热,与读书并不太配,哈哈。那时更多地关注人物关系,谁是谁的孩子,谁是谁的妻妾,所以到最后也没大搞清楚具体的人物关系,更别说有什么认识了。
然后就是现在读的这一遍,是电子书,也是我读过的最长的一部电子书,花了两个月(其间经历了超级难熬的迟到的文化休克阶段),四五十个小时,总算耐住晦涩难懂的语言读完了,不由地感谢自己的坚持。这一遍读的时候,没有过多地关注人物关系,反而最后对人物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以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这是百度百科对《红楼梦》的介绍,简单、直白,颇有考试临时抱佛脚的风格。但自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读后的感受不是别人介绍可以得到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曾经的繁华到最后的破败,“言”是别人写的,“荒唐不荒唐”只有自己知道,而那把“辛酸泪”究竟是为谁而流?
宝玉最后跟着空空道人走了,或成仙,或成和尚在世间游历,这些都不得而知。而就人世间而言,他就这么走了,空留一家子的老人、妻儿和叔侄,空留一个看似慰藉其实更令人痛心的中举消息。贾政隐约中见了宝玉后,给家人的信中也说了“不必悲伤,原是借胎。”哈哈,“借胎”就是说只是来打个酱油,来历劫,来人世间走一遭罢了,而且还没有走到老死。那我们呢?感觉我们也像是来历劫,冥冥中可能都早已注定,我们也有自己的判词,只不过还过于渺小,并没有重要到需要托梦告诉我们罢了。就像是一场游戏,知道结果就不好玩了,也就真正四大皆空了。既然如此,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瞬间觉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弱爆了,也为曹雪芹先生疯狂点赞!
宝玉果真人如其名,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高富帅,身边自然美女如云。现在读来才真正看出宝玉是书中唯一一个尊重女性和生命的人物。只有他在金钏儿生祭那天去祭拜她,而王夫人不过是口头上有愧,别的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宝钗也是顺着王夫人的意思去安慰她,并没有太多对生命的尊重。还有晴雯,也是个极聪明伶俐的丫头,但最后也没什么好下场。只有宝玉担心他的病,偷跑去他家里探望她,并在她死后为她写了篇祭文。除此之外,宝玉待府中的丫头也都是极好的,与府中的其他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能是受很多书评和道听途说的很多评论的影响,一直都觉得黛玉过于柔弱,“步步在意,处处留心”的性格也不是很喜欢。但读了书才发现颦儿自有她的娇俏可人之处。自幼丧母,寄居在祖父家中,多一分察言观色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时候,她的言辞虽然犀利,但和宝玉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一个愿意撒娇,一个愿意去哄,真正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这样好的人儿就这样被拆散了。黛玉在宝玉大婚之夜含恨而死,当然,我希望她最后的那句话是“宝玉,你好好儿的。”并经当初一起葬花,一起读《西厢记》,一起作诗,还有很多生活中的小脾气都是那么美好,不希望简单直白的待遇带着恨去世。如果绛珠草今生就是来报恩,来还神瑛侍者的眼泪的,那一切就是早已写好结局,一切都归于命运,好像这样还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就现实而言,宝玉纵使钟情于黛玉,纵使是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但他过于中央空调了,还是很难托付终生的。
说完木石姻缘,不得不提的就是金玉良缘了。宝钗也真是一个大家闺秀,应该很多父母都喜欢这样落落大方、善解人意的女孩儿吧。但是总觉得她少了点小孩子应该有的童年,生活过于严谨认真(此处不想用圆滑),缺少一点生活的生气。而且从前面的章回看,只知道她与园中各姐妹相处都很好,并没有看出她对宝玉有什么爱慕之情。宝钗的性格,她的成长环境才是她最终听从母亲之命和宝玉在一起的原因吧。所谓金玉良缘也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也为这么一个优秀的姑娘感到可惜,最后只能怀着孩子独守空闺,成为下一个李纨。高鹗先生最后给宝钗一个孩子,应该也是觉得宝钗最后不应该落得如此下场吧!
