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吴敬琏、厉以宁、张五常谈金融危机
成思危、吴敬琏、厉以宁、张五常谈金融危机,吴敬琏任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厉以宁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五常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成思危
- 职务: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
- 中文名:吴敬琏
- 职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中文名:厉以宁
- 职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 中文名:张五常
- 职务: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
成思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机遇
为防止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以及储蓄和消费这三方面的关係,这三个关係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来看,它实际是一个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博弈的过程,新的金融创新出来以后,就需要有新的金融监管的措施,在新的金融监管的措施下,又会有新的金融创新出来,所以它是一个相互促进,而且是相互博弈的过程。虚拟经济是产生于实体经济,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但是虚拟经济中的风险,像金融等等方面出现的风险也会传递到实体经济中去,造成企业减产、工人失业或者是企业倒闭,造成经济危机,反过来,实体经济中的风险也会传递到虚拟经济中去,所以这两者的关係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我曾经把虚拟经济比喻成经济中的软体,而实体经济可以说是经济中的硬体,软体不能脱离于硬体而独立运行,而硬体要脱离了软体,那他也只会效率非常低。在储蓄和消费的关係上,中国,包括亚洲国家和西方国家是有很大的区别,我常开玩笑说,你们西方人是把明天的钱借到今天来消费,而中国人是把今天的钱存到明天去消费,这是个很大的区别。但是,储蓄过多和消费过度,都是不合适的,所以要正确的处理好这个关係。
在汉语中,“危机”可以解释为危险加机遇,危是危险,机是机遇,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机遇是可以通过应对金融危机来转变经济成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等等,从世界来看,我认为世界各国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金融合作将会加强。第二点,就是地区的一体化将会加速,特别是亚洲地区10+1、10+2、10+3,就是中国、韩国、日本加上东协国家,我想合作也会进一步的加速。包括信用互换和其他的措施,像类似于特别提款权,类似SDR之类的一些安排也可能会出现。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将会起步。比如说我们应该向巴塞尔资本协定一样,对银行有明确的监管的原则,那幺,应该对投资银行,对金融衍生物,也应该有一些国际公认的监管原则。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危机恰是改革机遇
我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有些问题很严重。这些问题和矛盾是从哪里来的?有两种回答:一种回答是因为市场化的改革,这是改革的方向出了问题;另外一种不是因为改革方向,而是因为市场化的改革受到了阻碍,或者遭到了扭曲。
出现了比较严重问题的这些领域,到底是什幺?重大事件来讲,如现在的腐败问题,是怎幺来的?有人说是因为市场经济造成的腐败,有人说不是。在我看来不是因为市场经济,而是改革没有到位,或是改革遭到了扭曲。还有最近的计程车问题,以前没有计程车,计画经济条件下出门很难很难,挤公共汽车非常难。现在给了很高的车份,这是因为市场化呢?还是因为遭到了扭曲?市场化的不彻底、不到位?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改革不到位和改革遭到了扭曲。所以答案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把扭曲的东西改正回来。最关键的问题有两条:
第一,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市场办市场的事,政府办政府的事,一个好的市场必须要政府来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而企业的微观活动,政府不要去与民争利,政府与民争利的结果,实际上是官员凭藉公共权力与民争利,腐败由此而生;
