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对文革时期经历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作者希望本书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笔记赏析感悟 第(1)篇
自认为没资格也没必要再去评判这本书,一是因为历史久远物是人非不敢造次,二是因为季老学识渊博不敢妄议,三是因为梁衡先生为该书写的跋非常通透,无需再强赋新词。但我敢肯定的是∶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位国人认真阅读,深刻反思,置身于当时当地,无论是台上台下何种身份,我们该何去何从?思虑清楚后,便能长出一口浊气。
阅读建议∶100%。
附上梁衡先生为该书写的跋∶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国学大师,但他的贡献和意义又远在其学问之上。我尝问先生:“你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他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严谨的治学态度发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学问虽专、虽深,然文风晓畅朴实,散文尤美。就是有关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这些很专的学术论著也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虽学富五车,却水深愈静,绝无一丝卖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园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忧国事。常忆季荷池畔红砖小楼,拜访时,品评人事,说到动人处,竟眼含热泪。我曾问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溟。”又问再有何人。答曰:“彭德怀。”问其因,只为他们有骨气。联系“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宁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忧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
先生学问之衣钵,自有专业人士接而传之。然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则应为学术界、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学、所重。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议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选易普及之篇,面对一般读者,编一季文普及读本。适有磨铁图书领导多方促成,于是有此选本问世,庶可体现初衷。
梁衡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笔记赏析感悟 第(2)篇
初看这本书名,还以为是住在养牛的棚子里,臭气熏天那样子,初听“文革”挨批斗,还以为就是带个牌子,游街示众,简单的样子,随着读过一些小说,多多少少知道了一点点批斗的影子,但这次读《牛棚杂忆》,不仅仅是明白了影子并不是事实,还更深刻的了解到什么才是“文革”,通读全文季老用幽默调侃的文笔,写的这部充满血泪的回忆史,读者心中都满是愤恨,更何况当事人,尤为感叹那些,曾经因为爱国情节,毅然决然回国的留学知识分子,抱着一腔的爱国之情,却换来十年的非人待遇,何等的凄然,何等的悲哀,人性的本善于人性本恶,终于在这段史实中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那些当年的小将红卫兵,难道不应该出来正式道歉吗?虽然道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抹杀不掉那些生不如死的回忆,但这是一次正规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让那些在“文革”中死去,或者苟且活下来的知识分子,心里稍稍好过那么一点点,也算是弥补自己的罪大恶极了。
看完这本书,我想我是不能平静了,那些一幅幅脑海中浮现的批斗的场面,那些一个个选择自绝无人民的知识分子,那些人不人鬼不鬼的待遇,那些让经历过的人,一回想就毛骨悚然的回忆,真真的让我五味杂陈,久久不能释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笔记赏析感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