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诗的见证读书笔记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于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担任哈佛诺顿讲座教授关于诗歌的演讲集。
米沃什表示:把此书称为“诗的见证”,不是因为我们见证诗歌,而是因为诗歌见证我们。
米沃什提出的问题,概括地说,是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问题,换个角度看,也就是这三者各自构成的樊笼,以及诗人如何应付或突破这些樊笼。
古典主义问题在于传统手法变成惯例,容易造成诗人缺乏原创性,因而脱离现实。
现实主义问题在于缺乏距离感和容易流于琐碎,以及导致诗人在面对大灾难时变得哑口无言或诉诸陈腔滥调。
现代主义问题则是一个更大问题,它音调阴郁、色彩昏暗,为写作而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脱离现实而且也是陈腔滥调和自我复制。
米沃什开出的处方,即寄居现代主义,然后立足“对真实的热情追求”,以及进一步迈向古典主义,还可以作相应加减:立足“对真实的热情追求”,兼顾对现代主义和对古典主义的热情吸取;或仅仅立足“对真实的热情追求”,兼顾对古典主义的热情吸取。
这是更高层次上的诗学论著,读懂读透需要一定的文史哲积累和诗歌写作体验,否则读起来不轻松还可能感觉头痛;不过,看到第七章也许就豁然开朗了。另外,文中注释未加括号、所有“著”错成“着”,很影响阅读舒适度。
※第1章 从我的欧洲开始
*坦白说,我一生都被某个守护神控制着,那些由他口授的诗是如何产生的,我并不是太清楚。
*在我青年时代,诗歌的学徒们如果是来自地图上的空白点,就得到巴黎接受短期或较长期的训练。
*立陶宛有句民谚:“别把死水蛇留在田里;埋了它。太阳看见死水蛇会哭。”
*我们通过兰波的诗歌和福楼拜的散文知道很多有关十九世纪的事情。
*他预言人将在与黑夜、寒冷和幽灵般的自我作斗争中取得胜利。
*你很难在T.S.艾略特的《荒原》中找到任何明天,而哪里没有明天,哪里道德说教便登场。
*埃兹拉·庞德《诗章》中理念的混乱,宣布了一种反动的政治选择。
*可现在我们有的是绝望,绝望于人类被囚禁在邪恶文明里,在一个摆脱不了的牢笼里。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题: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命的非人性,造成文学艺术中人的形象如此阴暗。
*阿赫玛托娃写道:“鄂木斯克的囚徒知道一切,并对一切不抱希望。”
*然而,能意识到二十世纪诗歌见证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存在着严重混乱,这本身也许已是自我治疗的第一步。
*地下的声音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的作品中听到,尼采预言了他所称的欧洲虚无主义的升起。
※第2章 诗人与人类大家庭
*诗歌始终紧跟着人民那伟大灵魂的种种神秘运动,充分意识到自己那可怕的责任。
*诗歌是节奏的艺术,却基本上不是一种像音乐那样有效的沟通手段。
*在欧洲,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诗人就一直是外人,是反社会的个人,至多也不过是某个亚文化的成员。
*这便造成“诗人与人类大家庭之间的分裂和误解”的永久化。
*我的法国堂兄不是那种“把宗教、哲学、科学、政治从其领域内清除出去”的诗歌的支持者。
*奥斯卡·米沃什的论文:在他看来,纯诗无法定义,其意思是某种纯抒情。
*因为在美国,诗歌作者和读者都来自大学校园。
*精英与普通市民之间互相怀着敌意,这种敌意也许自从法国“怀才不遇的诗人”的时代以来就未减弱过。
*唯美主义的伟大祖宗雪莱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后一次或倒数第二次跃进,它仍在等待着它的代表诗人。
*俄国革命的代表诗人马雅科夫斯基自杀的意义远远超乎个人。
*以铭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入口的“劳动使人自由”来表明卡尔·马克思思想的存在。
*马克思的哲学毕竟是在狂喜时代形成的,而《共产党宣言》的日期,一八四八年,本身就足以说明。
*这可以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例子来证明,他是一位既受理性时代也受狂喜时代影响的作家。
*《启示录》说:“这星名叫‘茵’:众水的三分之一变为茵;因水变苦,就死了很多人。”
*二十世纪诗歌的阴郁,也许可用那个由“诗人与人类大家庭之间出现分裂和误解”造成的格局来解释。
*因为我们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圣经》塑造的,也正是基于这个理由,它是十足末世论的。
※第3章 生物学课
*他童年的感知力有着伟大的持久性,他最初那些半孩子气的诗作已经包含他后来全部作品的某些特征。
*但诗人的思想还取决于他从父母和老师那里所学到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兰波的《醉舟》
*哥白尼的发现剥夺了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地位,但对人的动物本源的发现带来的震撼同样巨大。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 ),波兰女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那是对蛹蜕变为蝴蝶的观察,肉体被留下,灵魂则自我解放。
*“艺术长存,人生短暂”
*此外,孤立威胁着诗人们。
*一本诗集所包含的,无非是一句碎语和一个正在消失的笑声。
*伊壁鸠鲁信徒,他们认为诸神要么是无所不能但又不好,要么是好但不是无所不能。
