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邓颖超故居

邓颖超故居

邓颖超故居

邓颖超故居是南宁市委、市政府为纪念了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着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邓颖超同志设立的纪念馆。2007年2月4日,在邓颖超同志诞辰103周年纪念日,邓颖超出生地北侧的原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建成了邓颖超纪念馆,位于邓颖超故居对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邓颖超故居
  • 属性:名人故居
  • 地址:光山县城关镇文化街白云巷
  • 行政区域:河南省光山

名人经历

邓颖超,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1920年秋到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重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在重庆、南京、上海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1949年起,先后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5年、1978年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7年、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1979年12月,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82年被推举为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中国政协主席。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1986年当选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7年当选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她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后世纪念

邓颖超出生在邕江北岸南宁镇台官邸,并在南宁度过了她难忘的童年时光。位于
邓颖超纪念馆邓颖超纪念馆
南宁市中心的邓颖超故居为一间低矮民房,早已陈旧残破。为纪念这位优秀的“南宁女儿”,2007年2月4日,在邓颖超同志诞辰103周年纪念日,南宁市委、市政府利用邓颖超出生地北侧的原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内,建成了邓颖超纪念馆,位于邓颖超故居对面。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为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楼高3层,平面呈长方形,西式墙身,中式屋顶,立面造形为西欧古典建筑形式。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邓颖超纪念馆于2010年12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展厅

展品

纪念馆展厅约1200平方米,按原了中南海西花厅邓颖超办公室场景布置。纪念馆还使用场景复原的方式再现邓颖超出生地--邕江北岸南宁镇古官邸,其中包括建筑景观、格局、摆设和家具等。馆内展厅由序厅、南宁女儿、求学任教、革命征程、浓浓乡情、建设祖国、革命伴侣、西花厅岁月、走进永远、书画厅等8个单元10个部分组成,展出邓颖超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照片200多张以及20余件实物、60多份文献手稿,一些邓颖超生前使用过的印章、衣物、皮箱、手稿等文物在国内还是首次展出。此外,陈列的展品还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邹家华、何鲁丽、杨汝岱、钱正英、孙孚凌、李铁映、顾秀莲等为邓颖超纪念馆的题字,中国着名书画家赠给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21幅字画作品以及广西书画名家讴歌邓颖超同志的书画作品17幅。一楼序厅摆放着邓颖超中年时期的半身塑像,供参观者缅怀和纪念。
展厅及展品展厅及展品

序厅

序厅部分展示了胡锦涛总书记在邓颖超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他说“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着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序厅部分所看到的是邓颖超中年时期的半身塑像,从她面带微笑的脸庞透露出他的慈祥,而她身后的这幅油画,展示的是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显示出南宁发展上的腾飞。
邓颖超纪念馆的文字图片邓颖超纪念馆的文字图片

