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每一本书的内容 切实转化成自身能力 ................... ※编辑推荐※ ☆ 每年阅读300本书以上的日本知名讲师,告诉你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二八法则”“艾宾斯曲线”牢牢掌握每一本书中的知识,让你每一次的读书都不再是无用功。 ☆ 书中整理记录了大量作者亲身实践的读书案例和思维导图,如“读书+创业”“读书+资格考试”“读书+提升工作技能”等,用更直观的方式教你带着目的去读书,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内容简介※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读书这一行为或多或少会带有目的性,有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时为了提升工作能力,有时想要从书中获得灵感,等等。但是,有时候我们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还是没有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有了新的灵感和见解,也没有马上付诸行动。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这本书介绍了作者在创业时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他用大量的书和实例讲解自己是如何做笔记、如何牢记书中的内容,以及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其中更有作者精心总结的实用性读书技巧,能够帮助你提高阅读效率,缩短阅读时间。例如,如何制作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给书中内容创建形象、联系记忆,将书中的关键词整理成故事等。这本书,让你的读书不再只是“读书”。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书笔记你有过这种感觉么?看到别人一年读了100本书,很羡慕?看到别人发了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很羡慕?你很纳闷,人家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好文笔都是读出来的。这句话,恰好可以用来回答前面的问题。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没有前期大量的积累,就不会有后期质的飞跃,相信在这“100本书和10万+的”背后,是数倍的阅读量在打基础,所以,多读书很重要!怎么读书更重要!
阅读速度影响获取信息的效率,阅读量决定获取知识的宽度。那么,怎样能做到提高读书效率?争取多读并学以致用呢?
这几天读大岩俊一写的《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它不仅教会我如何读书,更教会我如何把“读”和“做”结合起来,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更新和思维的跃迁。如果把阅读类的书籍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Ⅰ、Ⅱ、 Ⅲ级,我认为这本书的难度系数相当于Ⅲ级,相对简单好用,实操性强,是一本入门级别的读书法则。
作者大岩俊一,把他从“一个不读书的人”变成“一年读300本书的人”的经历,当作教学案例,穿插在书中各章节,生动并且有趣的告诉我们该怎样读书、怎样记忆、怎样把读与做结合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一、怎么读?
1.先确定阅读目的
很多关于阅读方法的书中都会强调确定阅读目的重要性,例如那本很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渡边康弘的《高效阅读》、原尻淳一那本《高效能阅读》,斋滕孝的《深阅读》。没有目标作为驱动,读书就缺少源动力,由于时间成本等原因,成年人读书多少有些“功利”,特别是阅读一些商务类的书籍。读书的目的一般有三种:一为了获取信息,二为了学习知识,三纯属休闲娱乐。
确定目标后,用什么方法快速的读完一本书?并且最大限度的汲取书中的“营养”?
大岩俊一讲述了众多阅读方法,其中边读边划线的标记法、摘抄法、笔记法、并列读书法、选择性的阅读法等等,都是我们日常读书时常用到的一些基本方法,而“思维导图法”则是个新鲜事物。
2.关于思维导图读书法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它是用一个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也就是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一种思考工具。画思维导图对于掌握书中内容、强化记忆的效果非常好。(下图是我画的《实用性阅读指南》思维导图,通过实践,感觉思维导图确实好用)
《实用性阅读指南》思维导图
3.关于两种输出法
将所学知识主动输出,是另一个很有效的增强记忆的方法,包括两种形式的输出:一种是转述给他人听,另一种是以让别人阅读为基础的输出,就是把书的内容写出来,让别人来阅读,写书评就是“写出来”的方法之一,效果很明显。输出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倒逼输入,让阅读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
把网状的思考,做成树状结构,最后储存成为网状知识结构,再用线性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写作的过程。反之,将线性的语言表达,在头脑中反馈成树状的结构,最终形成网状的思考,这个过程就是阅读。如果写作与阅读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相当于完成了知识的输入、转化、输出的全过程,闭环形式能促进知识的转化。
由于职业的限制,很多人无法将书中内容转述给他人听,但是“写出来”的方法却很容易实现。
自从参加鼹鼠的土豆老师的写作课程以后,我从今年4月份开始练习写书评和影评,刚开始写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写而写,单纯的把书评当作一种写作方式,后来,我发现写书评对掌握书的内容很有帮助,效果很好!一般情况下,读完一本书、画完思维导图、写完书评,这本书的内容基本能掌握80%。
4.关于并列读书法
因为阅读目的性不强,我经常会同时拿出几本书放在不同的地方看,有关写作基础的书,有关阅读的书,也有诗歌和散文、小说,总之,对什么感性趣就看什么。
在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时,曾国藩的“读书不二”法则,给我印象深刻,使我受益很多。“读书不二”的意思就是一本书不读完,绝不读第二本书。曾国藩有个名句: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来,曾国藩不仅做人做事专注,读书也是高度自律的,值得我们学习。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我决定以“读书不二”为座佑铭,以此敦促自己从此做事专一不二。
对于大岩俊一在书中提倡的“并列读书法”(同时读多本书的方法),应该要因人而异,视情况而定,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怎么记?