*死亡集中营成为二十世纪的中心事实,有刺铁丝网成为二十世纪的象征。
*危险也在升级,因为原子弹使不大可能的事情成为很有可能:地球的毁灭。
※第4章 与古典主义争吵
*在特洛伊战争爆发前,希腊使者抵达特洛伊,要求特洛伊把海伦归还他们。
*他们都想捕捉现实,甚至不惜通过“使所有感觉失去秩序”或者说通过使用毒品来达到目的。
*让我们利用传统手法,意识到它们是传统手法,仅此而已。
*我们依然忠实于“对真实的热情追求”这个诗歌定义
*人们一直都在遭受肉体痛苦,死于饥饿,过奴隶生活。
*无远弗届
*有教养的人住在某个温柔乡,封闭在禁止别人擅自闯入的界线之内。
*只有在我们的时代,人类才开始设想同时发生的现象,并因此感到一种道德焦虑。
*读写技能是少数人的专利,权力和财富使他们对生命的感觉变得舒适。
*不是我们讲语言,而是语言讲我们
*首先是由笛卡尔发起的关于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外的伟大争吵,
*其次,热切地渴望拥有一个对象,这除了称为爱不能用任何别的东西来形容。
※第5章 废墟与诗歌
*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命运,成为每个人关注的中心,人们因失恋或心理问题而自杀的数目骤降。
*筑街垒( 安娜·斯维尔) 我们很害怕,当我们在枪弹下筑街垒。/客栈老板、珠宝商的情妇、理发师,我们都是懦夫。/那个女仆用力扳一块铺路石时倒在地上,我们都很害怕我们都是懦夫--/看门人、市场女贩、退休者。/那药剂师拖一扇厕所门时倒在地上,/我们更害怕了,走私女人、裁缝师,街车司机,我们都是懦夫。
*食物比钱重要,因为获取食物常常要冒险进入火线;香烟有了相当大的新价值,被用作交流工具;人际关系也不同于我们平时的标准,剥去一切表面的东西,只剩下最基本的形状。
*下楼去商店之歌(米龙·比亚沃谢夫斯基) 首先我下楼去商店/依靠楼梯,/想想吧, 依靠楼梯。/接着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经过我而我经过他们。/遗憾/你不能看见/人们怎样走路,/遗憾!/我走进一家完整的商店:/玻璃灯在发光。/我看见某个人--他坐下来--/可我听到什么?我听到什么?/袋子的沙沙响和人类的说话声。/而我是的,/是的,/就回来了。
*“自为自在”
*人的特点则是穷尽一切努力要超越所有极限。
*我想,好像是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说过,大屠杀之后,诗歌是不可能的。
*贺拉斯说自己是“缪斯们的一位祭师”,并宣称“我讨厌渎神的群众并与他们保持距离”。
*死亡并非总是最大威胁;奴役常常才是。
*人用废墟中找到的残余来建造诗歌。
※第6章 论希望
*诗歌将再次证明它比一般市民更有意识,或诗歌无非是强化了原本就存在于人们心中但被遮蔽了的东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临结束时在伊普雷首次使用的芥子气则成为一个象征,如同后来的原子弹。
*上面是神,下面是人。
*那个极权制度,其用来为自己唱赞歌的语言也同样是源自共同意志这个概念,并相应地修改了该概念。
*极权主义特点之一是把人们当成儿童来对待,不许他们玩火柴,也就是不许他们用自由选举来表达意见。
*假选举还是保留着,而这使我们想起民主的对头在西欧的起源。
*我们的星球是小的,它统一成一个全球性国家并非不可能。例如,可以通过征服来达到。
*法国在一九四〇年建立了一个模式:不借任何代价换取和平,甚至可以向敌人投降。
*想象一个全球性的极权主义国家,就如同想象一个贫瘠和惰性的黑暗时代。
*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地球上共存,这种非平行性为人类的普遍焦虑引入了额外因素。
*时间不仅对哈姆雷特来说是混乱的,而且对莎士比亚来说也是混乱的,而我们很难说莎士比亚夸大了这件事。
*到十六世纪,现代纪元和它将要带来的所有善与恶,都已经开始了。
*我们只要三天不吃任何东西,一片面包屑就会变成我们最高的神:是我们的需要,成为我们的价值的基础,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感觉和秩序的基础。
*一切新生事物都总会受到特别的贬低。
*这些媒体之于心灵,就如同旧中国太小的鞋之于女人的脚。
*往昔的绘画和音乐从未像现在这样,可通过复制和录音如此普遍地被欣赏。
※第7章 译后记
*米沃什活到九十多岁,几乎成为一个完整的二十世纪人:童年和青年时代经历两场世界大战,又经历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统治,然后流亡法国,在流亡法国十年间又必须面对法国知识分子替苏联辩护的压力。一九六一年他五十岁时移居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斯拉夫语言和文学。在美国,他又差不多默默无闻了二十年。这个时期,他仅以《被禁锢的头脑》为人所知。这是一本描述极权制度下作家被权力诱惑的专着。
*直到他一九八〇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才开始引起真正的注意。而这个时候他可以说已是波兰的民族诗人--他的着作在波兰长期被禁,都是通过地下渠道流传的。
*第一,诗人与人类大家庭分离,变成一个孤独者、隔世者,没有读者,没有听众,这也基本上是现代主义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另两条线索,也即(第二)追求真实、正视客观世界和(第三)超越阴郁和颓废的末日论,怀着希望。
*第二条线索也是米沃什关于诗歌的定义
*末世论是怀着期待和希望的,相信一切阴郁的事情过去之后,将会有人性和文艺的复兴,而末日论则是深陷于主观性之中,看不到任何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诗的见证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