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江西师範大学

江西师範大学

江西师範大学

江西师範大学(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江西师大”,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会南昌市,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中国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画”、“江西省2011计画”入选高校、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是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範)大学。

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1953年院系调整后留在江西的部分改为江西师範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範大学。2003年4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整建制併入。

截至2017年9月,学校共有瑶湖、青山湖、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04余万册,电子图书33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 学校设有23个专业学院,87个本科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3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2018年2月,入选江西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範基地。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3个 
  • 主管部门:江西省
  • 学校官网:http://www.jxnu.edu.cn
  • 中文名:江西师範大学
  • 外文名: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简称:江西师大
  • 创办时间:1940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师範类院校
  • 属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2012)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
    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 
    省属重点大学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田延光
    校长:梅国平
  • 专职院士:3人
  • 本科专业:87个
  • 博士后: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 院系设定:教育学院、文学院、传播学院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
  • 校训: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 校歌:《江西师範大学校歌》
  • 校庆日:10月31日
  • 地址:瑶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330022)
    青山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330027)
  • 院校代码:10414
  • 主要奖项: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2015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2015年)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
  • 知名校友:邵鸿、雷洁琼、万绍芬、王太华、施尔畏、孙金声、罗敏、韩潮、李义海等 

办学历史

白鹿开先

1934年夏,蒋介石在白鹿洞书院主持庐山军官训练团时,偶见山南秀峰寺(开先寺)一带景色幽美,遂有该处最宜办学的感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乘机提议在此举办大学,获其首肯。
1936年,国民政府拨款100万元作为创办大学基金,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创办计画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暂被搁置。
1939年日寇犯赣,江西省政府迁往泰和,众多省内外学子云集,创办大学计画再度提出。国民政府审阅计画后增拨基金100万元,江西省政府邀集省内外知名学者组织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校舍设备、图书仪器和教育计画三个专门委员会,校名初定为江西省立中正大学。
1940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定校名为国立中正大学,直属教育部领导。10月,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开学,是为学校前身创校之缘起。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正大学曾有以庐山海会寺一带为永久校址的宏大规划,当时的校长萧蘧曾前往踏勘,并徵得第一期土地1000亩,后因时局变化而未果。

杏岭肇基

1940年6月1日,中正大学筹委会在泰和城郊杏岭正式成立并办公。筹委会工作期间,国民政府任命着名植物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胡先骕(步曾)为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于1940年10月1日到职,在就职典礼上提出要将学校办成“国内一个最好的大学”。10月4日,首届新生300余人来杏岭报到。10月31日,中正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是日成为学校校庆日。杏岭期间,虽然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仍有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创办之初学校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9人;至胡先骕1944年离任时,学校专任教师已增至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在校学生达1386人。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中正大学师生一方面为匡时救国而勤教苦学,另一方面也以各种形式组织抗敌救亡活动。
中正大学奠基石中正大学奠基石
1942年7月7日,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在新干县石口村遭遇日寇骑兵包围,团长姚名达(显微)教授和团员吴昌达同学赤手空拳与敌搏斗,毙敌一人后壮烈牺牲。

南赣砺志

1942年,因赣南行署专员蒋经国要求中正大学迁往赣南,学校遂于8月在赣县龙岭设立分校。除农学院外,中正大学新生(包括师範专修科的新生)均在龙岭分校报到注册,本科生在分校完成一年级课程后转入杏岭校本部学习。至此,中正大学形成了一校二地三个学院(文法学院、工学院与农学院)四个专修科(三年制师範专修科、两年制行政管理、税务与土木工程专修科)的办学格局,还创办了附属实验学校和附属中学。
国立中正大学时期国立中正大学时期
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自泰和向宁都迁移,中正大学随之撤离,从泰和经老营盘到兴国,辗转跋涉至宁都长胜墟。学校在杏岭办学4年,开创了江西举办综合性大学的历史。龙岭分校撤销,随校本部迁往宁都长胜墟,与校本部合併。在迁徙过程中,由于日寇袭击,学校的机器、仪器、标本和图书资料等损失惨重,导致后来的实践环节课程全部无法开设。学校于4月在长胜複课,校舍全部借用民房,并于6月毕业了第二届学生292人。为弥补迁徙时的缺课,学校当年未放暑假。

