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习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程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行为学习主义理论
- 又称:刺激——反应理论
- 地位: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 1954年:创始时间
概念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套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儘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历史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係,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数,这箇中间变数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数和认知变数。需求变数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数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複杂的行为。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複杂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儘可能地提供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套用。这些套用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式教学。程式教学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深刻地影响到当时美国及世界其它国家地教学改革运动。简单地说,程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它把一门课程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现在,有许多人都认为行为主义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理论,认为受行为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就一定是不好的。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行为主义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时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记忆英语单词、做操等等,只能反覆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数,这箇中间变数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数和认知变数。需求变数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数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複杂的行为。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複杂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儘可能地提供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套用。这些套用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式教学。程式教学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深刻地影响到当时美国及世界其它国家地教学改革运动。简单地说,程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它把一门课程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现在,有许多人都认为行为主义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理论,认为受行为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就一定是不好的。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行为主义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时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记忆英语单词、做操等等,只能反覆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代表人物
华生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係,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幺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
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範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式关係。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係,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係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採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儘量少採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係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係排列起来,形成程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4.自定步调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的进度是一致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学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
5.低错误率原则。在教学中应由浅人深,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每次都儘可能作出正确反应,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五项原则对教学设计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係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係排列起来,形成程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4.自定步调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的进度是一致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学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
5.低错误率原则。在教学中应由浅人深,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每次都儘可能作出正确反应,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五项原则对教学设计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式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在教育技术史上,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使用媒体呈现刺激方面,而没有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扩展到同时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学刺激物”的设计发展,到对“学”的强调。
2.媒体作用的改变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繫起来。具体的联繫包括:接受学生作出反应。控制学生的学习顺序、经常和即时性的强化、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媒体设备和教材只要发挥上述作用,就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功。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传统视听传播领域日益重视对“学”的研究,以及使用教学媒体促进对“学”的研究。
3.行为目标和标準参照评价
程式教学理论要求首先要阐明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行为目标,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角度看,行为目标的意义是强调学生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条件,即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明确化。根据行为目标进行测量,以了解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这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量并不是以参照其他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依据,而是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标準参照评价适于个别化学习的评价,可提供个人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使教师了解所设计教材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调整。
4.开展全面教学改革
在以班级授课为教学单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开展自定学习步调的个别化教学显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要真正实现程式教学的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5.程式教材的系统开发过程
程式教学的独特之处是强调编製程序教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的观点。它提出的“过程论”使人们开始重视课件的开发过程:从教学目标(学习结果)的阐明开始,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顺序,进行实验性测试。编制课件,直至推广使用。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在教育技术史上,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使用媒体呈现刺激方面,而没有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扩展到同时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学刺激物”的设计发展,到对“学”的强调。
2.媒体作用的改变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繫起来。具体的联繫包括:接受学生作出反应。控制学生的学习顺序、经常和即时性的强化、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媒体设备和教材只要发挥上述作用,就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功。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传统视听传播领域日益重视对“学”的研究,以及使用教学媒体促进对“学”的研究。
3.行为目标和标準参照评价
程式教学理论要求首先要阐明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行为目标,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角度看,行为目标的意义是强调学生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条件,即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明确化。根据行为目标进行测量,以了解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这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量并不是以参照其他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依据,而是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标準参照评价适于个别化学习的评价,可提供个人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使教师了解所设计教材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调整。
4.开展全面教学改革
在以班级授课为教学单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开展自定学习步调的个别化教学显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要真正实现程式教学的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5.程式教材的系统开发过程
程式教学的独特之处是强调编製程序教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的观点。它提出的“过程论”使人们开始重视课件的开发过程:从教学目标(学习结果)的阐明开始,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顺序,进行实验性测试。编制课件,直至推广使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程式教学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对帮助教师克服当时教学中缺乏的强化(反馈)。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极的作用。程式教学理论同其它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特别在当今的资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採用。
相关内容
桑代克(Thormdike,E.L.)的试误说
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的一位极有声望的心理学家,他曾担任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範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被公认为联结理论的首创者。他从1896年起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后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及其测量方法。出版了《人类的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着作。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着作都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把他的主要的学习理论概括地介绍于下。