内设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为南宁女儿,首先看到的是一组南宁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张巨幅的黑白照片展示的是南宁的母亲河邕江,她平静而安适地流淌着,每一滴河水都蕴含着一份爱,化作琼汁流进每个南宁人的生命中。当年邓颖超的出生地南宁镇台府邸正处在邕江边上,难怪多年以后,邓颖超仍念念不忘邕江水甘甜的味道,称自己为“地地道道喝着邕江水长大的南宁女儿”。侧墙上的两幅老照片,则展示了当年南宁最繁华的两条街道—解放路和民生路。他们与邓颖超的出生地仅相距数百米远,均为骑楼建筑。所谓骑楼,即为楼房于楼房之间,二楼上跨人行道二建,在马路边相互连线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样的建筑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合岭南亚热带气候。如今,南宁的商业步行街及中山路小吃一条街等仍保留着这样的建筑。
邓颖超故居
经过一个拱门,进入了天井,天井在南方建筑里就是院子的意思,天井本来就是露天的,但由于条件限制,纪念馆只能做到这样了。公元一九O四年二月四日,南宁镇台官邸后院红棉树下的一间砖瓦房里,传出新生女婴一阵阵响亮的哭声。这名女婴,就是日后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邓颖超。杨振德要把女儿当作最珍贵的美玉那样疼爱她,于是给女儿起来一个好听的乳名“玉爱”。穿过小门,来到了雅致乾净的穿堂和卧室。穿堂原本是家中会见私密个人的场所,像闺中密友之类的,卧室上的被子有壮景花纹,很具有南宁的民族特色,从房间的摆设可以看出,邓颖超小时候的家境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他父亲的缘故,可谓家道中落,由于生活所迫杨振德迫不得已,带着6岁的小玉爱离开了南宁,辗转去往广州,上海天津等地谋生。1910年,邓颖超随母亲辗转去往天津,跟随她母女俩的步伐一同走进第二单元“求学任教”展厅。
第二单元
第二展厅为求学任教。1913年邓颖超随母亲来到了北京,入北京平民学校三年级读书。该校创办人。校长陈翼龙是着名的社会党人,邓颖超晚年时曾回忆道,“平民学校的陈翼龙校长使我幼小的心灵得到了爱国的启蒙教育”。展厅中有北京平民学校师生合影图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邓颖超最早的影像资料。右上角有邓颖超的放大照片。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为革命征程。1925年夏天,到达广州的邓颖超当选为广大妇女解放协会出版社委员会委员。她经常在妇协刊物《光明》上发表文章,指导妇女运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不久,邓颖超前往上海,受命处理党组织有公开转入秘密状态的许多工作,紧急处理党中央机关迁回上海的相关事务。1928年初,在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周恩来当选为六大代表,组织上决定邓颖超列席大会。他们装扮成一对夫妇,一路经过艰险曲折,如期参加了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时值共产国际“六大”也在莫斯科召开,邓颖超应邀列席这次会议。展柜里展示了她列席共产国际“六大”的证件。1934年10月,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围攻,北上抗日,邓颖超随同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从江西瑞金出发的10万红军中,全部的女同志仅有30多人,长征前,邓颖超还被确诊患上了肺结核,但她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35年10月于队伍一起到达了陕北。第三展厅展示了邓颖超与李克农等人在延安的合影、邓颖超与干女儿孙维世的合影、邓颖超与李硕烈士的儿子李鹏在重庆的留影、在重庆出席纪念“三八”节大会的留影以及参加土改工作的邓颖超的留影。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为浓浓乡情。1950年南宁市政协原副主席范芳训于广西代表农聚英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妇女代表大会,会前偶遇邓颖超,得知邓大姐是南宁同乡,分外激动地与邓大姐用南宁白话交谈,邓大姐深情的说,乡音难忘啊!最后提出“一定返去睇(看望)大家”。1960年,邓颖超终于实现了她与家乡南宁的约定,于1960年与周恩来总理一同来到了南宁,当时,她不顾工作疲劳,应自治区妇联的邀请在名园小礼堂向区直,市直机关100多名妇女干部和骨干做学习“毛选”的辅导报告,1961年,邓大姐率领中国妇女代表团应邀参加越南第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后回到南宁,于3月20日接见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几位南宁妇女,并在南宁妇联原主任田克的陪同下游览了人民公园的镇宁炮台。当时,邓大姐还来到了原民族大道37号南宁市政协大院认访自己的出生地,她忆起过去的这里长着多颗红棉树,自己则常在地上捡红棉花玩耍。第四单元据以上内容布置了图片和文字展示。
邓颖超故居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为建设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协助蔡畅为全国妇联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她的参与主持下,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诞生。这里有她与蔡畅的合影及其为建设中国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字图片说明。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为革命伴侣。邓颖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个柔情款款的普通女人,1925年8月8日,21岁的邓颖超和27岁的周恩来在广州结婚了。这里有当年两人的结婚照。1955年8月,周恩来偕邓颖超同游八达岭长城,明媚的阳光把他们倒影在了万里长城上,结婚三十周年纪念就这样永远地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1960年8月邓颖超与周恩来在密云水库留影,这一年,他们的婚姻已经走过了三十五个春秋,还是恩爱如昔,1970年5月20日,两位伟人留下了生前最后的一张合影。此时,两人已经共同走过了四十五载,在风云变幻中想携相守,永不变的是执着的嚮往和追求,以及那如海一般的深情绚烂的微笑。展柜里展示了邓颖超在1964年端午节时赠与周恩来的小诗:“夫妻庆幸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比相伴机缘少,革命情谊万年长。”表达了深深的夫妻情谊和革命情怀。邓颖超曾说,她与周恩来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他们信里谈的是革命和工作。展柜里展示有1955年万隆会议前夕,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信件以及周恩来的回信,信中谈论的是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周恩来同志乘坐的飞机中安放定时炸弹的阴谋,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两人彼此以同志式的关心和叮嘱,已经夫妻间的情感交流。
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为西花厅岁月。这一单元是按照1:1的比例复原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办公室兼卧室。邓颖超住进西花厅,一直在这里办公。1968年她见周恩来总理夜间在卧室办公时间很长,室内空气不好,就把自己的卧室让出来,给总理再放上一张桌子办公。而她自己把床搬到了办公室,自此,办公、约人谈话,做室内运动,都是在这2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室内。
进入展厅,只见地面铺设米花色地毯,有多处拼缝,房间中属于卧室的部分,摆了一张单人床,床头朝外,床尾摆放有他和母亲的合影,这真是方便她每天睁开眼睛都能看到母亲,除此之外,只有一个简单的床头电X,一个落地灯。写字檯上铺了淡蓝色桌布,展柜里看到的笔筒和日曆台之前就摆放在这张写字檯上。这间办公室兼卧室摆设简单,陈设朴实,甚至有些简陋、寒酸的感觉,让我们领悟到了邓颖超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格魅力。
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为走进永远。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永远离开了她挚爱的祖国和人民。这个展厅展示了邓颖超晚年时期的一些照片,并且所有照片都用了彩色,正是突出了邓颖超光辉灿烂的一生。展柜里展示着邓颖超1982年病重期间重写的遗嘱,邓颖超去世后,身边的工作人员遵照她的嘱託,把她所有的积蓄1万多元,全部交了党费。并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骨灰播撒到曾经哺育她投身革命的天津海河。