望城凯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0月,中正大学决定暂迁省会南昌,以北郊望城岗原军政部营房为临时校址,并函电教育部和军政部备案。11月初搬迁开始,长胜、杏岭等地的校产从水陆两路运往南昌,12月底迁校工作基本完成。
1946年1月7日,学校正式複课。6月底,第三届学生314人毕业。望城岗阶段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学校设备渐趋齐全,学术风气臻于浓厚,总体办学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随着民主思想传入校园,校内一批进步社团相继成立,中正大学学生积极投身于国统区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的学生运动。
南昌大学时期南昌大学时期
1947年5月21日,近千名学生在进城请愿路上遭到2000余名军警阻拌,数十名学生被打伤。“五·二一”血案发生后,中正大学学生的行动得到全国声援,新华社在5月23日的评论员文章中给予了高度评价。1948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南昌城市工作部在中正大学建立了地下党组织;1949年2月,中共中正大学支部正式成立。5月26日,中正大学学生将解放军迎入校园,学校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青蓝更始

1949年6月,南昌市军管会全面接管中正大学。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时期南昌大学时期
1950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配厂东面近千亩土地作为南昌大学永久校址。11月,南昌大学校部迁往新址,即今位于北京西路与文教路之交的青山湖校区(校内有湖名青蓝)。1952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开始,南昌大学部分学院、系科陆续被调整到省内外其他高校。
1953年10月,以调整后的南昌大学为基础成立江西师範学院,南昌大学撤销。江西师範学院继承了南昌大学全部校舍、大部分图书资料以及一部分仪器设备,师资队伍保留下来的约占三分之一。1954年师院附中开始招生。1965年成立靖安分院,次年靖安分院师生全部回到校本部参加“文革”。

拿山行返

1969年1月,受“文革”极左思潮影响,江西师範学院被撤销,以师院为主体成立井冈山大学,江西大学(文科各系)和江西教育学院同时併入。井冈山大学校址设于井冈山下沟边的拿山,原为共大拿山分校所在地。广大教职员工对此次迁校持有异议,但批评意见未能为当时的省革委会採纳。9月至10月,学校迁往拿山。为加速搬迁减轻运输压力,井冈山大学革委会提出“轻装上阵”,要求只带少量急需之物,其他物品则不妨丢弃,此项破坏性措施因民众同声反对而未被执行。搬迁过程中校产遭受巨大损失,但也有许多珍贵的图书资料被教职工自发保存下来。
1970年4月,井冈山大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分为学员班与干部轮训班。1971年4月,井冈山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2年10月,井冈山大学撤销,江西师範学院复校并迁回南昌原址。复校前学校作出决定,所有下放和外调的教师干部统统与学校“复钩”,此举使学校在短时期内收回了原有的师资队伍。复校时青山湖校区已面目全非:校舍被66家外单位瓜分占用,教学楼改成生产车间,田径场变为水稻田,图书馆被当作仓库。复校后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努力,占用校舍的外单位方逐渐从学校退出。
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青山湖校区迎来“文革”后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江西师範学院与江西师範大学时期江西师範学院与江西师範大学时期
1983年10月,江西师範学院更名为江西师範大学。2000年10月31日,学校在青山湖校区举行建校60周年校庆。2003年4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成建制併入学校,原址改称江西师範大学青云谱校区。