第二,就是政府有它的作用,政府也应该有它的权力,否则它没有办法完成它的任务,但是对于权力要受到制约。不受约束的权力一定会造成腐败,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正如30年的历程昭示我们,为什幺能够在30年前开始改革开放伟大的长征?因为3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而正是危机造成了这样的机会。现在面临世界经济危机,我们要认真总结这30年的经验和教训,把改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相信只要像30年前那样上下同心、官民团结,共同努力,在这个30年的基础上,在未来30年里会成就更伟大的事业。能够实现民族腾飞理想就在未来的30年。
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经济走势已近谷底
“世界经济走势不好预料,但中国经济走势基本已到谷底了。”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在与深圳市政协委员座谈时语出惊人。他表示,虽然中国经济走向已近谷底,但未来如何运行,是呈U型还是L型、W型,目前还不好判断。
谨慎判断金融危机走势
当前金融海啸已经进行到哪个阶段,是否已见底,是政协委员问得最多的问题。厉以宁对此问题显得非常谨慎,他表示,现在说危机是否已经过去,已经见底,或者“大震”是否已经过去,都不能断定,而从经济理论上分析,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中国经济本身已到拐点
不过,在谈到中国经济形势的时候,厉以宁倒是显得信心十足,他非常坚定地表示,儘管全球经济走势不好预料,但中国经济走向基本见底了,因为在金融海啸中中国的金融业没有出现什幺大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实体经济,尤其是出口型的实体经济上,而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很快就会见效。
“是不是到了谷底,经济就会完全起来了?很难说。”厉以宁说,在经济学上,经济走势有U型、L型和W型三种,U型是经济下来了见地之后就起来了,这是最好的,L型是经济下来了之后会在低位持续运行,而W型是上下起伏,波动较大。至于中国经济走势会按照哪一种类型,厉以宁表示要到下一阶段再看,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
厉以宁同时表示,中国经济此次所受的影响,实际上是三种影响叠加在一起,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中国经济运行本身也到了一个拐点,“即使没有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不可能一直在高位运行。”同时,多年以来积压下来的经济结构失调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失业比通货膨胀更可怕
厉以宁形象地总结了中国经济的三个特点。
他说,中国经济第一个特点是怕冷不怕热,一冷就出问题,财政收入下降,工厂失业增加,社会就出问题。第二个特点是剎车容易起动难,因为剎车的主动权在政府,把财政闸门、货币闸门一关,经济就剎车了,而起动的主动权在企业和老百姓,政府是管不了的,企业不投资,百姓不买东西,政府只好出政策,经济再起步就需要一个过程。第三个特点是失业比通货膨胀更可怕,通货膨胀只要不是恶性膨胀,加工资、给补贴就行了,但是职工失业了,即便是给救济金,没有工作也不行,“下岗的找对象都难,他们宁可不要救济金也要工作。”
张五常(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鼓励内供远胜于鼓励内需
金融灾难对中国的出口为害不小,中国要发展自己国内的庞大市场,这想法没有错,但从鼓励内需的角度入手却是错了,要鼓励内供才对。我说的内供,指的是鼓励私营的工业转向为供给国内的市场而产出。
鼓励内供的好处有三点:一、凡是鼓励私营内供就是鼓励私营工业,而内供有看头必然增加内需,用不着政府操心。二、鼓励内供,让私营者作决策,有市价的指引,出错的机会大减,而就是出错,私营的错失一般比政府的庞大项目小。三、鼓励内供是鼓励每个人主动地积极参与产出,但从鼓励内需的角度出发,是由政府花钱鼓励,性质是被动的。
目前要怎样鼓励内供才对呢?有八项,全部做足大有可为。三项容易做,两项难度中性,三项难度比较高。
先谈容易的三项:一、立刻撤销所有原料进口税,就是由政府补贴一点原料进口。出口退税不久前提升了,也退不足,何况手续麻烦,地方政府往往拖欠一年半载。一律撤销原料进口税清楚了当。二、撤销“来料加工”这项工业安排。与其让“来料加工”的工厂倒闭失蹤,倒不如让他们产出自由内销,为增加内供而卖力,增加就业,因而增加内需。三、任何人在中国投资设厂,或经营企业,只要正当合法,皆拍手欢迎。所有投资产出的人都受到同样的优惠。
转谈两项难度中性的:一、今天是大力推广国际贸易的时候。我从来不反对中国单方面取消关税,但不妨拿出自己的本钱来要挟一下:选择某国取消中国货的进口税,中国就取消某国货的进口税。二、也是难度中性的。如今懂得做厂的人才散失严重。做厂是难度非常高的一门专业。我认为要不论既往,不管是否欠债逃亡,要出些优惠鼓励这些专才再做厂。
还有三项难度比较高的。篇幅所限,这里先谈其一,这就是要大力地简化税制。鼓励内需,长远地看要加税。鼓励内供是倒过来,要减税。考虑到多方面,我想到单抽营业税,不累进,不同行业或可採用不同的营业税率,可能是适用于目前的中国的最简单税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成思危、吴敬琏、厉以宁、张五常谈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