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作为第1部专题研究文化社会组织的学术着作,《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报告》由同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团队在遍查中国社会组织网和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社会组织网关于文化社会团体、文化民办企业单位和文化基金会公开数据基础上联合研究完成。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报告》既探究文化社会组织的理论基础,又着眼于文化社会组织的中国实践;既关注巨观层面的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又关注中观层面不同区域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分析,并从微观层面对文化社会组织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报告》是文化社会组织主管部门了解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概况的重要工具书,是文化社会组织研究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 作者:解学芳 臧志彭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作者简介

解学芳,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体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浦江人才、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社会组织、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研究。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学术着作三部。20年以来,主持文化产业管理领域的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项:同时,作为课题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十余项。 
臧志彭,管理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博士后。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战略规划与创新管理、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相关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着作两部(《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研究报告(2011-2013)》、《中国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多项研究项目。荣获匕海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论文奖、江苏省生产力学会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目录

综合报告篇


第一章 文化社会组织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文化社会组织概念、类型与治理体系
第三节 文化社会组织的功能

第二章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区域结构
第三节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全国贡献率

第三章 中国文化社会团体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化社会团体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第二节 中国文化社会团体发展研究
第三节 中国文化社会团体发展关键特徵

第四章 中国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第二节 中国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
第三节 中国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关键特徵
第四节 全国级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治理体系

第五章 中国文化基金会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金会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金会总体发展研究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金会发展关键特徵
第四节 全国级文化基金会发展分析

地区报告篇


第六章 东部地区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第一节 北京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二节 天津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三节 上海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四节 江苏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五节 浙江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六节 福建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七节 山东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八节 广东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七章 东北地区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第一节 辽宁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二节 吉林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三节 黑龙江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八章 中部地区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第一节 山西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二节 安徽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三节 湖北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四节 湖南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九章 西部地区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第二节 青海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专题报告篇


第十章 论文化社会组织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公益服务能力评估研究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实证研究
第十三章 中国公募与非公募文化基金会社会公益服务效能比较研究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基金会员工薪酬现状与革新路径
第十五章 中外文化基金会监管机制比较研究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报告》:
文化社团始于魏晋之后的文人结社。在唐朝以后,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会”“社”,他们以类似现代社区文化组织的形式出现,形成各种文化风俗会社。白居易还曾在这一时期发起组织过宗教型文人社团“香火社”。时至宋元时期,民间讲学的书院开始盛行,如着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同一时期,各种戏剧、曲艺人员结成了同业“文艺社团”,如绯绿社(杂剧)、清音社(清乐)、锦体社(花绣)等社团。发展到清朝,出台了《结社集会律》,成为文化社团活动的基本规範。清末为振兴工业,商人力量加强,许多文化类民间社团的发起者开始从以文人为主导转向由商界联合学界推动创设。例如,1905年,上海出现了由姚文楠等人创立的教育研究会。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传教士将基督教带人中国,催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的碰撞和相互融合,为现代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不得不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对社会是严密控制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尤其是一些带有自由意识形态倾向的书院、文人诗社、宗教型社团,非但不能通过正式制度得以界定和保障,反而更像是从“天高皇帝远”“王权不下乡”的“夹缝”中“偷偷”生长出来的,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现当代文化社会组织的历史进程
(一)基础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
清朝末年,1日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此时的中国处于各种势力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在这一阶段,为规範社会组织的管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例如《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组织纲要》《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登记办法》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文化类社会组织,包括学术性组织,冠以“学会”“研究会”等称谓,例如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以及文艺性组织,主要由文化界、文艺人士创设,包括各种剧团、文工团、画社等,例如,1938年成立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二)起步阶段:1949年至1977年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公民的结社权利②。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特徵明显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受到了较大冲击。政治倾向明显的文化类社团,如九三学社,被确立为政党组织,而一大批带有宗教色彩、反革命性质的社会组织则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社会组织。本研究团队在蒐集整理公开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了53家在这一时期登记注册的文化社会组织,地域範围达到11个省份,除陕西省成立于1952年的陕西德庆皮影社为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外,其余仍均为社会团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大多停止了活动。
(三)复兴与调整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7年
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7年,社会组织实现了复兴与发展。政府的拨乱反正使文化领域重新步人正轨,让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在此后的近十年时间里,中国在思想政治上都处于平反、解放、探索的道路上,且政府的工作重心也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格局。直到1989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对社团成立条件做了严格的限定,发展速度放缓。但随后的南方讲话与国际社团的冲击,使这一条例更像一个小插曲,并没有真正影响到社会组织迅猛壮大的劲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