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
卡夫卡在不到42岁的华年死于肺结核。最后几年时光,他与病痛、死亡(恐惧)、文学以及几位恋人纠缠不清。然而,就在这几年问,他终于渐渐有了勇气,直面自己的犹太宿命,并以饱受磨难的生命,以及天才的艺术形式,血肉模糊地体认和思辨这一宿命,其峰迴路转,催人泪下。
基本介绍
- 书名: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
- 作者:林和生
- 页数:290 页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基本信息
版本:第1版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师精神影像丛书
图书品牌:重庆双安文化
作者
林和生,当代着名学者、教授、诗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祖籍山东省鄄城,1954年6月27日生于乐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科技哲学”硕士学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艺术创造心理学、科学哲学、美学、诗学、西方哲学史、西方思想史等领域。主要着述有:《犹太人卡夫卡》、《孤独人格:克尔恺郭尔》、《“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梵谷:麦田里的人》、《林和生诗集》、 《悲壮的还乡》、《文翁石室:科举和文官制度的摇篮》、《梦境与魔镜:现象精神分析》、《丧钟为谁而鸣——约翰·多恩生命沉思录》等;主要译着有:《爱的艺术》、《论人的天性》、《分裂的自我》、《拒斥死亡》等。
内容
犹太歌手卡夫卡
卡夫卡下意识追求文学的自由天地,希望藉此摆脱犹太苦难命运的诅咒他未能如愿、他的人生,以及他的创作,都在散发"地狱天使"和"恐惧化身"的浓烈气息。
婚恋,这世俗人生最后的攀附,也无法假以他暗中企望的救援,反而使之陷于可怕的情感冲突、心理分裂与生存绝望。
媒体推荐
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
——卡夫卡
目录
“大师精神影像”丛书总序:世界的守夜人
序
和谐世界的人质——犹太人卡夫卡
第一部 永远的童年
第一章 往事
第一节 穿过历史的迷宫/5
第二节 永世漂泊的犹太人/8
第三节 卡夫卡们的世界/10
第四节 洛维家族/1 5
第五节 “最亲爱的父亲”/19
第六节 母爱的缺席/26
第二章 存在性不安
第一节 “人学综合”与“卡夫卡问题”/33
第二节 要是你在儿时给我爱/36
第三节 死亡恐惧/41
第四节 犹太人——“死人的孩子”/43
第五节 “最瘦的人”/46
第六节 一份综合报导/53
第三章 原罪
第一节 恐惧的化身/62
第二节 再回眸:不安的存在,无边的生活/67
第三节 “俄狄浦斯情结”、“阉割恐惧”和“神化工程”
第四节 移情:破碎的英雄诗/8l
第五节 上帝之爱的缺失/90
第六节 罪感:未展开的生命/94
第四章 永远的童年
第一节 在“骯髒”和“疾病”的世界上/104
第二节 “恐惧一渴望”:在恐惧中渴望的孩子/110
第三节 分裂的自我/117
第四节 一个比较:坚定的童贞和永远的童年/12l
第五章 面对世界:以孩子的名义
第一节 切肤之痛的需要/128
第二节 真假自由/131
第三节 “第一名活标本”/135
第四节 三位一体的牺牲者/139
第二部 向死而生
第六章 青春时代
第一节 文学和思想的洗礼/150
第二节 布伦塔诺沙龙/156
第三节 “读书与讲演之家”和克莱斯特/16l
第四节 友谊——通向世界的视窗/169
第五节 青春的沦陷/174
第六节 走向艺术/180
第七节 生活和转折/185
第七章 菲莉斯·鲍尔
第一节 “骑士爱情歌手”的歌/193
第二节 文学的突破/197
第三节 婚姻综合症/203
第四节 “审判”:第二次创作高潮/210
第五节 伤口/218
第八章 向死而生
第一节 死亡与新生/232
第二节 尤丽叶:第三次订婚/24l
第三节 密伦娜/247
第四节 饥饿艺术家/255
第五节 暮色中的城堡/262
第六节 多拉与歌手之死/271
后记
新版后记:大地震以及苦难天使的歌唱
主要参考书目
导语
