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来谁著史——文明盛衰的密码是什么?人间沧桑的正道为何物?金权有着怎样的规则?贫富有着怎样的逻辑?全书以时间为纲,以朝代、人物、事件为目,围绕金融实践这个核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条分缕析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盛衰密码和进退定律。无论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海晏河清,还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浑浊乱世,都有金钱的力量在背后驱动。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框架下分割社会财富,所谓盛世,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而皇权和小农最后无论如何变招,都会被霸气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绝境。在盛世与乱世的循环交替中,以货币为工具的金融是那双看不见的手。
中国是部金融史 读书笔记2019年读完的第一本书,Stay hungry.Stay foolish ,2019读书目标50本,经济,金融,历史,哲学,管理等,丰富认知结构,不断自我革新,在辩证的否认中,实现自我进化,拥抱变化,热爱生活
<中国是部金融史>陈雨露 读书笔记2019.1.2
️第1章 序
所谓经济学流派,其观点一旦落地,必定是一国政府信奉的经济政策,而不是那些字面上的经济学论文
️第2章 此朝无钱胜有钱(周朝)
️在历史的长焦镜头中,金钱永远可以代表利益,所谓“民心”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这才是一个社会最大的“道德”;在绚丽多姿的历史长卷中,金钱又永远不可能成为主角,它只是财富的一个符号,对与错,只在用钱的人。
️ 管仲告诉我们,强国、弱国最大的区别是强国的钱都在黎民百姓手里,弱国的钱却在国王的钱箱子里。这一点,颇类似于穷国和富国的区别,穷国只想抢老百姓的钱,富国却在想着如何让老百姓赚钱。
️改革的真谛就在于对立双方的妥协,妥协不是投降,而是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寻找前进的路径。
只有支付给旧势力一部分利益,双方才有可能互相让步。
️ 管仲手腕很高明,做法也比较温和,没有和民众直接对抗。官府只是垄断食盐和铁器销售,生产环节仍旧留给原有的盐商和铁商,没有彻底断掉这些人的财路。这种“官办民营”的方式并未过多侵蚀私商利益,官府获得的收入也远高于税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封建统治者给予人们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显示出来;夺取人民利益的时候,千万不能暴露,所谓“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 管仲是一个有远见、有能力的政治家,他主宰下的齐国是典型的强人政治。强人政治,需要强人有政局操控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敏锐的洞察力,能以一人之力协调邦国运转。强人确实可以改变一个邦国的命运,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旦失去这个强人,国家立刻就会陷入窘境。
️ 天下既为人人所共有,天下之利权亦当为人人所共有
️获取财富的途径必须是道德,义利并重才是财富的结晶,更是金融乃至任何一个时代经济秩序的根基。
️第3章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吗(秦朝)
️封建官僚的财富来源于俸禄、赏赐或者贿赂,只要不是独立的封地,他的一切就都在帝王掌握之中,财富也就不会再培养独立的人格。
权力只对来源负责,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第4章 汉初大通胀
️ 历史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先进”,也没有绝对的“落后”,所有的“先进”、“落后”都是从今人口中折射出来的
️ 马克思对此作了最为精准的评价:“君主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兵器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还是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第5章 迷失的货币(汉昭帝—新莽)
️相对而言,最简单的产业创新都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吸纳货币也就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土地是高价值资产,吸纳货币的速度、能力都远高于创新产业。如果货币不能流向高利润的创新产业,只有依靠土地才能转换为财富(也许是泡沫),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货币投资于土地→土地成为吸纳货币的重要渠道→刺激货币进一步流向土地→土地兼并→货币再投资于土地无疑,在这个循环中谁拥有更多的货币,谁就可以拥有更多的土地。
