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读书笔记5000字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作者:王世民

暂无简介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读书笔记

个人:13年开始接触导图,断断续续也有4-5年之久从最早跟着雷子老师学习,教学相长的模式,成长不少,后面进入职场,接触到金字塔原理,在后面又有系统思维概念。坦白讲,我是个工具爱好者,毕竟是手残党,不过说回来,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惊喜,更多是把导图+金字塔原理拿过来做了“知识的搬运工”,有些片段啰嗦,至于问题解决、视觉化等内容,也是从其他同类书籍挖出来。不过,对于初学者还是可以学学的,毕竟导图、金字塔原理都是国外人写的,难免存在文化背景、应用场景的差异化,但是综合同类书籍来看,其实底层逻辑是一样,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以不变应万变”,抓住知识的本质最重要,这也是几年来关于学习的最大收获。

不过本书不断提到框架运用,倒是又点拨了实际上的运用,可取!

(以下是本书重点精华提炼,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 系统思维探秘

系统思维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与表达的思维方式

定义:至少2个元素结合,且元素之间的联系

特点:整体性、结构性、三维性、综合性、动态性

框架有三个来源:

(1)从已有框架中选择。

(2)基于已有框架改善。

(3)全新构建框架。

范围:包含 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水平思维和结构化思维

三大痛点:想不明白、说不清楚、学不快速。

第二部分 系统分析与解决问题

第三章 发现问题——界定问题

第一节 准确地描述问题

非量化、模煳化、有歧义的问题描述转化为可量化、可例证、清晰化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运用“5W2H”的框架确认所有关键要素。

第三节 探究问题的本质

区分问题的表象与问题的根本原因

“探究问题本质”的第一种方法——5Why分析法,又称“五问法”,不限定多少个why

5Why分析法的关键:鼓励解决问题的人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区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很多时候对方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他们初步加工后的解决方案,而非真正的问题。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混为一谈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也是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的根源之一。你需要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惯性地将初步解决方案当做问题本身来应对。

第四节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环境假设

“冰的熔点是0℃”——两个主要假设:一是冰是100%不含杂质的纯冰;二是在标准大气压下。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时间假设

“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

显性化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水土不服

第四章 分析问题 ——构建框架及明晰关键

第一节 必备的基础思考工具

逻辑思维导图:发散+逻辑性归纳

逻辑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问题/议题分解的方法,其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1)对问题/议题/假设层层有序分解,有助于理清思路,不做重复和无效的思考;

(2)可有效分解复杂问题/议题,从而简化问题/议题的处理;

(3)通过将问题/议题分解为更细的问题/议题,有助于团队的协作和分工。

逻辑树和逻辑思维导图的不同:

形式上:逻辑思维导图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形状;而逻辑树呈现出由左往右的一棵侧倒的树状。

内容上:逻辑思维导图侧重于激发大脑的发散思考,常用于个人开拓思路以及团队的头脑风暴,是一个刺激思考过程的工具;而逻辑树

侧重于基于逻辑的层层分解,常用于个人组织思路、简化问题以及团队工作的分派,是一个更突出思考结果的工具。

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只有将问题划分为“不重不漏”的几个部分,才可以在一开始就避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的误区。

第二节 构建框架之一:自下而上提炼框架

步骤一:罗列要点,列出所有你能想到

借助逻辑思维导图的发散过程,激发你的思维以尽可能多地列出要点。

步骤二:连线归类,将共同点收敛归类。

利用逻辑思维导图的收敛过程,将发散的要点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归类,并在此过程中修正和补充第一步的思考结果。

收敛思考之归纳推理

时间(逻辑)顺序

常用的时间顺序框架:

过去、现在、未来;

开始、执行、收尾;

前期、中期、后期;

童年、青少年、中老年。

结构(逻辑)顺序

按构成顺序组织各个部分,这些部分拼起来就是一个整体。

常用的结构顺序框架:

具体实物的构成:杯盖、杯身、杯胆

地理位置的构成: 西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

抽象概念的构成:春、夏、秋、冬;SWTO

按照结构顺序表达要点时需要遵照一定的顺序,如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自上而下的顺序、自东往西的顺序等。

重要性(逻辑)顺序

找到一类事物的共性特点,再按照共性特点体现的强弱组织论点的顺序。

两个要求:

(1)按共性归类。这是重要性顺序的基本要求,即将特性相同的事物归在一起

(2)按照重要程度排序。找出归类在一起的论点背后的真正逻辑关系。

收敛思考之演绎推理

• 从问题到原因的演绎推理

√ 隐藏的大前提:所有问题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 小前提

√ 结论

• 从原因到对策的演绎推理

√ 隐藏的大前提:问题的解决对策必须针对原因。

√ 小前提:现在原因是“公司没有组织负责战略目标分解与项目目标的关联”。

√ 结论:“成立一个战略型的公司级组织负责这件事”的对策是针对“公司没有组织负责战略目标分解与项目目标的关联”的原因。

步骤三:构建框架。

我们可以将“连线归类”中的逻辑思维导图转化为二维矩阵(价值链接等其他)