场景复原

依照邓颖超祖居的建筑风格,以及南宁传统民居的特点,在展厅里复原了邓颖超出生地的四个场景。走进布置古朴庄重的中堂,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履谦堂”,牌匾下方端正地摆放有两张太师椅、一张条案、一张方桌、一对莲花枝纹将军罐,右墙上有一段关于邓颖超的父亲邓延中的介绍。
邓颖超的父亲邓延中,靖臣,清鹹丰末年人,祖籍河南光山县。自幼习武,以刀、棍武功见长,中武进士,为皇宫侍卫官,后授任广西南宁镇台,统兵镇关,为绿营兵高级武官。但是他生性刚愎,有着极浓厚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
在墙上有两幅照片,里面那幅就是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另一幅是邓颖超和母亲的合影,杨振德,187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户开明的富商家庭。从小读书识字,并学习中医,后家道败落,举家迁至南宁谋生。可惜好景不长,父母先后去世,年仅14岁的杨振德便成了孤女。杨振德失去父母后全凭自己,自立自强,依靠中医医术给人治病,以此餬口。后来,杨振德二十五岁时,经过媒妁之言,嫁给了邓延中成为他的继配。过门之后,她不愿完全依赖丈夫,坐享镇台夫人的富贵生活。她继续钻研中医医术,义务给人看病。不少官员夫人、朋友和穷苦百姓有病,都愿找她诊治,疗效很好,在当地颇有名气。邓颖超也正是承接了母亲怜悯疾苦的性格,在她的革命生涯里无私地为广大妇女、人民做着无限的工作。

