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这本书里的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人生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该被我们忘记和忽视的国家。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笔记赏析感悟 第(1)篇
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
人生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
被命运撞得目瞪口呆,沉默良久,木讷呆滞,无知无觉掉过头来,指尖忽忽茫茫有了知觉之后,渐渐恢复的思绪里,厘出的字已经具有了不由自主的生命。
而手指,只不过是将它敲打出来而已。
有一种职业叫乡村教师,有人就曾那样过了一生,守候过人生最灿烂和不太灿烂的年华,才由民办转为公办,工资提了一点点,身份变了一点点,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是多么重要,但如果曾在年轻时憧憬过讲台上的锦绣未来,那么这份绝望在现实的人生里或许能够将青春铺满褶皱,引一个闰土样少年沿父亲的生命毫无波澜地走去,连痛感也渐不在。
千千万万个乡村,万万千千个这样的教师,肩着锄头鬓布白发。从最初关怀得广泛到日渐只挂怀农事与生活。这固然是生的叹息,更是一桩制度的不丰。而逃避痛苦的办法,就是忘记和转移去更小,更切近的日子。所以记忆里那几张年轻美丽的脸庞,爬上了皱纹,变得温厚,小心翼翼,中庸而混沌。善良依旧,而锋芒与狡黠的光芒渐渐暗淡了。
只愿倒行在岁月里回忆你巧笑盼兮,指点江山时莽撞的朝气,做你的学生,锐意进取的锋芒,只能被那时的你点燃。
数年后,在岁月里闭紧了嘴唇,唯有心还鲜活着,似乎与冰凉的雨,温暖的风更接近,似乎不需要一个语言的过渡便可以领会对面人的气息。这个时候,十几年已经过去。而生命能有几个十几年。
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感受着生活不断袭来的琐屑喧嚣,痛是保持记忆和提醒前进的方法,异国异地以痛警醒着和平,打赢卫国之战的人们以痛提醒着:过好这一生。
一个聪明的女孩儿,一个永远是孩子的女人,永远不忘记温暖明亮和宽恕,在一次次屠刀提起之前——无论它向着和平还是向着文明——女人,以深切的怜悯将暴戾的火焰轻轻安抚。这样的觉悟,从感悟过生命深处的呼唤时才得到开启。
如果意识到身为女人的美好,好好爱自己,做认真的事情,回馈生命的赐予。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笔记赏析感悟 第(2)篇
最近看了阿富汗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法奇娅•库菲的自传性书《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乍看书名,有种浓浓的励志味道,但纵观全书,会发现这是一本记录库菲成长经历的小传记(我之所以称之为小传记,主要是因为库菲还不到四十岁)。1.国家看到此书一半的时候,仿佛目睹了当时阿富汗国情骤变后民不聊生的惨状,而当时的阿富汗女性尤为受到不平等对待:除了本来就违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早嫁(当时阿富汗女子到了十七岁还未嫁人就会沦为笑柄)、可能不明就里遭受丈夫毒打(真的是丈夫说一不能二的时代,丈夫有支配妻子的所有权,类似我们中国古代的男权主义)、不允许上学以外,还可能随时遭到游击队员毒打、强奸、甚至杀害等。(因为阿富汗游击队员赶走了苏联侵略军,旧政府被推翻,游击队员即使犯罪当地警察也不能把他们怎样,所以游击队员在当时情况下为所欲为2.改变库菲说在她还小的时候,她感觉她的生活一直在变。每次她们刚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居住或刚过上一段平静的时光,战争就会打破这种美好。对此,她在信里如是告诉女儿:”在短暂的生命里,你们必须经历诸多改变,或许要远远超乎我的期望。在逆境面前逆来顺受比被迫做出改变容易得多…改变并不一定都是我们的敌人,你们必须学会接受它,视其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与”改变“结为朋友,欢迎它的到来,那么,下次它来造访我们的时候,或许就不会对我们那么残忍了。3.信仰信仰,可以打败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可以支撑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所以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无所畏惧。奉献,可以羽化一切陌生的边界,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所以做一个敢奉献的人,温暖你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笔记赏析感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