步骤四:检查框架。

MECE原则:确保要点符合逻辑顺序,不重叠不遗漏;重要性排序只需展示重要点。

小结

自下而上提炼框架是一个先发散再收敛的思考过程,目的是提炼出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框架,以帮助下一步系统地解决问题。

第三节 构建框架之二:自上而下选用框架

自下而上提炼框架 自上而下选用框架

要点质量低 要点质量高

框架完整难 框架完整易

思考速度慢 思考速度快

步骤一:选择框架。

What-Why-How “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二维矩阵

PDCA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纠正)

PEST

PEST分析是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它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因素出发,全面

分析宏观环境,并定性和量化分析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SWOT

S是代表相较竞争对手的优势方面(Strengthes)、W代表相较竞争对手的弱势方面(Weaknesses)、O

代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T代表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挑战(Threats)。

专业相关的理论框架

依据四大逻辑顺序构建的框架

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 、演绎逻辑顺序(What-Why-How)

步骤二:分解问题。

选择合适的框架后,第二步就是依据逻辑树的架构从左往右进行分解。在“自上而下选用框架”的四个步骤中,这是非常轻松的一个步骤,只

要你掌握了逻辑树的架构,按照从左往右、自上而下的顺序逐层分解框架就可以了。

步骤三:多维思考。

我们在“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以及“步骤一:选择框架”都强调过任何的理论模型和框架都有其局限,具体而言就是有其应用的前提和边界。

因此,想真正运用好框架分析和解决问题,你必须清楚你所选择框架的优劣,并针对你所面临的问题做必要的改善。

提炼了三种行之有效思考方法:

换位思考

逆向思考

零基思考

零基思考是抛开已有的任何限制或已知结论,从原点出发,从零全新开始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意味着在零基思考时,你要跳出第一步

骤中找到的框架的限制,从问题本身出发思考是否有框架外的答案。

步骤四:检查框架。

是否符合MECE

第四节 综合运用两种构建框架方法

注明: 两种构建框架方法的综合运用,初学者建议多用自上而下框架

第五节 明晰关键

既然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广泛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80/20法则

淘汰非关键的部分

通过对80/20法则的了解,你想必已经知道在你构建的框架中,其实只有关键的20%的因素或对策会对你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主要影响。既然资源有限,那么你应该先淘汰框架中的非关键性问题,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关键性问题的验证或解决中。

第五章 解决问题 ——高效执行及检查调整

第一节 高效执行

高效执行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合理可行的计划,以及掌握执行计划的有效工作方法。

制订计划——针对关键的工作

要制订出一份合理可行的计划,首先就是要找出或设计出一个编制计划的框架。

Why(为什么);

What(做什么);

When(要用多少时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Who(谁来做);

Where(在哪儿做);

How(怎么做,需要什么资源);

How Much(预算)。

执行计划

偏差原因+纠偏举措、定期回顾和总结

第二节 检查调整

在计划执行的基础上,引入监控机制,对关键措施和关键节点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偏差,则及时跟进,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举措,然

后更新到新的计划中,再按计划执行、监控和调整,形成一个个PDCA循环。

当然,如果因客观环境或主观因素的影响,计划执行的偏差较大或预计执行的偏差较大,则要引入变更机制,及时对计划基准进行调整,以

免计划完全偏离实际,造成计划和实际执行两张皮。

第六章 假设思考 ——咨询顾问的问题分析与解决之道

第一节 什么是假设思考

假设思考与一般推论法的异同

一般推论法从问题发生的源头寻求解答,先收集与分析资料,再以归纳法逐步求解,这是一套标准的问题分析与诊断流程。

假设思考法先缺省一个或几个可能性最高的结论,再以资料与实验加以验证,逐步修正。

简单来说,一般推论法和假设思考法最大的区别就是方向性问题。

一般推论法是从问题到结论,从问题出发,顺向推导,一步到位。适用于时间充裕、信息搜集充分。

假设思考法是从结论到问题,从结论出发,假设验证,逐步到位。适用于时间不足、资料不全。

第二节 假设思考的三大优势

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

用假设思考法会是怎么样的?结论先行,达成的目标是怎样的?假设的结论就是你要模仿的对象,是你的方向,对于这个方向,你可以模仿

验证,如果觉得不合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调整,进步会更快。

构建大局观

假设思考可以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那是不是就是碰运气猜呢?当然不是!假设思考的起点不是创建假设,而是构建框架。否则没有框架的

