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骆以军、肖复兴、梁文道、姜文、高晓松、张艾嘉、马家辉、徐皓峰联袂推荐。新版收录新后记,增补作者张北海答客问,讲述《侠隐》前世今生。一个民国初年的侠义故事,在文字中复活北平繁华顶点。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作者回望老北京的工笔长卷。《侠隐》的写作历时六年,参考了好几百本有关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因而,对三十年代北平的描写确凿、细致,一街一门,一草一木,都符合当时史实,宛如城市在张北海笔下复活。阿城先生称赞《侠隐》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果然好看”。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书笔记邪不压正的“不合时宜?
首周末就迫不及待跑去看了《邪不压正》,从去年就不断有从片方放出来的先导海报等有关这部姜文民国三部曲的第三部电影的宣传内容,及至定档前夕,姜文导演也放下神秘的身段,参与了多档综艺节目和谈话类节目的录制,再加上几百人浩浩荡荡的驱车赶赴北京远郊的古北水镇的那次长城墙上放映露天电影的首映式,着实把等待了三年多的影迷的胃口吊的很高。
一如既往,上座率很高的杜比全景声影厅(据说是对这部影片视觉和音效都有最佳的还原),不时爆发的笑声,和更多时候被快速的节奏牵动着神经的静默,就像发条被多拧紧两圈的演员们亢奋的表演,多层次的隐喻,一个接一个的高潮戏,密布的切换节奏,密度有些大的台词和高级的对白;磕头和枪声的巨响、屋顶、火车、自行车、屁股和肌肉,在姜文的电影里,被充分调度,一起构筑成风格化的电影语言,建成了姜文的电影世界。
一如既往,影评人送上豆瓣高分和膝盖,大部分普通观众走进影院又走出影院表示看不懂,然后拉低了豆瓣评分。虽然首周票房不错,但是随着口碑走低,票房走势变弱,排片也降低。
我的一个圈内朋友说,哎,饺子喂了猪。
首刷之后,我用一个晚上,接连看了姜文在窦文涛的圆桌派上的节目,和十三邀上许知远对姜文的访谈。
对其中马未都提到的一个事儿印象深刻,他说他们小时候都是想方设法溜进电影院,站在边上看电影,那时候谁没有站着看电影的经历啊?电影对那一代人来讲,是一个很重的事情!
首映日后,我看到我的一个90后前同事在朋友圈的影评,他大概说姜文很牛逼,电影很嗨,彭于晏的肌肉很赞,画面好看,但是我依然给个3分吧,这不是拍给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看的电影,我们不要深沉,我们要简单。
这是一向被认为是拍摄精英电影的姜文导演所面临的中国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互联网浅薄化信息的曝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刻意回避深刻的一代,娱乐至死的一代,不再视电影为一个艺术种类的一代,这些人普遍的分布在全国一到六线城市,刷刷抖音,玩玩快手,电影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精神生活匮乏时代的“奢侈品”,而只是众多娱乐中的一种。这是我们的天才导演不得不面临的现实窘境。
姜文拍完《鬼子来了》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人嫌我拍电影时间长,拍得慢。说句实在话,有时我真不愿意把电影拍完,我就愿意晕在这里头。剪接机最后搬走时我也不愿意看,我心里怅然若失。
然而,我姜文导演可不是普通人,他一直是那个“扮演姜文”的人,并且保持满分在线。经过民国三部曲,姜文导演在自己的电影世界,构筑属于他的梦境,可以这么讲,在所有中国导演里,为世界电影创造出新的电影风格语言的,到目前为止,只有姜文、王家卫和侯孝贤。
尽管票房不佳,截至此时,5.87亿,据说票房要到10亿才能勉强打平收回投资。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电影需要这样一个导演,一个如此不同的创造者。前两天我翻看我三年前写的《一步之遥》的影评(一步之遥:让一部分人先嗨起来!),怎么写的那么好!今天都写不出来。而且发现我当时也说了类似的话。
姜文跟人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二刷《邪不压正》后,更加觉得这是一个讲述的相当流畅的故事,虽然少了第一遍时一些场景桥段带来的意外感,但是依然可以品出很多导演埋藏在细节里的况味来。而且,那个李天然刚回来时银装素裹红墙映衬白雪的北平,实在是美轮美奂,李天然闪转腾挪,肆意奔跑和飞跃的连成一片的灰色屋顶,和在钟楼上望出去,夕阳笼罩的黄昏中孕育着爱情的北平……是让人心醉神迷的北平。
非典时期,有一天姜文半夜打车,到地方后,姜文掏钱递过去,司机不要,歪着头说:「你不就是演姜文那人么,甭给了。」姜文笑了,这句话有意思,谁不是在演自己呢。
《邪不压正》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李天然作为燕子李三的门徒,最后的侠,被放在了一个热兵器时代,日本即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前夕。所有的故事在这一个时代的熔炉里展开。作为李天然实际的养父蓝青山是一个神秘的风云人物,他的目的是抗日,正是李天然身上背负的深仇大恨才被蓝选中,在美国秘密培养十几年,作为一枚棋子回国执行任务。
就像逼仄的空间里遮住半边画面的前景,人物都放在侧面构图自言自语的说着旁白的王家卫风格一样,屋顶成了姜文电影世界里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当一身白衣的李天然登上屋顶那一霎,我仿佛穿越般的看到了马小军,穿着黄军装,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爬上屋顶,恣意游荡。噢,原来马小军长大了,来到了北平,成了一个“体面的小伙子”。
