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上卷+中卷+下卷)包括了上卷、中卷、下卷三卷内容。 内容简介如下: 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秦国由弱变强,收复失地,开始崛起。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在大战中身中毒箭而亡。嫡子嬴渠梁灵前即位,史称秦孝公。秦国时遭列强蔑视,国力虚弱。又逢山东六国会盟,图谋分秦。二十二岁的年轻君主秦孝公血书国耻碑,向天下广发求贤令,誓以变法强国。在与入秦士子的反复切磋度量之中,商鞅脱颖而出。渭水船头,商鞅一展为政主张,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秦孝公拜商鞅为相,开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法家大师商鞅全面主持变法,带领秦国一步一步地创建了战时法治文明。秦国新军练成,国富民强,百姓勇于公战,平民争立军功。常年为国事操劳,秦孝公和商鞅虽不足五十岁,都已是心力交瘁。秦孝公召回了流放二十年的太子嬴驷,撒手而亡。嬴驷即位,史称秦惠王。六国趁机向秦国施加压力,要求秦国杀商鞅以谢天下。商鞅为避免秦国陷入内乱,将政权兵权交出,坦然入狱,被老世族车裂身亡。嬴驷借势扫清所有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将商鞅之法立为万世国法,并着力谋划如何使已经强大的秦国突破六国围堵,实现强国崛起
「大秦帝国:黑色裂变(第一部)(上卷+中卷+下卷)」笔记赏析感悟
《大秦帝国 ·之· 黑色裂变》
献公戎马一生,无奈托老秦于崤山渭水间。孝公继位,兄弟同心,止战求和,为大秦留存一线生机。然值此国弱民疲、内外交困之际,六国谋划分秦,挑动内部戎狄叛乱,老秦人心惶惶,孝公倾尽公室之力欲以“万金之术”瓦解阴谋,将昭昭国耻刻于大石之上,惕励自省。
孝公痛定思痛,力主扭转弱国被动局面,励精图治,天下求贤,卫(商)鞅应运而入,“三对三问”明珠择器,英君强臣一拍即合,大秦自此踏上了20多年的浩荡变法强国之路。
《强秦九论》言国弱之根本、拜官开府明变法之恒心、徙木立信树官府之信誉,商鞅变法之初,佳话不断,然毁誉也从未停止。
(1)“弱民”治乱,惩疲矫枉,乃化零为整,抑制内部矛盾,凝聚民力之“偏”方,虽然当下看来似有不妥;
(2)组建新军,奖励军功,爵位不再世袭,乃顺势利导,将尚武之民风引导成战场杀敌之勇气,同时又给军士们建功立业、改变命运的机缘;
(3)废井田开阡陌,鼓励农耕,虽然留下了后世重农抑商的劣根,但当时的确使民众摆脱了封地重赋的缰锁,土地私有,自由交易,一时间极大的激发了垦荒耕种的热情,国富民强指日可待也。
(4)郡县体系,改善公室对各地以往松散模糊的管理,开后世治国理藩范式之先导,也为上级伦比拔擢,改善吏治,搭建了一个科学的考核渠道。
(5)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国国内),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也助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后来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币衡奠定了基础,“大局意识”可见一斑。
(6)摒除劣风陋习,“连坐”高压,有点矫枉过正之意,虽建立起了临时的荣辱共同体,但是也扭曲了民风,成为最呆板的新政,最终也在历史长河中演化为酷刑。
经此一法,秦国逆势而上,黑土裂变,韬光养晦间积蓄力量;恰逢此时,天下六国攻守反复易势,消长间独霸不再,逐渐恢复平衡。反观“弱秦”则在离石要塞一战,荡然收复河西,六国哗然,方知遏秦分秦,为时已晚。孝公也兑现当年求贤承诺,封卫鞅于商於之地,后世史称我们熟知的“商君”。
然其触动公室贵族的根本利益和养尊处优的地位,引起高层强烈反对,变法遭到重重阻隔,甚至不惜阴谋作乱,以身试法……渭水草滩刑决私斗者七百、倚势抗拒分地者就地正法、管束不严的太子傅与太子左傅一劓一黥……种种事件,一来表明了卫鞅严格执法,大公无私的刚毅秉性,二来也为其树敌过多,冰炭必不同器,最终积重难返,慷慨就刑护法,身后留下的却是民富国强的沃野千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秦帝国:黑色裂变(第一部)(上卷+中卷+下卷)」笔记赏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