照片文献

200多张珍贵照片、20余件实物、50多份文献手稿,让参观者感到亲切的邓大姐并未远走,音容笑貌宛在目前。"食晒饭盟(吃饭了吗)?去边嘀(去哪里)?"1950年,邓颖超在接见广西代表的时候,用纯正的南宁白话和南宁来的姐妹交谈。她深情地说,乡音难忘。她曾两次回南宁认访出生地,对邕江边那一树火红的木棉花永难忘怀。展厅的"南宁女儿"展区,就以青砖地、雕花床,复原了邓颖超出生的镇台官邸。文物工作者还专门赴宾阳民间找来了古色古香的壮锦,以反映当年南宁的历史风貌。
一张朴素的木床,一盏蓝色灯罩的床头灯,这就是邓颖超工作和生活了24年的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在床头对面,悬挂着邓颖超和母亲的合影。据说,这是邓颖超为了"每天一睁开眼就看见母亲"而悬挂的,母女情深可见一斑。1968年,因为周恩来晚间在卧室办公时间很长,室内空气不好,邓颖超就把卧室让出来,给总理再放上一张桌子办公。而她自己则把床搬到了办公室,从此,办公、休息、约人谈话,都是在这2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室内。
这个按1∶1比例复原的西花厅卧室,是南宁的文化工作者在中央警卫局的帮助下,到西花厅一点一点地测量,回到南宁原样複製的,尺寸和家具放位置与真正的西花厅卧室一模一样。
邓颖超去世后,依据她"谁送的东西还给谁"的嘱咐,许多她生前接受的礼物被送还给赠送者,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展览中的不少实物是在国内首次展出,如晨衣、衬衣、袜子等,都是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及原赠送者捐献出来的。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同志,把邓颖超办公桌上的笔筒、檯曆架等物捐赠给南宁,以表达邓颖超对南宁的深厚乡情。

珍贵手稿

珍贵手稿首次公开展出。1940年,周恩来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会上作了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当时邓颖超坐在台下,作为速记员,当场亲笔记录了这份珍贵的政治发言。此后,这份手稿被收藏在莫斯科的档案馆,连中国国内,包括周、邓夫妇,都没有这份记录。后来,周恩来、邓颖超的侄子周尔均将军、侄媳邓在军导演,以亲属的身份赴莫斯科,才拿到了这份珍贵手稿的複印件,并将其捐赠给南宁。这是国内除周恩来、邓颖超亲属外,唯一的一份珍贵文献资料。9月30日,这份手稿将在邓颖超纪念馆与人们见面。
除了手稿,还有共产国际档案中保存的周、邓两人的照片,这是国内极少见到的照片,周恩来当时理着平头,英气勃发,而邓颖超也神采奕奕。在展厅中还有周、邓夫妇之间的通信手稿,字里行间透露着两人忠贞的爱情和革命情怀。周恩来生前的秘书赵茂峰还给南宁提供了1965年邓颖超请求毛泽东主席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和《念奴娇》,也是首次展出。在手稿中,毛泽东戏称邓大姐"压迫我写诗,只得从命"。而邓颖超解释说是很希望能读到主席的新作品。

教育基地

2009年9月25日日上午,南宁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挂牌仪式在邓颖超纪念馆隆重举行。邓颖超同志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是南宁人民的骄傲。

参观注意

据了解,建成于2007年2月的邓颖超纪念馆自开展以来,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参观,纪念馆开展一年多来,接待观众近3万人次。邓颖超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实行‘免费不免票’的参观方式,观众凭有效证件领取参观票进馆参观。邓颖超纪念馆的免费开放跟南宁市其它免费纪念馆的区别在于:我们将分时段发放参观门票。首先,我们考虑要保证参观效果,保护观众的安全;其次,邓颖超纪念馆为文物建筑,有将近百年的历史,要保护文物的安全。
由于该馆是砖木结构建筑,因此採取“免费不免票”方式限制观众流量。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上午9时至下午4时半(下午4时停止入馆),每逢周一全天闭馆休整(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每日限700人次参观,分时段领票,每1个小时为一个时段,每个时段接待100人。9∶00至11∶00和13∶00至15∶00的每个整点,将安排专业讲解员免费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须凭身份证、护照、工作证、学生证、军人证、残疾证、老年证等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票,当日发票每人限领1张,仅限当日有效。团体参观,需要提前24小时电话预约,凭单位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到领票处领票参观。免费开放并不降低服务质量,全面建立和健全了讲解、保卫、保洁等服务,加强观众对展馆的了解。实行免费开放是永久性的而不是短期行为,建议市民不必集中在免费开放之初来参观,老年观众儘可能避开双休日,选择适当时间来参观,既可保证参观质量,又能确保文物安全。希望市民能文明参观,共同维护好参观秩序。
据介绍,邓颖超纪念馆将有计画地向社会招募义务讲解员等志愿者,设立观众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存包、饮水、导览等服务,更好地服务观众。

