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潘粤明、陈宝国、潘虹、 王刚主演电视剧《京华烟云》原著小说。本书是林语堂久负盛名的作品,文中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以及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老庄哲学境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皇皇巨著。全书借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浮沉,刻画出从清末义和团运动到民国抗战初期长达四十年的社会面貌,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北伐战争、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场面宏阔,全景式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笔记赏析感悟 第(1)篇
林语堂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京华烟云》是一部挺好看的长篇小说。
《京华烟云》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小说,原版是用英文写的,这很有趣。据说,林语堂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向西方介绍中国。他原本想翻译《红楼梦》,但发现《红楼梦》太难翻译,而且时代久远。于是就自己写了这部小说,一部在一开始就要与《红楼梦》比高下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写贾府的兴衰,写宝黛的爱情悲剧,《京华烟云》则是写姚家的变迁,也写一大家子的儿女情长,但又充满着壮烈的爱国情怀。见微知著,一本《红楼梦》折射出整个末代王朝的摇摇欲坠,一本《京华烟云》,从义和团的“拳乱”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其中又有多少历史兴废、人生浮沉。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这里的木兰不只是南北朝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也可以是《京华烟云》里的道家女儿,生在清末、长在乱世,接受欧风美雨、民国风气的“富二代”姚木兰。尽管她们时代不同,出身不同,但豪迈相同,气魄相同,一样的,都是奇女子。
木兰出生富贵,但不娇贵。她说她喜欢黛玉,她身上却有黛玉的才情、黛玉的温柔、黛玉的妙想,可她身上又何曾没有宝钗的圆润、探春的飒爽呢?茶商之女,侍郎之儿媳,这是木兰的原生家庭和之后的婚姻家庭,毫无疑问的上等社会、一流人物。女儿要富养,是有道理的,那种温柔和见识,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成长才有的,这就是家风。富贵和气质的养成,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吧。反面素材也有,比如书中的牛素云,同样出生富贵,虽最后洗白,没有失去大节,但还是不讨人喜。
立夫,可以说是书中的男一号了,他出身很一般,而且幼年丧父。中国社会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幼年丧父的男性,很多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比如孔子、孟子、鲁迅、胡适等。小说里,木兰嫁给了孙亚,立夫娶了莫愁,我说我要为木兰和立夫的爱情流泪。可又真的很难讲,你敢说他们各自家庭的婚姻不幸福美好吗?虽总缺少什么,也许,不完美才是完美吧。
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他身上,我感悟到了一点人生。道家的无为,顺其自然,以及他对待人事、财富的态度,值得我去反复思考。
林语堂说,“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这句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睥睨人生的态度,岁月苦短的珍惜。《京华烟云》全书,有这样的哲学。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笔记赏析感悟 第(2)篇
这是我补读中国名家作品读书计划的第二本,看到第33章,由于自己的浮躁,暂且中止。对于觉的不够美的物,除了物确实不美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欣赏不了这份美。对这本书,首先,英文写就这一点,我是心里存了芥蒂的,无论是否网上传为翻译红楼的替作,或是其它原因。故事安排,总觉的中间有些过于平淡,一种安静到悄然逝去的感觉,人物都平平静静的存在于一副中国画中,外面局势日日新,但画里一切平静自然,而太过平静便没了吸引力。书的前半部分,我总能感觉到文字背后的男权心态,有一种我要夸女性,我要证明我非男权主义,但欲盖弥彰的感觉。人物上,曾先生,姚先生,一儒一道,一官一商,一个卫道者一个新派人。不失为那个交替时代两类人的典型代表,至于更喜欢哪位,仁者见仁吧,我更喜欢姚先生,豁达,随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但,木兰和莫愁真的是美好到不行,以至于作者在木兰出嫁那段对于木兰的描述,简直让人感觉激昂到词穷,所有描述都有 强为之容的 的感觉。但,他们都对爱情对婚姻都随遇而安了,木兰明明爱着立夫,可因为荪亚是丈夫,便更爱了荪亚。立夫明明是爱着木兰的,可因为莫愁是妻子便更爱了莫愁,对于婚姻的态度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也大概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五四,正常的就是这样吧。比起妙想夫人木兰,我反倒更喜欢莫愁,有种事事洞明,人情练达,又坚定自信的入世感。先是论字,后来论劝红玉,再后来论嫁妆,感觉特别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坚定的信心。但就是这样一位女子,也依然是以照顾立夫为一切,我私心里不够能接受,反而又感受到作者的直男气息。荪亚,存在感太弱。体仁和银屏角色的安排,没想通。暂且,有空大概还会翻完,没有读书到一半的习惯,但暂时是要搁置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笔记赏析感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