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雨天,威廉给弟弟乔治做了艘纸船,弟弟高高兴兴出门去街上放船,不久后却惨死在下水道口。接下来镇上不断有小孩失踪或夭折,警察的搜寻却毫无结果。威廉的父母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对威廉不闻不问。暑假里,难过而孤独的威廉与六个在学校不受欢迎的孩子组成了“窝囊废俱乐部”。小伙伴们发现他们几乎都曾见过一个诡异的家伙--“它”。“它”变化多端,有时是拿着气球的小丑,有时是巨鸟,有时是排水管内的低语和汩汩冒出的鲜血……最不变的是,“它”每次在德里出现,都会夺走数十个孩子的生命。
「它(全集)」笔记赏析感悟
一本精神上的伟大作品,如果说科学是客观的,那么精神是主观的。《IT》把人类社会中不太受重视的精神层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这个物质至上、科技称王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这种深入而全面、有如百科全书式的挖掘不是一般人能达成的。
个人认为“儿童心理百科全书”是比“恐怖小说”更恰当的称呼,几乎全部青少年儿童在11-12岁时的心理思维与感知都在《IT》中被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没有你读不到,只有你没经历过。通俗来讲,小时候过得越窝囊,在读的时候越是感同身受(“窝囊废”定义中“瘦小孩、胖小孩、丑小孩、害羞小孩”四个形象,我占了三个)。而每个“窝囊”小孩所幻想过的传奇经历——反击恶霸、发现邪恶之物、收获友情与爱情,都循序渐进地体现了出来。《IT》可以满足所有曾是“窝囊”小孩的人的童年遗憾与遐想。同时很佩服作者如此细致的心理描写,这种面面俱到的覆盖实属难得。
“它”,就是生活中我们的一切困难与畏惧,它那副嬉皮笑脸的令人窒息的面孔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魔。战胜它必需的要素:1.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善于发现愉快的眼睛 2.真正的来自他人的团结、支持、勉励,而不是为了任务强迫合作的无奈与逃避 3.永远保有好奇、接纳新事物的心灵,也就是一颗童心。少一点算计,多一些真诚,即使可能遭到高效低情的社会的打击,但也是防止思想僵化的少见的有效办法。思想僵化,就像给它主动敞开大门,是在玩火自焚。
早起也并非没有如此的精神挖掘,如《杰基尔与海德》就是很好的印证。然而物质需求压过了精神需求,就像吃不饱饭当然没心思看凋零的黄叶,更不会有愁思了。希望在已经基本解决物质问题的地区,能够多涌现如此的精神作品。然而这个愿望的实现还需要等群体从“科技永远在突飞猛进”的假象所带来的头脑发昏中清醒过来才可以,大概也需要一段时日了。
文辞拙劣,敬请见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它(全集)」笔记赏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