1.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複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繫,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3.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準备律、效果律。
(1)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覆的练习。
练习律又分为套用律和失用律:
套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
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
(2)準备律。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a.“当一个传导单位準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
b.“当一传导单位準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c.“当一个传导单位未準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此準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準备或成熟方面的準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準备。
(3)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繫,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
这也就是说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桑代克后来对此律进行了修改,认为从效果看,赏与罚的作用并不等同,赏比罚更加有力。并补充说明,準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只靠单纯练习,不充分导致进步,要把练习和练习的结果和反馈联结起来,才能进步。
1.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複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繫,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3.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準备律、效果律。
(1)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覆的练习。
练习律又分为套用律和失用律:
套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
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
(2)準备律。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a.“当一个传导单位準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
b.“当一传导单位準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c.“当一个传导单位未準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此準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準备或成熟方面的準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準备。
(3)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繫,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
这也就是说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桑代克后来对此律进行了修改,认为从效果看,赏与罚的作用并不等同,赏比罚更加有力。并补充说明,準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只靠单纯练习,不充分导致进步,要把练习和练习的结果和反馈联结起来,才能进步。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着名的生理学家。他曾担任俄国科学院院士。1904年,由于他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与食物不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唾液分泌,这就导致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他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研究,他的条件反射学说被公认为是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的理论。其主要着作有《消化腺机能讲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实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
1.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繫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繫的形成,而联繫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繫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繫。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
(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繫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繫。巴甫洛夫称这是影响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关键变数。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反射中起着强化作用,强化越多,两个兴奋灶之间的暂神经联繫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複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1.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繫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繫的形成,而联繫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繫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繫。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
(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繫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繫。巴甫洛夫称这是影响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关键变数。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反射中起着强化作用,强化越多,两个兴奋灶之间的暂神经联繫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複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1904~ )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印第安大学、哈佛大学的教授。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于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并把在动物学习实验研究中所确定的一些规律,用之于教学,提倡程式教学与机器教学,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这些曾得到广泛的支持。其主要着作有《有机体的行为》、《科学和人类行为》、《教学技术》、《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等。
斯金纳在30年代发明了一种学习装置。箱内装上一操纵桿,操纵桿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线。把饥饿的白鼠放进箱内,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桿,供丸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槓桿,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槓桿以取得食物的反应。按压槓桿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所以操作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条件反射。在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也就是操纵桿(S)与压桿反应(R)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繫。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槓桿,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幺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二者之间的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物,但它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稍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也就是有机体必须先作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这就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有的心理学把经典条件反射式的学习称作刺激替代。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于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并把在动物学习实验研究中所确定的一些规律,用之于教学,提倡程式教学与机器教学,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这些曾得到广泛的支持。其主要着作有《有机体的行为》、《科学和人类行为》、《教学技术》、《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等。
斯金纳在30年代发明了一种学习装置。箱内装上一操纵桿,操纵桿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线。把饥饿的白鼠放进箱内,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桿,供丸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槓桿,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槓桿以取得食物的反应。按压槓桿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所以操作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条件反射。在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也就是操纵桿(S)与压桿反应(R)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繫。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槓桿,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幺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二者之间的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物,但它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稍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也就是有机体必须先作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这就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有的心理学把经典条件反射式的学习称作刺激替代。
评价
1.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认为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过程。他们各自的生物学意义各有不同。通过经典型条件反射,有机体可以把一个无关刺激作为有关刺激的信号,从而可能辨别周围世界,知道外界事物之间的一定关係,得以预见与避开有害刺激,预见与趋近有益的刺激。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知道自己的行动与外界刺激的关係,从而可以操纵环境或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2.联结派学习理论坚持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他们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为学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功绩和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3.联结派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机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对刺激的信号意义进行了辨别,对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被公认为揭示了人类与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繫的形成的理论,有深远意义的。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巴甫洛夫的学说未能阐明学习的内部条件及内部过程。
4.联结派学习理论的不足是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有缺陷的理论。
2.联结派学习理论坚持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他们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为学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功绩和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3.联结派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机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对刺激的信号意义进行了辨别,对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被公认为揭示了人类与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繫的形成的理论,有深远意义的。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巴甫洛夫的学说未能阐明学习的内部条件及内部过程。
4.联结派学习理论的不足是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有缺陷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