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以其天纵之资,纵横于儒、释、道之间,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皆登峰造极,另辟新界。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只因襟怀苍生,而使其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代表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跃然纸上,堪称人世间完美的理想人格。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笔记赏析感悟 第(1)篇
苏东坡,最喜爱的诗词人,将词文化推向了高峰,更难能可贵的是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不失自我本然的特色,也可以说在沉浮的红尘里,找到了那个自我本然。诗词不似李白的超然,亦不像王维那般空灵,更不像五代以下的靡靡,使词不再是诗之余,而是与诗一样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其实他接触词是在近中年时,依然凭其禀赋成为诗词巨擘。其一生可分三阶段,第一是乌台诗案以前,天纵英才,年少成名,晋身士大夫阶层,怎奈赶上史上最激烈的党争,纵使仕途不顺,也毕竟是士大夫,其诗文纵然有才华,但缺少一些历练与灵性。但自五台诗案后,仕途几乎断绝,复得返自然,耕读传家,深刻体验民间疾苦,其诗文也明显上了一个档次,并渐渐走向其身前身后的荣耀。其仕途也渐开朗起来,走向政治中枢,这是第三个阶段,在政治上走向顶峰,其后又直至谷底,人生上大开大合,但有前半生的经历,此时已坦然处之,其诗文上的成就,自有后世无限敬仰,这也得之于其不畅人生,而与佛道结缘,诗词之性,儒家不可入诗,为则无趣,唯佛道之性,方能成诗词之风骨。顺便提一下,其中对党争,明显倾向于保守派,当然为突出苏东坡,但真实的历史,在史籍中都难以辨真伪,但请自行判断。苏东坡在政治上失意,其性格确有很大缺陷,诗词人的本性使然,受到最肮脏无耻黑暗地方的倾轧,在所难免,为民请命,造福一方,都能称为政治把柄,幸然没失其本性,而其人性更加熠熠生辉,百姓之幸,诗词之幸,后人之幸。当然苏东坡美食家之誉,亦十分妥当,不仅传承下来的东坡肉,东坡饭等,其仕途不顺,走遍神州,也是其美食的一路,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詹州,诗词,文书,绘画这一路走下,走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巨人,尤难可贵的是,在此人生逆境,在豁达中,充满人生情趣。最后用八大奇士作品,描绘其雅趣的民间生活。
小窗幽记菜根谭,
围炉夜话呻吟语。
闲情偶寄幽梦影,
容斋随笔陶梦忆。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笔记赏析感悟 第(2)篇
第一次认识东坡先生,是在上学时学到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公认的写中秋最好的词,在那个中秋月夜,东坡先生欢饮达旦,大醉之际更加怀念弟弟子由,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真美啊。后来,偶然之间,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被东坡先生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的豪情气魄所震慑,后来读过很多东坡先生的诗词,每一次,都会给我新的震撼。读苏东坡,只读这本书,是不够的。
东坡先生大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去往被贬之地的路上。还好,先生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当他被贬黄州时,衣食无着,在荒地上亲自耕种,又自建雪堂,作为饮酒赋诗之所。他与周围的农夫村妇相处甚欢,而无大文人之傲气。他写诗文,也做画,写字,他练佛,修道,他酿酒,制药,他造墨,他发明竹马,他抗黄洪修黄楼,他浚湖筑苏堤,他为君议良策,替民减赋税。不同于一般被贬之人,东坡先生每至一地,都能造福当地百姓,因而为人民所纪念。很难想象,他竟把贬谪的生活过得那样精彩,实是快意人生。
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不得不说,林先生真乃是苏东坡的头号狂热粉丝,书中写到王安石变法的种种,那是王安石的故事了,这里就不讨论了。
说起苏轼,话还有好多好多,然千言万语不足以概括对先生的敬仰,希望自己能像先生那样洒脱,豁达,听从自己的内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笔记赏析感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