瑶湖弦歌

江西师範大学从1999年起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新世纪伊始,江西师範大学跨入万人大学行列。经过一年多时间对南昌周边考察,江西师範大学于2002年决定在瑶湖西岸建设新校区。
2002年12月24日举行新校区奠基仪式,江西师範大学于2003年6月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併入。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8000名新生入住。10月18日,江西师範大学在瑶湖校区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暨新校区二期工程开工仪式。瑶湖校区占地3000余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3万余人。
2009年,江西师範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承担“国培计画――中西部地区中国小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任务的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江西师範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2012年起,启动“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画。2012年10月30日,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师範大学。
正大广场正大广场
2013年,江西师範大学成为继华东师範大学后全国第二所师範院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同年起,江西师範大学推行本科师範生免费教育,每年招收1000名免费师範生,成为第七所可以招收免费师範生的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共有87个本科专业。
学院专业
江西师範大学教育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国小教育、特殊教育
江西师範大学心理学院
心理学、套用心理学
江西师範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範)、汉语国际教育
江西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师範类)、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旅游管理学
江西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江西师範大学政法学院
法学、哲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江西师範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英语教育、日语
江西师範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方向)
江西师範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
江西师範大学商学院
工商管理(含创业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行销、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
江西师範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数学与套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经济统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江西师範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江西师範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套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江西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江西师範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体育表演
江西师範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範)、网路工程、物联网工程
江西师範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江西师範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城乡规划、建筑学、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风景园林
江西师範大学传播学院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
江西师範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方向)、会计学(国际商务英语)、金融学(国际商务英语)、工商管理(国际商务英语)、市场行销(国际商务英语)、朝鲜语
江西师範大学软体学院
软体工程(软体技术)、软体工程(软体测试)、软体工程(虚拟现实)、软体工程(移动终端软体开发)、软体工程(商务软体套用与开发)
江西师範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
江西师範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国小教育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校本部共有在编教职工2626人,其中专任教师1742人,博士716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2.16%;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3.7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84.67%。
国家级优秀人才方面,学校现拥有院士3人(双聘),国家“千人计画”人选4人,“青年千人计画”人选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人选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画”入选者2人,全国模範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
在省级优秀人才方面,目前学校拥有江西省教学名师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40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6人(含柔性引进10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7人。学校2017年入选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範校”。

学科建设

学校是博士后设站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18年5月,学校共有1个ESI全球前1%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87个本科专业。
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正大坊正大坊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哲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套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国际商务硕士
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化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
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音乐与舞蹈学、地理学
省高校“十二五”示範性硕士点:教育学、中国史、数学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共获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种,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画项目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精品线上开放课程6门、双语教学示範课程5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8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化学、套用化学、英语
鹅湖湾鹅湖湾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旅游管理、数学与套用数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江西红色文化丛谈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二版)
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
省级特色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历史学、社会体育、艺术设计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心理与认知科学实验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等
  • 教学成果
学校从1999年开始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2年,学校启动“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画,2013年起开展本科师範生免费教育(1000人),实施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模式。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5年,在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数学与套用数学、汉语言文学位居第一,英语、会计学和生物工程排名第二,法学和通信工程专业排名第三,成为全省唯一所有参评专业都位居前三的本科高校;2016年获批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国师範大学首个、江西省唯一获批的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画”试点高校,校团委在全国师範院校中唯一获得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蓝天”环保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为全国高校唯一获奖学生社团;学校报送的《纯洁.朝气.责任—努力培育青年精气神塑造青年新形象》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音乐学院合唱团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专业组声乐类金奖;杨文军同学成为历史上首次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和她的队友们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第16届亚运会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劳义同学勇夺亚运会男子100 米决赛冠军,成为中国在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男子百米冠军;2011年,寿旻超同学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斩获三枚金牌,创下江西省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学校2012年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画竞赛中斩获一金两铜,刷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三、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三等奖,实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特等奖“零”的突破,并成功跻身全国50强行列,成为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师範院校中唯一的“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并填补了江西在该类别赛事的金奖空白。在第四届全国师範院校师範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奖总数列全国第1位( 并列)。
  • 教师教育
学校在全国率先“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画”试点高校,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训的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各地中国小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坚骨干力量。
音乐艺术广场音乐艺术广场
学校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学术性与师範性统一、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中国小校合作,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构建了实践取向的课程教学体系、能力取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取向的教师养成教育体系。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画”项目2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立项建设2门、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项,2017年入选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院校。 从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本科免费师範生教育试点。
学校在江西省率先实施本科免费师範生教育试点。建立了全省日访问量最大的“江西教师网”,其中,江西省中国小教师资格考试机考办公室、省“国培计画”项目执行办公室、省“中国小教师信息技术套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等均设在学校;承担了“江西省中国小教师统一招聘考核大纲”“江西省中国小(幼稚园)教师网路研修工作室”等教师教育项目的研製和开发建设工作。

