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战后虚拟的世界,全球分割为3个性质雷同、相互攻伐的极权帝国——大洋国、欧亚国与东亚国。英国伦敦成为大洋国一个行省的首府,成为巨大专制机器中的一部分。人们极度崇拜大洋国首领“老大哥”,孩子自发组成小队,监视告发自己的父母;有异端思想的人随时会悄无声息地失踪;物资极度匮乏,但高级党员的享用却不受限制;已刊发的报道随时会被修改;性欲被严厉压制,因为性和爱是不受意识形态控制的;国家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你永远不知道街角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否就是密探;更要命的是,在你卧室、客厅、路上、电梯……任何地方,都悬挂着监视的铁幕。
「1984」笔记赏析感悟 第(1)篇
用了整整两星期看完这本书。有过喘不过气的压抑,有过一闪而过的似曾相识,有过反复读反复读的困惑,有过大反转时的惊讶不敢相信,有过以为温斯特不会在心中屈服的希冀,最终在温斯特爱上老大哥那一刻尘埃落定。心情也很沉重。但是我很庆幸我读了这本书,不早不晚,早一点我可能还不能理解其中的许多深意,晚一点我可能已经错过了这个大脑时刻有头脑风暴的年纪。作为2018立下flag读很多很多书的第一本书,我觉得1984为我的flag开了好头。因为对我而言,这像是一本警世通言,身体控制不可怕,思想控制才可怕。只要我们还有大脑,只要我们还能思考,我们就要一刻不停的思考思辨思索。思考是因为除了你脑壳里的那几立方厘米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思辨会对以谎言构筑的权力体系造成冲击。而思索才会带来成长。或许人类的文明历程就是建立在征服和同化的循环往复中,朝代更迭,物是人非,历史也只是胜利者的书稿,但是人生真正的魅力也正是在这种宿命式的循环里,在浩大的历史巨轮中,我们可以守住心里的一方土地,可以思考创作,可以阅读到前人的智慧。如果说读这本书之前我是想看看极度的集权主义到底是多么残忍多么泯灭人性,那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更多的是庆幸,因为即使媒体已经像是电幕一样的存在,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阅读可以思考可以像现在这样各抒己见。但我没有给五颗星,只是因为我对于温斯特和朱丽亚的心疼和惋惜,他们曾向往过自由,追逐过不知道算不算的上是爱情的感情,曾安静的听鸟歌唱听无产者歌唱,曾相信没有什么能进入你的内心,曾相信理性不是一个概率性问题,也曾挣扎奋战反抗挣扎,我以我的善良希望他们的结局能不这么残忍不这么悲凉,但是可能作者角度悲剧更让人心痛吧。想起了书中无产者的歌声,“他们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他们说遗忘是必然的经验,但那多年以前的笑容和泪水,却依然颤动着我的心弦。”…越写越多思绪纷飞,还要慢慢整理,总之要说的太多太多…最后用温斯特日记开头的话结束吧,献给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人与人各不相同的时代,不再孤独一生的时代。[咖啡]
「1984」笔记赏析感悟 第(2)篇
这本书断断续续地看,磨的时间还挺长。
首先真的佩服奥威尔的写作能力,这架构出来的一个社会没有让人觉得有空的感觉,更像是某种时刻现实社会的某些反映?记下一些印象深刻的点以免忘记:
1) 刚开始前面部分对这个社会现状的刻画就让我有一些震惊,从来没觉得改变历史是这么容易的事,让一件事从未发生那就抹掉,让后来的结果成为之前的印证就随意篡改,而所有人都默认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而没有自己的记忆?也没有自己的质疑?每个部门井然有序地维持着这个所谓的世界,看起来机械又冰冷。巨大的电幕随时随地监视和控制,真是没有一点自由,感觉活着地都是躯壳。
2) 反抗
看到温斯顿与朱丽亚的故事,他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做些“反抗”的事,温斯顿加入所谓的兄弟会,还有奥伯良的靠近。我很多时候都以为这样一点点的反抗者终于要站起来了,毫不犹豫地觉得,嗯这本书肯定会让这群有自己想法的人来拯救这个时代和社会。直到温斯顿被抓入进行改造,但最后彻底变成一个思想纯洁忠于老大哥的人,才发现他的悲剧性。
3) 温斯顿与奥伯良
他们是朋友还是敌人关系总模糊不清,这种模糊也带来了我的模糊,即使奥伯良把他折磨得半死,我也有那么丝毫的想法觉得他是温斯顿的战友,这种很复杂的情绪是非常折磨。后面才懂,其实奥伯良才是思想警察的核心。
4) 温斯顿与茱莉亚
对他们关系的刻画的那部分内容我是真的相信是真的有爱情的,尤其是向温斯顿提问“你愿意分开不再见面吗”温斯顿再回答好多个“是的”问题之后,这个选择了“不”。可是这样的感情也没有敌过老鼠的恐惧,“让它们都去咬茱莉亚吧”,还是很意外,可是自己要活下去,别人?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看到温斯顿被折磨的细节,自己脑补了很多画面,真的是非常惨,也非常可怕。不知白天黑夜地过,被电流不断击打的痛,重塑一个新的温斯顿。我看了这本书,眼睁睁地看到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被磨灭掉,呈现一个单纯思想的人。
突然想起书中反复的那句话
“自由就是奴役”
有时候很自由,然而这种自由的权利在赋予给群体时大概也是不自由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1984」笔记赏析感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