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活出生命的意义」笔记赏析感悟(2)篇

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活出生命的意义」笔记赏析感悟 第(1)篇

——事物互相决定对方,而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

书中所写的现代人普遍感到“人生无意义”确实戳到了我的痛点,有时会感觉自己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读书毕业、工作挣钱、成长衰老、庸碌死亡,没有悬念,读书读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书,工作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我连自己喜欢什么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了。只能感觉到自己被裹挟在时间和命运的洪流里身不由己地向前翻滚,而我又拿不出坚定的意志和勇气来克服困难追求自我,总而言之,自己也是浑身的猫病,自己也对自己恨铁不成钢。

然而书中的意义疗法似乎提供给我们一个解决途径,与弗洛伊德学派“追求潜在欲望,看到自己的企图”不同,意义疗法相信“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他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哪怕在最窘迫的环境中,你也有选择的自由,你能决定自己成为哪种人。

书中提到: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价值又与“有用”不同,价值是人尊严的体现,作者认为把尊严和有用性混为一谈就是当下存在虚无主义泛滥的原因,我对此持保留态度,我认为作者的这个论断缺乏社会学含义。

我确实佩服作者能在集中营那种环境下以超常的耐力生存下来并保全了作为人的尊严,有时候苦难确实对人意义重大,痛苦对人也不仅仅是摧残,斯宾诺莎曾在《伦理学》中写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我们如果能明白痛苦的意义,那就可以超然痛苦,但是这个不是很容易做到。书中的某些观点在我看来更近似于中国一句古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我们心中认为的我们活着的意义。

人生意义在书中是找不到的,你必须投身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去经历,最后,在你的弥留之际,你才能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笔记赏析感悟 第(2)篇

偏向唯心主义,不是我的菜。可能是因为没能感同身受吧!倒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偏向虚无主义,整个过程是随机的,唯有当下可以选择。信奉量子力学那样的世界观,时间的流逝,相当于对自己思维系统进行测量,没测量前有许多的可能(生理基础为大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想法),测量后只好坍缩到某一状态(大脑的处理问题,能扯到多重宇宙)。作者认为帮助他人能达到幸福,很吸引人啊!可惜能力不足,只想当咸鱼。还是比较认可进化心理学&进化生理学,一切都是演化的结果,个人意志的作用有限但值得发挥。

关于幸福的思考,或许可以这么定义短期的幸福快乐,脑子里当下令人快乐的神经递质浓度与平静水平下的浓度的比值,有对比才有幸福吧。

长期幸福跟回忆有关了,与自我叙事方式有关,有很强的主观性,易受环境和他人引导的影响。发现自己的想法很危险,习惯把人当成粒子的有序组合体,基因的奴隶,以及行走的欲望结合体。以体验生活为信条,只想避世不想承当责任。行吧!强调责任,毕竟不承担责任是不可能的呀!先从为自己负责开始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活出生命的意义」笔记赏析感悟(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