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红楼梦」笔记赏析感悟(2)篇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笔记赏析感悟 第(1)篇

记得爱玲三大恨事之一便有《红楼梦》未完。幸得她同一看法甚是欣喜。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读完红楼确有此感。后四十回与前篇章节相差甚远,不止文笔,甚而主体情节,人物命运都觉高鹗实在胡诌。前面判词即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本该是一切了空凄清景,却被改为贾家还有飞黄腾达欣荣象,实在有违前篇大量的铺设。黛玉的“林中挂”,宝钗的“雪里埋”,王熙凤该是冰山雌凤草席裹尸回金陵,探春似有王妃位……与前篇的词曲中实也不符。本以为是书版本有误,对比电子档却是一字不差。不过荐读纸质本,其中意味可反复琢磨,查询情节线索便宜,诗词辞藻理解容易。

文中对君王的统治描写有奉承褒奖,打造圣明贤主形象之感。贾雨村复官,元春省亲,贾母死赐葬银,贾赦贾珍薛蟠被赦,世爵重受等,都意在维护这一形象。也有抄家流放,相比较少,实也有生杀予夺,兴衰命运无不是他一个人之决断。贾宝玉先是厌恶功名利禄,却还是走上仕途,李白虽狂放自任游历山河,30几岁也还是要取仕求官。在一个需要功名的社会,违背规律便会变成异类,遭人抢白。如在今日,没有人会对追求更高的学历嗤之以鼻吧,没有人会对高考或者其他改变命运的考试不屑一顾吧。看看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寥寥无几。宝玉这性格却也是令我喜欢不起来的。软弱,逃避,无一点血刚之气。说是专情又四处留情。只他体贴女子这一点胜过所有人。最喜王熙凤和探春两个人物。说王熙凤心狠手辣,谙于算计。能够理解,在其位谋其事。探春的自尊自爱,贤能治家,才能赋文,即使她远嫁的结局,也不会有艰难的运势。有看到说是元妃败后,贾家开始败落,其实我倒觉得从抄检大观园起,派势就不一样了,当然也如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冷子兴演说宁国府开始,不就已经在趋向败落了吗,还有很多想法一时叙述不完,再读时有新体会再交流,大力推荐。

「红楼梦」笔记赏析感悟 第(2)篇

《红楼梦》一书几度重读,只因才疏学浅,从未留下只言片语以慰此书,今日葡萄酒一杯下肚,竟些许微醺。只因醉者之语,不能当正经,故而才敢胡言乱语。《红楼梦》之于我,就如撒哈拉之于三毛,平添一缕乡愁,徒升出一股子缠绵不尽之意。每每品读《红楼梦》,都犹如置身其中,好似贾府园中一闲职丫环,不小心跟着顽石般投身于了这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整日游走于各色人物之间而未被察觉,体会着她们的喜怒哀乐。有人笑我便同她一起笑,有人愁我便与她一起忧。闲暇之余,便信步游走于各个廊间,痴赏着园中各色风光,好不惬意。有位朦胧诗派代表人物,名叫顾城。顾城这个人我其实并无多大好感,但其在《顾城哲思录》评薛宝钗一文中对红楼梦人物的诠释我是十分赞同的。依稀记得他是这么说的,红楼梦中的人物,不论好坏,只分清浊。余认为看官当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品读曹老呕心沥血之作,才不负作者创作之初心。由此,便可跟着作者的神思一窥究竟,自成格局。看《红楼梦》我只能看到前八十回,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以我的知识储备,不作评价。只是单从一个简单喜欢这部作品的读者的视觉和感官出发,我是不喜欢的。不知道怎么的,看到第八十一回的时候,越往后看,《红楼梦》中的人物开始变得毫无血肉,没有灵性,人设逐一垮掉,一个个都好像疯了一样,撒起疫症来。就好比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缺了个什么核心的部件,变的没有了观赏价值。不同的时间段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心境,关注的点会随着你的年龄和经历有所变化,由浅入深,慢慢的你会发现,能让人上瘾的除了海洛因,还有好的文学作品。读《红楼梦》的心要纯粹,我本人特别不喜欢一群人好像做人体解剖一样把一部作品翻来覆去的研究。正如王小波所说,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当然,或许做学问的人总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就做不了学问,学问也容不下我。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谁说的来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红楼梦」笔记赏析感悟(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