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水木清华 读书笔记5000字

水木清华

作者:黄延复

水木清华 毓秀灵钟 人文荟萃 骄子云集 ...... 今朝回首 一幅二三十年代的锦绣画卷 逶迤而来 ......

水木清华 读书笔记

《水木清华》续片之《无问西东》三次后感

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 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 可静坐听雨 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来自豆瓣热评

这是一部向清华大学百年献礼的电影,立足于成绩而展现百年沧桑,立足于现实而回顾过往。从民国时期的变迁,到抗日战争的风雨飘摇,再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最后是欣欣向荣的21世纪,影片所选取的四个阶段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导演将四条故事线串起了百年清华。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2018年的一月下旬吧,用资源看的。看完给人一种无厘头的感觉,各种配乐辅以煽情充斥着整部影片,四条故事线杂乱无章,支离破碎,台词生硬……

槽点是有点多的。剪辑有点粗糙,布光还有种拍公益宣传片的感觉,而且配乐太多有点像在看MV...诡异的是:

首先是与故事不太搭的充满奇异恩典的唱词。在那个落后闭塞的村落中,普通话说的并不太好的村民和孩童,饥饿状态下会突然声部错落整齐划一眼神灵动地唱起了歌谣...水平可以跟合唱团媲美了。总感觉不太符合逻辑,有点怪怪的。

其次是黄晓明在假造的坟头前气愤的质问:“你怪她没有对你说真话,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这么突兀的台词,很容易让人出戏的。想吐槽的还有黄晓明当时在研究所工作,却能知道章子怡有难,可能是靠心有灵犀吧。

最后一点是主题情感太过直接,过分煽情和渲染感动,特别是沈光耀那段,影片希望从电影中被感动的人,致力于从弃学从军、为国捐躯的沈身上见证牺牲精神,并从中学会奉献。鸡汤好明显啊,而且从沈出场就能猜到他最后的结局,套路刻板了啊。不过这碗鸡汤我干了。

总之,看完后也就只剩些许感动。一部我可以打三星的电影。

第二次观看是在2018年暑假期间,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明明一副烂片卖相,竟然拍出了时代风骨”,这部电影,我想是对清华大学的礼赞,更是对清华精神、甚至是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的礼赞。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才是所要体现的大学精神。大学之道便在于塑造人的灵魂。

这部电影,本质上讲的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 ,被引导去叩问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他人言语,不顾世俗评价,无问西东。而这些人成长后,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下一代人同样的精神滋养, 把真正的大学精神,传承下去。

迷失在“理工科才叫实业”的吴岭澜,他发奋读书,坚信理工科才是实业,实业才有价值。然而他的物理成绩一塌糊涂,文学成绩却异常卓越。因而他疑惑不解,自我怀疑。面对吴岭澜的疑惑, 梅贻琦老师的一席话,第一次点出了电影想表达的内涵:他认为, 吴岭澜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华北之大,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年代,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 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手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 , 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沈光耀看似完美冷酷,内心却无比柔软。路有饿殍,他痛在心里。吴岭澜的一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以及空军教官的一句“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让沈光耀下定决心,不顾母亲的严辞反对, 弃笔从戎,毅然加入空军。而且他会特意给饥民们投递粮食,还不忘“晃晃” 让孩子们开心。在路上遇到的女同学,他虽然赧于对话 , 却会偷偷在纸上画下了身穿旗袍的倩影。没有经历过的后半段人生,他也曾向往,只因破碎的山河里,容不下情长儿女。

在这条故事线里,有着很多令人动容的地方,以及美丽的画面。云南的雨季中,教授物理的先生因为雨声太响而无法讲课,反而从容地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直击人心。沈光耀打开窗户,看到了“孤舟垂钓”的禅意,看到军训中依然在坚持跑步着的人。当警报在上空鸣响,师生们却围在一起学习恐龙骨架,丝毫不惧。傲然风骨,文人意气跃然涌现。

到了王敏佳这一段,锋利、冰冷带有批判视角切入了故事,引发王敏佳毁容和另一个女人自戕的是高压和运动,但是这些运动被巧妙的隐藏了主体一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在群情激奋之下对一个无辜女人的群体无意识的羞辱,施害者的跳井在道德性的忏悔之外,更多的还有被实际生活长期摧残后的绝望以及自己致人死命后的恐惧。这个情景让我想起了《芙蓉镇》中“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女人,与之对比,还是会感叹。同时也想起巴金和老舍先生……

沈光耀执行任务期间,不忘在炮火中的男孩,于是总绕道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沈光耀投喂的食物,救了差点饿死的孤儿陈鹏;陈鹏不顾文革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的规矩,毅然救起血泊中的王敏佳;王敏佳为了不连累李想,说信是自己一个人写的;李想心怀愧疚去支边, 最终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付出了生命;张果果最终没有出卖David ,也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所有的故事,被一种浓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四代人,共同推进了时代的进程。他们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诠释和演绎了“真实”。而始终贯穿其中的,便是这一脉相承的“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内在精神。

影片最后,逐一介绍了 跑龙套的人,有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杨振宁、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邓稼先等。在《水木清华》中也有他们,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繁盛,看到了泰戈尔口中“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一个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的伟大的人。他们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抵御住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内心 , 值得我们敬仰。

这次,我打四颗星。

2018.12.04 这是我第三次去看《无问西东》了

在修改论文《论荀子的性本恶》毫无思绪的情况下去看的 。

当我再次看到一群不知事情原委,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谩骂和殴打一个无辜女人的乌合之众,看到为人类的进程而撒下汗水与热血的先哲们,我突然意识到,我所论述的话题和我们的文明一样古老了,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然而我知道,这是没有明确答案的。以我浅薄的知识和文字功底,要做到论点明确,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地去论证,还是太难了。我不否认人性本恶,可我却也不再承认人性本善,或许人性本无善与恶之分吧,因时而变。

人的成长终归离不开教育,而伟人之所以令人敬仰,也许是他们从教育中培养了自己的辨知能力,健全人格从而塑造了自己的灵魂。

康德说:“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

费希特说:“ 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 “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最后谨以此片献给最珍贵的你。

愿你在被打击时, 记起你的珍贵,

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

最后这次,我打五颗星。

我还是去重写论文吧-_-||早知道就不去再看一遍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水木清华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