国际交流

截至2017年3月,学校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係,与28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项目,招收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与10余个海内外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学校建有孔子学院2所,2008年,学校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了该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并被评为全球示範孔子学院;2012年,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第二所孔子学院。学校长期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Constance Gibson荣获国家“友谊奖”。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7年3月,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项目1项、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9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863”计画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课题、“973”计画前期预研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等多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7项,国家软科学项目4项;获得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画项目、省高校哲社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30余项。
2012年以来,学校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均超过1亿元,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师範院校前10位。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重大委託项目3项,年度项目的立项总数列全国高校第7位,在全国师範类院校和全省高校中均列第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6项,列全国高校第112位,全国师範院校第5位。学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誌2017年2月发布的2017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位居全国高校中排名第71位。
学校取得了以“五朵金花”——“糖、剂、布、膜、湖”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总投资1亿多元的“年产1500吨汽油抗爆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画,实现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突破;LED外延材料产业化项目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依託学校纳米纤维技术、由学科科研人员创办的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聚醯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基地在南昌高新区隆重奠基,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将在60亿元以上,是学校又一项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案例;方誌远教授六登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国史,先后评选为《百家讲坛》“最受欢迎主讲人”和“最受欢迎节目”。大学科技园2011年成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範机构,2013年获批全国师範院校第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5年创办智库内刊《江西发展研究》,刊发的22篇研究报告均获省领导批示。2015年至2017年3月,学校教师撰写的38篇研究报告获得省级领导59次批示,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政府决策。

科研机构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6个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範培育基地,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社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江西省社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西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10个省级软体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範)技术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子筛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胜体育场长胜体育场
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西师範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体育总局水上项目:训练监控与干预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学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重大生态安全问题监控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发展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江西省高校先进功能材料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高校精细化学品製备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物联网与智慧型计算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
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光电子通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性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动漫创意与数字娱乐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分布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无机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範培育基地:江西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示範培育基地、江西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产学研合作示範培育基地、江西省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示範培育基地
江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江西师大无机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师大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 、江西省高校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 、江西省高校区域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 、江西师範大学管理决策评价研究中心 、江西师範大学学前教育研究中心 、江西省高校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 、苏区振兴研究院 、叙事学研究中心
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产业转型升级软科学研究基地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2月,江西师範大学图书馆有藏纸质图书256万余册(图书56万余种),中、外文期刊2280多种(现刊1657种);拥有CNKI、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Wiley-Blackwell、SciFinder Scholar等中外文资料库46个,电子图书100多万册;自建资料库6个。
图文信息中心图文信息中心
馆藏线装书达7.5万册,其中善本、珍本、手稿达307种20507卷,有以海内外所仅有的严复手札为代表的数十种国内外少见的元明清版本古籍;收藏有1907年至2002年的全套美国《化学文摘》。2010年10月,建成拥有国立中正大学、国立南昌大学时期藏书近3万册的特藏书库。
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成员馆,江西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馆,江西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挂靠馆,江西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中心馆。
  • 学术刊物
学校共办有期刊5个,其中《江西师範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範大学学报(哲社版)》、《心理学探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师範大学学报(哲社版)》、《心理学探析》为CSSCI来源期刊。
《江西师範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是江西省创刊最早的科技学术期刊。年均发文量约150余篇,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数量经济学、心理与教育测量、鄱阳湖研究及交叉学科等基础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学报连续4次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2008版、2011版和2014版收录,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刊源期刊,第2届和第3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外20多家权威资料库或权威文摘杂誌列为固定收录刊源。
《江西师範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江西师範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是江西省办刊最早的学报。主要刊登哲学、政治学、法学、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学报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西省优秀期刊。
《金融教育研究》创刊于1988年,原名为《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原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江西金融职工大学主办。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成建制併入江西师範大学,《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于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金融教育研究》,由江西师範大学主管主办,江西师範大学学报杂誌社编辑出版。期刊主要开设有金融理论探讨、区域金融与经济、 经济发展与管理决策、金融法苑、金融教育园地、基层调查等栏目。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姓名职务
田延光
党委书记
梅国平
校长
刘光华
党委副书
张艳国
党委委员、副校长
涂宗财
党委委员、副校长
姚弋霞
党委委员、副校长
项国雄
副校长
贾俊芳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丁晖
党委委员、副校长
刘俊
党委委员、副校长
陈运平
党委委员、副校长

