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果尔吉姓

果尔吉姓

果尔吉姓

果尔吉[果尔吉,读音作guǒ ěr jí(ㄍㄨㄛˇ ㄦˇ ㄐㄧˊ),满语为Gorgi Hala]锡伯族的多民族姓氏群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果尔吉
  • 外文名:Gorgi Hala]
  • 读音:guǒ ěr jí
  • 满语:Gorgi Hala]
  • 源出:锡伯族的多民族姓氏群体

基本介绍

果尔吉[果尔吉,读音作guǒ ěr jí(ㄍㄨㄛˇ ㄦˇ ㄐㄧˊ),满语为Gorgi Hala]
果尔吉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古代海西女真哈达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果尔吉氏,满语为Gorgi Hala,汉义“铲子”,世居吉林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乌拉(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果尔吉氏多冠汉姓为郭氏、高氏、葛氏等。

第二个渊源

源于锡伯族,出自古鲜卑族矢比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或器物名称为氏。锡伯族果尔吉氏,据说是源出古鲜卑族矢比部的后裔。满族学者大多认为锡伯族只是女真族的一个分支,因为在金国时期女真族中即有“锡伯部”;而锡伯族学者皆不承认这种认定,而是称自己源出远早于金国的古鲜卑族。这种民族属性的争论至今未休。关于“锡伯”一词的含义,一直以来学者们诸说不一,一说为瑞兽或带钩,即史籍《汉书·匈奴传》中所称的“犀毗”;一说为地名,即海拉尔迤南室韦山(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古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带的游牧民族因以得名。公元十六世纪后期至十七世纪初期,锡伯族被满清统治者征服,先是编入了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后又分出一部分人编入新满洲索伦部,之后,即有锡伯族沿用满族姓氏者,称果尔吉氏。锡伯文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以满文为基础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都精通用汉文,因此锡伯族果尔吉氏的锡伯文与满文一样,亦为Gorg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果尔吉氏亦多随满族姓氏汉化风潮,冠汉姓为郭氏、高氏、葛氏、果氏等。

迁徙分布

果尔吉氏是一个源出锡伯族的多民族姓氏群体,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高氏、葛氏等,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辽东为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辽东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

果尔吉·匀阿那保:(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正白旗人。着名清朝内大臣。清嘉庆年间官至内务府大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果尔吉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