️ 任何时代,货币制度都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币值稳定则统治稳定,反之则社会动荡不安。
️ 整个循环的逻辑是:帝国抢占富人产业→富人把小农从土地上挤走→封建官商又从土地上挤出了富人→富人中的强者成为黑势力→小农成为流民……
最终结果:国弱、民贫,唯独官富
️第6章 国家与土匪(东汉)
️ 农业生产也可能遵循利润最大化模式,这可以用来描述现代化生产的农场,但不适用于中国的小农和坞堡。中国的小农抵抗风险的能力极差,人们就像站在齐颈深的河水之中,一排细浪就可以将之淹没。
直白地说,在封建社会,能够生存下去就是绝大多数中国小农的理想。
️第7章 铜钱三国志(三国)
️当每一个普通人都失去了阶层流动的正常途径,人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 “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官分九品,说白了就是将社会阶层流动固化在既得利益者阶层,寒门素族再无寸尺晋身之路。当每一个普通人都失去了阶层流动的正常途径,人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 当绝大部分人辗转于江湖之间,却找不到正常的上升途径,封建社会将就此堕落,而极少数聪明绝顶的人则会另谋出路
️第8章 两晋衣冠(两晋)
️西晋社会最恶劣的逻辑是:
在晋代士族高门的把持下,绝大部分人不但没有财富,甚至无论如何辛勤劳动都不能获得财富,所以,炫富才会显得如此刺目。
石崇的故事证明:在任何时代炫富都不会有好下场,无论古今。如果有人想继续炫富或正在炫富,请参考石崇的遗言。
️西晋社会最恶劣的逻辑是:
在晋代士族高门的把持下,绝大部分人不但没有财富,甚至无论如何辛勤劳动都不能获得财富,所以,炫富才会显得如此刺目。
石崇的故事证明:在任何时代炫富都不会有好下场,无论古今。如果有人想继续炫富或正在炫富,请参考石崇的遗言。
️ 真实的世界永远不会如此纯净,在一个所谓“自由”的市场里,士族亦官亦商,他们会以种种手段掠夺农民的土地,可能是强买强卖,可能是巧取豪夺,可能是暴力抢占,唯一不可能的就是经济赎买。如果以公平的经济赎买来交换农民的土地,这个官当着还有什么意思?
️ 货币说到底不过是一种交换媒介,能否用于交换,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有多少人承认。在普通百姓心目中毕竟皇帝还是至高无上的,官方货币也有着更高的信誉,若币材一样、重量相类、形制相似,人们还是会首选官方货币的。
️ 任何时代金融牌照都是最值钱的东西,金融牌照虽然不能创造财富,通过它却可以获得财富的使用权
️要想富国强兵、光复中华,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兴办教育,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教育→文明→制度→科技→财富。
️当代,西方列强的历史也证明,要想成为第一流的世界强国,首先要发展的一定是教育,其次才是制度和科技。正如同一个社会的表象是财富,生产财富的是科技,刺激科技创新的是制度,决定制度的是文明,能改变文明的力量则只有教育。
️第9章 南朝金粉(南朝)
️民间私铸者无论如何也不能强迫所有人接受他的货币,也就没有人能靠铸币抢劫别人的财富。封建官府铸币的基础却是皇权,是具有暴力性质的国家机器,无论如何减重都是法定的货币,也就成为最犀利的抢劫武器。
️ 财富积累自有规律,除非改变世界的创新,比如机械、电能、互联网,否则,如此暴利的唯一来源就只能是存量财富的再分配。这种利益分割甚至是通过市场的名义进行的,一类名为商品的货物只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即使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本质也只是以市场为手段重新分割财富存量,实现财富向一小撮人手中转移。
️ 成功的货币制度都是相似的,一定会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恶劣的货币制度却各有各的卑劣,无论大钱、小钱,通胀、通缩,货币改革的同一个梦想都是抢劫财富。
️ —只要有了货币先发优势,抢先一步比别人占有更多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把别人踩在脚下。拥有货币先发优势的人,一般来说是有进取心的人,所以,他们抢先适应了那个时代的规则,获得了财富。一旦这些人把获取财富的轨迹定位为放高利贷,也就不会有人再从实体领域谋求财富了。
️ 货币只是财富的一种符号,并不是真正的财富,高利贷所有的作用只是转移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
️开创盛世的条件是在封建官僚和黎民苍生之间合理分割社会剩余财富,既保证黎民苍生不被齐颈深的水淹没,又要保证封建官僚有维持王朝统治的积极性。
️权力制衡的本质就在于各种竞争势力之间形成妥协,不让一个人独占天下之利。
️第10章 大隋悲歌(隋朝)
️ 公共经济学认为,权力只对来源负责;简单点说,谁给你官当,当官的就对谁负责。
️任何时代试图打破、能够打破现行利益格局的人都是最有能力的人,这些人既然能搞得天翻地覆,就一定能从科举遴选途径中胜出。
️无数次市场交易就是无数次买卖双方博弈,市场一定会选择出质优价廉的商品,而创新则在其中点滴积累,最后形成质的突破。
️第11章 今有大唐初长成(唐高祖—唐玄宗初年
️土地代表着财富,在农耕时代就更是如此,“均田制”意味着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会得罪所有既得利益者。只有雄才伟略的帝王才有魄力推行土地改革,也只有前朝末年强势阶层在社会动荡中损失殆尽,新的统治者才有可能对天下财富重新洗牌。