附近景点

邓颖超同志出生地纪念石
“邓颖超同志出生地纪念石”于2005年12月30日由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揭幕仪式。纪念石以一整块天然形成的巨石刻字而成,矗立在南宁市民族大道与江北大道路口的绿草坪上,周围绿叶簇拥,熠熠生辉,距离“南宁邓颖超纪念馆”大约一百米。“邓颖超同志出生地纪念石”正面刻有周恩来侄子周尔均将军书写的“志洁行芳”四个亲笔描金行书,还刻有一行字:“纪念邓颖超同志出生于南宁”。“志洁行芳”语出《后汉书·张堪传》,意为志向高洁,品行端正。纪念石背面刻着几行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同志出生于1904年2月4日,此地为邓颖超同志出生地旧址。”
在邓颖超同志出生地旧址矗立“邓颖超同志出生地纪念石”,是南宁市委、市政府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工作思路,建设文化南宁的重要举措,是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南宁市文化内涵、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纪念石将成为人民民众缅怀邓颖超同志的重要纪念地点,以及南宁市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人文景观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冬泳亭
冬泳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邕江大桥附近,为纪念毛泽东1958年畅游邕江处所建,它与邓颖超出生地及其纪念馆地毗邻,相距在两三百米之内。1958年1月,毛泽东在广西南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期间,曾两次在寒冷的冬天畅游邕江,“到中流击水”达半小时,当时水温17度。有几个壮族老人,看到邕江中有一个魁梧的身影就惊呼:“看见了邕江之龙。”后来人们在这里修建了“冬泳亭”,并有董必武在1974年6月书写的具有浓郁泥土风格、强烈时代特色的题诗:“盛会南宁主席临,邕江冬泳纪碑亭。工农奋发思跃进,大势如高屋建瓴。”南宁当地有关部门和广大市民从此养成了倡导到邕江冬泳的传统,场面非常壮观。

笔者游记

2011年10月15日,趁着周末,我来到了南宁市邓颖超纪念馆。进了纪念馆,朝左看,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南国特色的家庭摆设。邓颖超奶奶出生在南宁,并成长于南宁。在客厅的右侧,可以看到她曾睡过的架子床、铜製的接水盆及木头八仙桌等等。在第一、第二展厅内,我们看到,当年的邓奶奶是一位机敏睿智的学生,一张张照片让我们了解到她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她读师範时,在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纪念蔡松坡先生逝世的文章,这篇文章体现出她的正义感以及爱国之心,让我们看到邓奶奶在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在二楼的展厅内,我看到的邓奶奶是一位坚毅顽强的革命家。当她目睹了当时中国的积贫累弱,她选择了革命,在这条道路上,她结识了周恩来,他们结成革命伴侣,在革命的道路上共同前进。她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使在特务活动愈加猖獗,革命形势愈发严峻之下的1945年—1949年,她仍然没有放弃开展地下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之后的几个展厅中,展现的是邓奶奶在建国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民众眼里,她是好领导、好乾部;在少年儿童眼里,她是和蔼慈祥的老奶奶;在外国友人眼里,她是可以信赖的朋友;而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眼里,她还是一位好妻子。从她给周总理的一封信中,就体现出她对周总理的一往情深。
沉着冷静、纯朴率真,这就是我们敬爱的邓奶奶。她不仅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老前辈,全国人民都敬仰她,我们永远怀念她。邓奶奶说过:“我是南宁人的女儿,我是喝邕江水长大的。”还有哪句话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出她的纯朴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邓颖超故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