很多书友觉得高鹗先生后四十回续得不好,觉得有违曹雪芹先生的初衷。我觉得也挺好吧,不去过多揣测,反正我是写不出来的。可能正是由于后面的遗失才有了众人的看法不一,高先生不过是续了一个他的结局,至于红楼中人物的结局,每个人心中应该自有自己的一杆称吧。
《红楼梦》中的女子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我最中意的还是史湘云。她和林黛玉有着相似的经历,父母早逝,由贾母看护长大,但她的性格就多了一分活波开朗,感觉更俏皮可爱。尤其是她高兴喝多了醉卧在大观园里那回,哪个闺房小姐能有这等豪情?只可惜最后婚姻不幸,让这个不轻易落泪的史候家小姐嫁给一个痨病患者,后半辈子守着病夫过日子,想想真的很凄凉,愿生活中的苦难没有打倒这个豪气万丈的女子。
原应叹息,很好地反映了贾府中的四个姑娘。元春虽然贵为当今圣上的贤妃,但庭院深深深几许,终究不得与父母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早逝与宫廷深闱中。迎春性格逆来顺受,不懂得反抗,也是早早逝去,而且还是被夫家虐待致死,只能说贾家大爷贾赦没有做到为父的责任。惜春原本胆小怕事,甚至不愿为做错事的丫头说一句话,任由她自生自灭。最后遂了心愿,六根清净了。四姐妹中,除了元春,较出色的就数探春了,当家时不卑不亢、公私分明,而且还是个有才情、有胆量的女子。最终虽是远嫁,但也家庭幸福美满,相信在遥远的海疆,她可以有自己的幸福。
呼,《红楼梦》中的女子又何止这些,可都在一夕之间随着贾府的衰败而或死或伤或远嫁或皈依佛门。王熙凤何等厉害的二奶奶,最终也是力不从心,曾经的犀利都荡然无存,潦草收场。妙玉是个何等清高的人儿,连刘姥姥喝过水的杯子都不要,结局却是被强盗掳走,清白不明。巧姐儿生来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自从王熙凤去世之后,竟被自己的奶奶、舅舅合伙设法把她卖给别人,幸亏刘姥姥及时相助,她才免于此难,最终由刘姥姥做媒许给了乡下的大户人家。虽然身份没有那么尊贵,但也衣食无忧,生活幸福。秦可卿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她早早地就去了,和贾蓉贾珍的乱伦之情,最终落得个上吊自杀。
看83版的红楼梦,新版红楼梦,还有前段时间的小戏骨红楼梦,李纨都是一身素服。我看到的不光是她的忠贞,还有淡雅高贵。无论贾府贾府如何热闹,如何破败,她都是性情恬淡,专心照顾贾兰,不光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还有学习,还有人格修养!她是当之无愧的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贾兰最终高中,与李纨的言传身教是脱不了关系的,相信贾兰最终可以实现“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除了金陵十二钗正册,还有很多丫头。金钏儿含冤而死,晴雯抱病而死,鸳鸯为贾母悬梁自尽,紫鹃随惜春遁入空门,袭人嫁给蒋玉菡,宝玉算是做了她们的媒人。平儿继续跟着贾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共同谱写着满纸的荒唐言。
人情如纸张张薄,岁月如棋局局新!贾府衰败,府中的人接连逝世。贾府的门客中又有多少人愿意帮助?曾经繁华的荣、宁两府又有多少人踏足?不过是树倒猢狲散罢了。但最不起眼的刘姥姥却第三次拜访了。她第一次来贾府,是为了拿些银子回家接济度日,凤姐就帮了她。第二次,她带着乡下菜蔬来感谢凤姐和贾府中人,又去拜访了贾母。贾母在园中摆酒宴请时,也邀请了刘姥姥,她虽成了调侃的对象,但淳朴的形象也已经深入人心了。第三次是她得知贾府破败,贾母去世后前来慰问。最后她还不遗余力地救助了巧姐儿,完成了一段姻缘,愿善良的刘姥姥身体安康!
人生不过是梦一场,当繁华落定,一切归于尘土,人又该何去何从?就当大家都是来渡劫的吧,劫还没来之前,好好生活就是了,贾母一生雍容华贵,最终也是入土为安。刘姥姥简单朴实,年过半百,仍旧为生活而奔波劳累,游走于庄稼地里自给自足,儿女外孙常伴左右,自得其乐。是你,你是选择贾母,还是选择刘姥姥?
哈哈,我当然谁都不选,还是选我自己吧!因为我还有无限可能,纵使结局可能早已注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红楼梦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