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呼兰河传」笔记赏析感悟(2)篇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笔记赏析感悟 第(1)篇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第一次读萧红,对她是又敬佩又喜爱。她的语言竟是如此的流畅,文字细腻具有深刻意义;她将日常生活中的遇见用最平淡的语言叙述成美丽的心灵世界。常言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我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假如是炎热的夏天,读萧红的文字正好,凉凉的,便也省了不少电费。《呼兰河传》,以“呼兰河”为背景,谱写出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中国北方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有一种渔舟唱晚的味道所在。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人也是如此,生老病死,一辈子来回地循环生命,这是人生的一种自然更替。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 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 。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呼兰河的人是麻木的,在那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呼兰河的人是消极的。那些漏粉的人一直唱着歌,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接了当的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穿衣吃饭。

书里有一个人却保留了对生命的热情,那就是冯歪嘴子,他本该绝望,却镇静下来,依旧生活着。他没有过多的反抗,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本书,风格独特,笑里带泪。以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反映出中国的一个旧社会的大时代。

「呼兰河传」笔记赏析感悟 第(2)篇

以前就断断续续听说过萧红,一直对她感到好奇,很想去深入了解,这次拜读她的作品也是个偶然的机会,很不错。

这本书读来就像听了一个陌生人讲述她幼时家乡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有环境和时代的述说,有各种人情世故和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有大火烧山一样迅速散播开来的流言谣言,有热闹的民风习俗,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思想,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荒凉的人生......书更多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里面有许许多多和祖父的互动,读来很是感动。作者写得很细,文字都幻化成了脑海中的画面,很有画面感。人物的情节发展也并不曲折,都是生活里的人,写的也都是些生活里的事,平平淡淡,给人的感受却很深,对里面一些人物的命运和群众的愚蠢行径,最深的感受便是作者对人性看得很是透彻,随处可见到现实的影子,很是佩服。

让人深受感动的一个人物是冯歪嘴子,这个人全盘接受命运,接受不公和苦难,一直是在默默承受着,包括他人的言语嘲笑和冷语,虽然这里看不到他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隐约察觉出他的心很朴实很宽厚,他人的态度他无法改变,但他还要活着还要生活还要养大两个小子,他可以做到这么平静的接受,隐忍不是隐忍,他真的是在很认真的想要好好活。在关于像他这类人全盘接受命运是否就真的好的问题上,我看到的是他的态度,面对种种,有些本不能改变,抱怨也没有用,他能够全身心的好好生活,这就很让了钦佩了。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人,真希望这样的人最后都有一个好的出路。

生活是什么,是围绕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切身利益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活呢,日子一天天的又过去了,生命又是这么的短暂,生老病死还有种种人情世故,想来想必是很累的,当真活在当下,也就是一个惯例循环,早就习惯的......

读完这第一遍,纸笔尚浅,未能将其中的人性说道说道,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已完。(๑‾ ꇴ ‾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呼兰河传」笔记赏析感悟(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