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寒夜」笔记赏析感悟
说来惭愧,虽然读中文专业,可对巴金茅盾等几位大家的文章很少读,确切地说,还是读书少[偷笑]。
我读书还是很注重人物的,是小说的重点,而人物情感的描写,更是重中之重。马克思把小说“是否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任务”作为评判叙事性文本的优劣标准,人物是最能打动人的部分,用自己的情感来打动人心或者寻求共鸣。巴金先生把文本放在特定年代之中,重在批判一个黑暗而令人绝望的社会。我在用过人物分析之后,有了一些想法。汪文宣的性格特征其实在中国很普遍,或者说在中国知识分子之中比较普遍,唯唯诺诺,自怨自艾,满足欲望极小,做事畏首畏尾,考虑事情,思绪万千。其实在沈从文的《边城》之中,就对这种“现代人的虚弱”做出过批判,沈从文先生提倡原始自然的力量与健康,他的那个湘西世界便是如此,人们有尊严,勇敢,率真,健康。我是在身边很多人包括自己身上看到了或多或少的汪文宣的影子。对于汪母,文中叙述详尽,很大的一点是她的自私,包括自私的爱,还有她的不平等感,并且希求获得一些优越感,这也是家庭不和睦的原因之一。曾树生,觉得自己从大学到工作,追求的东西未曾变过,其实,她也是在逐渐被消磨(最近挺流行一词儿“盘”[呲牙]),被生活“盘”得圆润至极,毫无棱角,没有棱角,自然也是挂不了东西,这使她无法承担或者认识自己的责任,没有责任感而结婚就是不负责任地不负责任,是无耻行为,说到这,其实汪文宣也不会懂得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儿子的责任倒是挺尽心的,他不懂的如何建造一个幸福的家庭,确实是一味自怨自艾,自怜,甚至博得妻子母亲的同情而暂时使家庭战争偃旗息鼓,这是短暂而无效的。
总想着抗战胜利一切都会好,比如一个人失明,却说:“等太阳升起来,我会再次找到整个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寒夜」笔记赏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