校园环境

校名石
正大门位于学校南面,紫阳大道北侧。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围墙,只有长达7公里的瑶河围绕校园,充满了人文关怀。简单的花丛环绕八块巨大的石块,上刻“江西师範大学”字样,两旁进出车道、校门和值班室。
校名石校名石
校史柱
校史柱又称校史纪念碑,是江西师範大学标誌性建筑之一,坐落在学校正门入口的中正广场中央,由八根巨大石柱组成。每根石柱下有大理石雕刻的校史图文围绕四周基座。八根石柱雕刻的是江西师範大学历史上的八段历程,它们分别是:壮丽历程、白鹿开先、杏岭肇基、南赣砺志、望城凯旋、青蓝更始、拿山行返、瑶湖弦歌。
校史纪念碑校史纪念碑
正大坊
正大坊是江西师範大学瑶湖校区的标誌性建筑,近20米高,矗立在正门入口的正大广场。
正大坊建在一块四方水池底座上,四根大柱环抱中央一块碑石组成。碑石正面刻有“正大坊”硃砂大字,背面刻有简单介绍。正大坊形似一方井,其实不然。整个设计的造型取材于“中”、“正”二字,从侧面看,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字形,而将横竖石柱加以想像,便能看到“正”字的影像。
正大坊正大坊
小杏岭
小杏岭公园,位于江西师範大学瑶湖校区西北角,紧邻护校河,是学校唯一一个完整的公园。
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水,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湖水和护校河连成一脉,遇到雨水多的季节,水位见涨,映衬湖上九曲桥、石拱桥。
 
小杏岭小杏岭
静湖
静湖是江西师範大学瑶湖校区最大的人工湖。静湖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傍着庞大的图文信息中心,静湖周围有一圈小路,路旁有许多石凳,湖中养有很多鸭子和天鹅,这里每天清晨都有许多读书人的身影。
静湖静湖

文化传统

校徽
标誌由中国江西师範大学的英文首写字母“CJNU”组成。左为C,右为J,中为N,左右“C、J”合为U。标誌的整体效果是一个“中”字。既代表学校发端于中正大学,寓意“持中秉正,静思笃行”之校训,又反映了新校区的整体布局,体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统一。“N”像正大坊,“C、J”合抱像护校河,意为瑶湖新校区。
校徽校徽
校歌
词/集体  
曲/傅利民
我们汇集在英雄城像桃李盛开青山湖滨
美丽的校园教师的摇篮
哺育着未来的园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献身教育治学严谨
坚持求实精神勇于探索和创新
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
朝着四个现代化高歌猛进
校训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校风
严谨,勤奋,求是,创新

知名校友

姓名概述
邵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
雷洁琼
中国着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建人之一
万绍芬
现任中国慈善总会荣誉会长,中国慈善基金会名誉会长
王太华
现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正部长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沈德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正部级)、常务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一级大法官
范卫平
现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赵力平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刘三秋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孙金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高级技术专家
施尔畏
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蔡方荫
中国着名的土木建筑结构专家、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克智
固体力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解沛基
曾担任清华大学秘书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曾庆元
中南大学教授,桥樑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振群
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邓从豪
着名量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校长
林增平
原湖南师範大学教授、校长
尹长民
原湖南师範学院(湖南师範大学)院长
贝效良
原长沙交通学院院长、湖南大学副校长
吴士栋
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沈鹏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彬杨
现任江西省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杨健
中共九江市委常委、庐山市委书记
郭小云
江西省瑞昌市委副书记、市长
史文斌
江西景德镇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廖奇志
江西九江市副市长
朱寅健
江西省上饶市政府副市长
李广振
南昌市政协副主席
陈德寿
中共南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四华
江西省宁都县委书记
杨文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冠军(与孟关良)
金紫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人双桨金牌、2010年广州亚运会双人双桨金牌
劳义
2010年广州亚运会男子100米冠军
杨菲洋
中国新生代女歌手、影视演员、2011《快乐女声》全国5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江西师範大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