️ 大乱之后,往往会有大治。
只有翻天覆地的乱世才能彻底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使得天下财富重新洗牌,大部分人也能获得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这也是历代初年容易出现所谓“盛世”的最主要原因。
️ 官无事,民自富
️所有善政,必须让天下黎民先实现温饱;国家富强,必须让所有人都有赚钱的机会;治国之道,先要满足庶民的需求!高明的封建统治者,一定会先培养民间财富,然后再享受。培养财富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培育富裕的黎民,只要让黎民百姓有谋生之道,圣人在不干涸的泉水中饮水,圣王治国必须紧紧闭上嘴巴,什么都不做就算是积德了。
帝王无为、无事、好静、无欲,庶民自然、自化、自富、自正、自朴,我无事而民自富。治国之术必须遵循财富之道,财富之道贵在清净,封建官员清净则不会打扰黎民,黎民才能真正安心生产,黎民安心生产才会没人闹事,如此,太平盛世自现!
️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可以获得财政的无偿拨款,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关心生产,从堂官到胥吏,大家只关心自己如何捞钱。久而久之,这样的企业必将损害社会利益。
️ 在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只有巨大的市场才能刺激重大创新,也只有重大创新才能在人类本就低下的生产能力中创造市场。
️ 所谓货币,也就是一种价值的符号。在交换过程中,人们最初觉得贝壳、金、银、这些玩意价值高、易于分割,这些东西也就成为货币。所谓“货币天生是金银”,是因为金银矿产储藏量小、价值高,在没有电解铝技术的时代,西方世界一样把铝作为更贵重的一种货币。
可以说,货币的出现,完全是商业自然演进的结果,从来就没有什么官府意志
️第12章
开元全盛日(开元四年—天宝十四年)
️ 在这篇同样传神的《钱本草》中,张说这样描写金钱:钱的味道甘甜,性热,有毒,既能有利于邦国,也能让贤达堕落;如果天下人钱财平均则为太平盛世,如果天下人钱财不均则是乱世之源。
️ 通俗地讲,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手段。通货膨胀,富人手里的债务会越来越不值钱,穷人手里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
无论通胀、通缩,都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规则永远是强者的规则
️ 说到底,封建王朝所有的财富聚敛手段都是为了与黎民百姓争夺财富控制权。通常情况下,封建当权者抢劫财富有增加税收、铜钱减重等若干手段。
️ 《李娃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盛世必备的重要特征:贫贱者可因奋斗而富贵,富贵者亦可因浪荡而贫贱,整个社会阶层上下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第13章 国在铜钱破(唐肃宗—唐宪宗)
️ 财富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使只是名义上的财富,持有这种货币的人也会在瞬间觉得自己成了富人,这在经济学上叫作“货币幻觉”。虽然幻觉终究是要破灭的,但在幻觉没破灭之前,感觉还是很好的。
️ “向富人征税”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件好事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财富来路必须光明正大,富人要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赚钱。
️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如果一个领袖能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过自新,不但不会贬损自己的声誉,反而会增加领袖魅力。
️衡量一个经济体能否自给自足最关键的标志,是经济体内生产和消费的产品数量是否一致。只要经济体内有货币存在,就绝无可能出现真正自我封闭的经济循环,真正的小农经济体根本无法孕育如此丰富的货币制度,更不要说西汉的“子钱家”、唐朝的高利贷。中原大地自古就是一块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土地,甚至远比中世纪的西欧要发达。
️ —在“好的市场”中,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受到统一规则的制约,因而人们对市场交易结果有稳定的预期,市场运行没有什么隐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参与者不再依靠个人声誉进行交易(impersonaltransaction),经济运行中的最强势者(通常是国家)为所有交易提供了最后的执行保障,买卖双方甚至不一定认识对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是部金融史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