卡夫卡是极具有原创性的,同时又是让人高深莫测、悸动不安的现代欧洲作家之一。他那神秘而卓越的着作,比如《审判》、《城堡》和《变形记》,已经捕获了数代读者的心,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震撼。卡夫卡的生活同他的文学想像力一样与众不同:儘管从表面来看,他从未经历过了不起的大事,但在内心里,他却饱尝折磨。终其一生,他都在同那些自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作战:严格苛刻的艺术理想、恶劣的健康状况、孤独感、工作(他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保险公司当律师)、同父亲之间的紧张关係、複杂的犹太人身份、为写作而进行的绝望斗争、结婚的愿望(最终全部落空)。不到42岁,他便走完了这痛苦的人生之路。本书作者回顾了卡夫卡的多次恋爱经历,以感性的方式重读他的小说,对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新的阐释。
前言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格里高尔以及小说作者对人类之爱的无限渴望。我认定作者是一位深怀温柔之心的人。后来,我在《超越此岸的存在》一文中还专门谈到,虽然卡夫卡的世界是地狱一般黑暗,但人们从他那里感受到的,最终还是至深的人类之爱。我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卡夫卡本人的看法十分一致。他在某处写道:“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
卡夫卡,这位“20世纪上半叶无名的骑士爱情歌手”,他的歌正是来自地狱的天使的歌,是骨子里温柔的歌。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层面需要指出:
其一,要把卡夫卡那令人不寒而慄的地狱之歌感受为温柔的天使之歌,显然需要一种特别的“接受美学”。关于这一层面,我不打算多作讨论,因为它太複杂;或者,毋宁说,它是一个“美学”问题,无法通过讨论来解决;我只是认定卡夫卡之歌是彻骨的温柔,併名而正之。
其二,当我们感受和领悟卡夫卡天使般的温柔之歌时,不要忘记了它来自地狱的最深处。
关于第二点请允许我略作表达。
就卡夫卡而言,“地狱”及其“最深处”的含义十分複杂。那或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阴森可怖的地下室;或许是令他恐惧和战慄的父亲(包括他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温暖的家庭);或许是他(以及我们)身外这个充满欲望和缺憾的物质时代;或许是他自己那空虚得宛如子虚乌有,却又充足和複杂得随时可能爆炸的内心世界……而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几者兼而有之。对于我来说,探讨卡夫卡之“地狱”及其“最深处”的含义十分重要,因为我认为,只有深知卡夫卡的“地狱”之叵测和黑暗,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和领悟他那爱与生命之歌的温柔。
后记
写完本书第八章,我已下定决心,取消原计画的第九章,放弃了所谓“清理卡夫卡的遗产”。面对我所看到的卡夫卡,尤其面对他的最后时光,我不忍心再说什幺。这位自称“最瘦的人”,这位“穿衣服的人中唯一的裸体者”,这位“饥饿艺术家”,他能有什幺遗产?即便确有什幺正面或负面的遗产,谁又忍心去作理性十足、一本正经的清点?至少,在写完本书之后,我认定那是某种残酷之举。伴随卡夫卡走过由生到死那悲哀的旅程,我未能避免对他的残酷分析和揭露。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抵达归宿之后,我强烈地渴望着隐忍的情怀。随着写作的展开,随着对卡夫卡命运越来越深的了解,我经历了对他由爱,到不爱,而最终仍爱的变化,尤其在最后一章,我为他掉下了悲哀的眼泪。遗产不是没有,相反十分丰厚。卡夫卡的不幸与牺牲不会没有意义。我们其实跟他一道生活在欲望、缺憾和希望的世纪,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世纪末。在我看来,南极上空巨大的臭氧洞,正是欲望和缺憾大暴露的绝妙隐喻;爱滋病则準确地象徵着我们的“恐惧一渴望”;而希望则在我们自己和新的世纪。在2l世纪的门槛旁,骨瘦如柴而又赤身露体的卡夫卡让我们警醒。这警醒中格外有一份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如一位诗人所说:“所有生生世世的痛苦,都由我们承担。”而这含义之中复又包含着一份珍贵的默契:以爱我所爱的勇气和尊严,儘可能祛除任何一种怨尤。既承受欲望也承受缺憾;既承受理智的梦魇,也承受理智的砥砺;既承受不由分说的天命,也承受悬而未决的希望和信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