话,就没有了假设的范围和边界,即使假设被验证为不正确,你也无法离正确答案更近一步

不再被信息洪流淹没

第三节 假设思考五步法

步骤一:界定问题。

请参考“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界定问题”部分。

步骤二:创建假设。

先构建框架再提出假设,这才是正确创建假设的过程,否则就容易变成盲目地瞎猜。

有了整体框架之后,就要基于框架创建假设。对假设的要求是能落地,即可以驱动行动。创建假设的过程中不要犹豫不决,要做到“大胆假

设”。

创建驱动行动的假设后,就要带着假设的问题去验证。这个过程要求“必须小心求证”,不能猜测,一定要“用事实说话”。

步骤三:明晰关键。

80/20法则,假设思考也一样,有了可以付诸行动的假设之后,不是按自己提出假设的顺序去行动,也不是按随机顺序去行动,而是明晰其中的关键,按

重要性顺序去行动。

步骤四:验证假设。

我们已经界定了问题,也创建了假设,还明晰了其中的关键,下一步做什么?既然是假设,自然不能贸然行动,可以大胆假设,但是要小心

求证。这里又牵涉验证假设的步骤。

验证假设分为粗略验证和全面验证两步。

粗略验证

粗略验证,即QDT(Quick and Dirty Test)。当大家讨论到某个假设,先用QDT快速粗略地验证假设。为了验证你的假设,哪些假定需要为

真?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假定错误,那么你的假设也错了。运用QDT的方法,不用等数据收集后再进行验证,直接根据现有经验,能够在几分

钟之内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因此QDT经常用于需要快速抉择的场合。

全面验证(以事实为依据)

全面验证有3种方法:试验主导型方法、讨论主导型方法和分析主导型方法

试验主导型方法:实践出真知

讨论主导型方法:专家讨论法

分析主导型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推理证明

步骤五:快速调整。

验证了假设,有了事实的反馈,我们就要调整之前的假设。切记假设可以被推翻!无论你界定问题、创建假设、明细关键这些步骤做得有多

好,假设终究是假设,如果经不住事实的考验,你就要快速调整。

第四节 如何练习假设思考

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练习。

首先是深度:多问前因后果。“前因”就是遇到一个现象或问题,多问“Why”(为什么),之前有过5Why的练

习,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后果”是多问“So what”(之后会如何)

然后是广度——换位思考

实战:“大胆假设,小心验证”,不怕犯错,敢于突破

第七章  “讲三点 ”快速拉升水平

第二节 表达时“讲三点”的好处

(1)可以快速在他人心中营造逻辑性强的“伪印象”。

(2)真正提升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

“讲三点”是做到自上而下表达的速成方法。

第三节 如何养成“讲三点”的习惯

(1)练习前期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尽可能采用“讲三点”的表达形式。

(2)有目的地积累“三点”的框架并刻意练习。

第八章  “从结论说起 ”明确目标

第一节 “从结论说起”的表达结构

结合了“从结论讲起”(要点先行)的“讲三点金字塔结构”从左往右、自上往下

第二节 适合“从结论说起”的场合

适合“从结论说起”的场合

两种场合:

以突出成果为主要目的,包括公文、商业报告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解决方案的演示,研究成果的汇报和月度/年度工作汇报等;需要在短时间内说清楚一个要点、事情。

因为时间限制(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受众没有足够的时间),这种情况下“从结论说起”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形式,有助于你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你的要点,从而实现表达的目标。

慎用“从结论说起”的场合

毕竟是“硬的表达逻辑”,同时也要考虑 “软的表达智慧”,比如:恋爱场景

第三节 如何做到“从结论说起”

口头表达:开口前在脑中进行归纳

步骤一:要点先行。

你在开口前需要将要讲的内容在脑中进行归纳,提炼出主要的要点,把它们作为金字塔顶层的起点,并用作表达时提纲挈领的一句话。

口头表达(特别是即兴表达)时,因为思考时间有限,当你无法第一时间提炼出要点时,可以考虑讲一些过渡的话语,或者与听众互动来争

取更多的思考时间。

步骤二:从左往右、自上而下,依序说明。

要点提炼出来后,如果你在脑中想清楚了第一层的论点/论据,就可以直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表述。如果第一层的论点需要进一步论

述,你可以分解到第二层,按照自上往下的顺序表述(口头表达时,建议最多不超过两层,否则听众难以记住)。

书面表达:锻炼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

难点:提炼鲜明的中心思想

第九章  “金字塔结构 ”清晰逻辑

第一节 金字塔原理概述

金字塔原理的本质内涵

MECE要求:

(1)每一论点的下层论据最多不超过7个,最好在3个左右

(2)同一层的论点必须具备相同特性

(3)同一层的论点必须按照一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