姜文把《一步之遥》这个普通的谋财害命案构建出了异常丰富的层次,他一直觉得:
电影得是在家长里短之上的一种梦想,而且就是非分的东西才行,你天天聊这个分内的和家长里短,那不叫电影。
姜文的电影通常有关成长,李天然的成长就在这屋檐上下翻飞间,在腥风血雨间,在两个“爸爸”的博弈间,在蓝爸爸布的局、下的棋和尔虞我诈间完成了,屋顶上是飞扬,脱离世俗羁绊的轻舞飞扬,是姜文想要复原的或者创造的属于他的梦境的部分;
屋檐下则是属于“大人”们的时空。大人们在这个被四壁包裹的空间里,觥筹交错,为了吃那口醋的饺子和陈年的旧画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道具,酒席是棋局,甚至儿子也是随时可以“交”出去的棋子。屋檐下也是姜文那个不愿醒来、不愿进入的电影梦醒后的现实。
我不自觉地经常会用我拍过的电影来串起这30年的过程,我原来也挺排斥这个的,我说这个东西就是假的,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你用很长时间去把他做出来的时候,你搭进去的时间是真的。
所以,屋顶上的戏是轻盈的,畅快的,甚至是有些无厘头的,是“大人”轻易上不去的年轻人的禁地,王菲演唱的《偶遇》里面那首著名的钢琴曲也往往在此时响起。
李天然无疑是可怜的。他是一个孤儿被师父收养,师父一家和师姐被师兄杀害,又变成孑然一人的他,有了两个“爸爸”,但包养他的爸爸却是在利用他。
他也是幸运的,他在回到北平的这短暂的日子里,结识了两个脾性迥异却又非凡的女人,一个开发和解放了他的身体,一个开发和解放了他的精神,各得其妙。
正是这屋顶上下的时空交错,让李天然和关巧红实现了自我成长,也孕育出迷人的情愫。
剧本的雏形,是姜文口述的,但姜文口述的不是文字,是影像。姜文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最能贯彻《太阳照常升起》的内核:「如果是文字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拍成电影了。」
姜文喜欢召集一群人来开剧本讨论会,他自己主持会议。有参与过的人表示,想真正了解姜文,就得参加他的剧本讨论会,他的天才、自信、意志和标准、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在里头。一个夏天下来,胜读三十年书。
很喜欢他们两人之间这两段对白:
李天然把关巧红带到了他的藏身处——钟楼,在钟楼上望去,落日余晖笼罩的北平城全景尽收眼底,美的要紧,且浪漫的非常。
-我让你温的酒呢?
-都喝了!
-还说留给我儿子呢。
-那你要先给儿子找个妈。
-你需要找个丈夫吗?
-我有两个儿子了。
另外一段
-你开枪打我,就不怕杀了我吗?
-不怕。
-你不爱我。
-傻瓜。那子弹是假的。
这段让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和米兰的对白。
-米兰!我喜欢你!
-你说什么?
-我自行车掉沟里了……
关于什么是好台词,姜文举过一个例子:一条河在中间,这边一个聋子,那边一个聋子,俩老头。这边这个扛着一根竿子走。另一边的聋子朝他喊:「怎么着,钓鱼去。」这边的聋子其实没听清,但他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聋,赶紧回:「不是,我钓鱼去。」那边的聋子也没听清,他也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聋,急着说:「嗨,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呢。」
这是姜文喜欢的好台词,「两老头的内心,活生生落在这儿。这两个人的台词,都是在否定、掩饰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了。这东西太妙了,我要找到这样的台词,我觉得我才能拍这场戏」。
说了这么多,也引用了散落在各处姜文不同时期的观点,未必是要说服谁,和我一样认为这是一部值得的佳作。在姜文的电影list里,我觉得起码它应该在《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之间,好懂,也好看。高度风格化,风格化到不像一个中国导演拍的,只有保持孩子气的天性的导演才能有的天马行空,只有才华和资源都能充沛调动的导演才可驾驭的风格。
很遗憾,有些人追求一看就懂,我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看不懂的,我也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东西是看不懂的,除了高数和代码……再说了,看不懂就再看几遍呗?当然,也许你需要读一读书补一补脑,提高点感悟力,哦,对了,天真这东西是补不回来的,所以你没兴趣。
还有人评论别玩虚的,好好一故事,整的故弄玄虚的。也许你恰恰忘了,艺术讲究的就是一个虚实结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一部《一步之遥》过满,而《邪不压正》则有留白,只不过,不是给你留的。
封面:来自豆瓣电影
近期文章回望:
一步之遥:让一部分人先嗨起来!
增长才是唯一的硬道理,增长黑客:产品经理和市场营销人未来必备生存技能
这次和三个老师一起,尝试做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
四年又四年
比断舍离更极致的是不增持的生活
世界杯海报里竟预埋了比赛得分!
助攻每一刻的精彩
东乔西看中国最大自媒体联盟WeMedia成员 / WeMedia年度最佳自媒体
彩蛋时间
姜文有自己的理论:「拍电影就像打仗一样,打仗的目的是赢,不会节约子弹和枪支。」
在做客窦文涛的圆桌派时,窦文涛问姜文,你是导演,周韵是总制片人,拍摄预算超了,听谁的。姜文紧了一下眉,又松了:
什么叫预算。你想不想把这事办好。我觉得当导演就是请观众吃饭,你老是说这菜太贵,那菜太贵,我觉得没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