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审美心理理论
行为主义审美心理理论(aethetic psychology of behaviorism)审美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审美活动的研究思想。行为主义强调对外部可见行为的研究,採用刺激一反应公式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忽视对意讽的研究.其在研究审美经验时,仅研究观赏者对艺术品及萁要素的喜好程度以及观赏者对艺术品的生理性反应。行为主义者伯莱因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审美唤醒理论。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y of behavliorlsm)亦称“人格学习理论”。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格的取向。其理论先驱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效果律和赫尔的工具条件作用。在当代,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多拉德和N E.米勒。主要特点:拒绝那些决定和指导行为的“人格”、“自我”等概念;视人格为个体独特的行为模式或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方式;认为行为的动机不在有机体内部而在有机体外部,即对行为的强化;正常与异常人格的区别仅在于前者习得的是正常的反应模式,而后者习得的是异常的反应模式,它们都遵循相同的强化原则;人格研究就是发现有机体的行为与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繫。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行为主义审美心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