100多年前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人脑对知识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人脑在学习之后的20分钟就会遗忘42%,1小时之后遗忘56%,1天后遗忘74%,1个月之后遗忘79%,根据这一规律绘制的曲线称之为艾宾斯记忆曲线,艾宾斯记忆曲线的存在告诉我们,对知识的温故知新是必须的,人脑本来就爱忘记,怎样能最大限度把读过的内容逐一记下来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大岩俊一给提供了几种方法,比如:二八读书法(努力记住书中20%重要的内容)、三遍读书法、联想记忆法、编故事法、首字母法(SMART首字母)、便签法、情绪阅读法等方法(阅读要有仪式感)。
1. 关于情绪阅读法
情绪阅读法,简而言之,就是要边读书边调动情绪。读到特别棒的内容,不妨发自心地感叹一句“原来如此”遇到让你感动的文章,也可以尽情抒发感触;碰到略微悲伤的、消沉的内容,请不要压抑情绪,可以当作没事一样读下去,也可以悲伤、消沉、释放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遇到太多情感波动较大的情况。从平时起,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情绪。这个与其说是读书训练,也许更应该说是情感训练。只要学会发挥情绪,不仅仅是书的内容,其他方面的事情也会记得很牢。
2.关于通感
书中讲的“情绪记忆读书法”和钱钟书先生说的“通感”有相通之处。所谓“通感”用钱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就是那种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通俗一些说就是感觉器官之间连通起来。在通感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将情绪阅读与通感结合起来,使阅读有一种仪式感,对增强记忆很有帮助,这就仿佛是打通了读者的任督二脉一般。
三、怎么用?
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一书中说:知道既做到,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知道与做到之间还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要将学到的东西拿到现场去实践和尝试,因此我们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付诸实践,并将通过实践得到的经验转换为知识,这样才能为我们带来财富。
网络图片侵权删除
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只,任何方向的风都是多余的,目标引导行动,行动保障目标得以实现,有目标没行动一切等于空谈。明确阅读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将所学付诸行动,知识才会发挥效用。简单说就是“目标+计划+行动=成功”。
四、阅读与收入?
阅读与收入,二者表面看起来好象半毛钱关系也没有,谈阅读的时候谈收入,似乎很“功利”,但是有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入越高的人越喜欢阅读。在《高效阅读》这本书里,作者渡边康弘说:根据日本2009年发布的《现代人的调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日本人成年人一般每月平均阅读量为一册左右,而完全不阅读的人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从这次的调查结果中,还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年收入越高的家庭,其阅读量也越多。
网络图片侵权删除
比尔盖茨从孩童时代就养成了学而时习之的习惯,他平均每天阅读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周末时间会更长,藏书超过1.5万册。巴菲特的朋友查理∙芒格说:巴菲特每天有超过一半的工作时间在阅读,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来源于他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学习。
当然,这不是说读了很多书之后,我们就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是巴菲特,至少己经具备这样的可能了。
藏书再多,倘若不读算是一种癖好,读书再多,倘若不用只能成为空谈,一本小小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三个步骤,让读书不再“止于”读书,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