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低碳城市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低碳城市(2010版)》立足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现状,对后世博时代上海建设低碳城市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剖析,特别是关于构建低碳城市指数、低碳产业选择标準、凝练低碳政府低碳发展领导力、建低碳技术银行、培育全球低碳金融中心等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启发和现实套用价值。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重构,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需要塑造低碳政府,凝练政府低碳发展领导力。“腾笼换鸟”、整体搬迁.不应再是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唯一指导思想;”囚笼育鸟”、产业共生、提升企业的环保能力和清洁生产水平,是低碳经济时代上海亮丽转型的低成本路径选择。建立低碳技术银行、发展专业碳交易市场,或将成为上海探索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儘快试点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培育低碳企业。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助力低碳治理,营造低碳发展氛围。
基本介绍
- 书名: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低碳城市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页数:432页
- 开本:16
- 品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张仲礼 周冯琦
- 出版日期:2010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9712924
内容简介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低碳城市(2010版)》:权威机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
盘点年度资讯,预测时代前程。
盘点年度资讯,预测时代前程。
作者简介
张仲礼,原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曾兼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生态经济学会会长等职。第六至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周冯琦,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主编。
周冯琦,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主编。
图书目录
总报告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周冯琦/001
专题一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
什幺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左学金/023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坐标 刘新宇/028
上海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研究 彭伟斌/039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远景目标展望 梁朝晖 刘新宇 彭伟斌/067
专题二 上海低碳发展实践
低碳世博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083
产业结构转型与低碳产业发展选择 刘新宇 彭伟斌/095
政策扶持与节能减排工作推进 陈振千/111
清洁生产审核助推节能减排 张沛君 朱陵富/117
新形势下的上海能源安全战略 王伟南/123
近海海域风能资源评估研究 宋强 杨永辉 潘沛 徐家良 穆海振/143
建筑能耗、碳排放与建筑节能 钱雷霆彭伟斌/155
迎世博建筑整治长效化常态化的建议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175
契约能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俞国生/185
交通能耗、碳排放现状与减排 杨志波/205
客运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232
低碳生活全民化的思考与启迪 刘新宇/251
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陆鲁 彭伟斌 周冯琦/271
专题三 国际经验共享
东京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与启示 刘召峰/278
川崎环保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路径 张来春/295
欧美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周冯琦 刘召峰/311
国际非政府组织助力低碳城市发展 WWF 王利民 王倩/321
专题四 低碳转型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
推进低碳转型:基于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路径的探索 彭伟斌/334
建设低碳政府:基于经济转型对政府新需求的研究 刘新宇/349
构筑低碳市场:基于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 郭宇峰 张军超/366
培育低碳企业:基于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的启示 沈永林/378
践行低碳世博:世界博览会低碳效应的拓展与最佳化 汤伟/397
附录
附录1 气候变化里程碑 刘召峰/410
附录2 2009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事记 刘召峰/413
附录3 2009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事记 刘召峰/415
附录4 2009年上海市节能减排大事记 刘召峰/417
附录5 2010年上海市资源环境发展报告年度指标 刘召峰/420
后记 /432
专题一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
什幺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左学金/023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坐标 刘新宇/028
上海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研究 彭伟斌/039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远景目标展望 梁朝晖 刘新宇 彭伟斌/067
专题二 上海低碳发展实践
低碳世博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083
产业结构转型与低碳产业发展选择 刘新宇 彭伟斌/095
政策扶持与节能减排工作推进 陈振千/111
清洁生产审核助推节能减排 张沛君 朱陵富/117
新形势下的上海能源安全战略 王伟南/123
近海海域风能资源评估研究 宋强 杨永辉 潘沛 徐家良 穆海振/143
建筑能耗、碳排放与建筑节能 钱雷霆彭伟斌/155
迎世博建筑整治长效化常态化的建议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175
契约能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俞国生/185
交通能耗、碳排放现状与减排 杨志波/205
客运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232
低碳生活全民化的思考与启迪 刘新宇/251
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陆鲁 彭伟斌 周冯琦/271
专题三 国际经验共享
东京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与启示 刘召峰/278
川崎环保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路径 张来春/295
欧美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周冯琦 刘召峰/311
国际非政府组织助力低碳城市发展 WWF 王利民 王倩/321
专题四 低碳转型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
推进低碳转型:基于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路径的探索 彭伟斌/334
建设低碳政府:基于经济转型对政府新需求的研究 刘新宇/349
构筑低碳市场:基于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 郭宇峰 张军超/366
培育低碳企业:基于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的启示 沈永林/378
践行低碳世博:世界博览会低碳效应的拓展与最佳化 汤伟/397
附录
附录1 气候变化里程碑 刘召峰/410
附录2 2009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事记 刘召峰/413
附录3 2009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事记 刘召峰/415
附录4 2009年上海市节能减排大事记 刘召峰/417
附录5 2010年上海市资源环境发展报告年度指标 刘召峰/420
后记 /432
后记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0)——低碳城市》的选题、研究架构设计、统定稿以及研究团队的组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周冯琦研究员负责,杭州师範大学彭伟斌副教授协助编辑和统稿。英文目录、摘要由名誉主编张仲礼校译。
资源环境蓝皮书的选题和研究工作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的指导。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外事处对本书的研究组织工作给予了积极的帮助。
此项研究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
除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外,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局、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上海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环境集团、浦东新区环保行业协会、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能源研究会“能源技术”杂誌社、上海市气候中心等单位也参与了此项研究,并给予了积极了的帮助。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为项目研究取得预期成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皮书的后期统稿,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彭伟斌、刘新宇、刘召峰等人集中封闭统稿,相互间的讨论和交锋产生了许多闪亮的思想火花,着实为本书增色添彩。图表整理和编排工作由杨冰心负责,她的努力使得书稿得以按时交付。虽然每日统稿至深夜,却毫无倦意,充满了研究的无限乐趣。
本书的出版工作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助理范广伟的大力支持。
“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课题组向以上单位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倾力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
资源环境蓝皮书的选题和研究工作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的指导。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外事处对本书的研究组织工作给予了积极的帮助。
此项研究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
除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外,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局、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上海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环境集团、浦东新区环保行业协会、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能源研究会“能源技术”杂誌社、上海市气候中心等单位也参与了此项研究,并给予了积极了的帮助。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为项目研究取得预期成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皮书的后期统稿,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彭伟斌、刘新宇、刘召峰等人集中封闭统稿,相互间的讨论和交锋产生了许多闪亮的思想火花,着实为本书增色添彩。图表整理和编排工作由杨冰心负责,她的努力使得书稿得以按时交付。虽然每日统稿至深夜,却毫无倦意,充满了研究的无限乐趣。
本书的出版工作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助理范广伟的大力支持。
“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课题组向以上单位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倾力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
序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1992年以来,上海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对外交往和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迈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显着变化。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世界性产能过剩与经济失衡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加之全球新的金融体制尚在构建之中,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将呈现趋紧态势;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生态安全和低碳要求衍生新的全球共同治理呼声,全球经济发展内涵和要求有了新的约束条件。目前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受此影响,上海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迫切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目前,全球新技术变革初露端倪,低碳经济发展渐成趋势。然而,世界各国尚未就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取得共识,特别是在构建或保持国际性大都市竞争力过程中,如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很多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因此,未来10年,将是全球经济发展低碳转型和低碳城市建设路径探索的关键时期。上海如何在此轮产业革命中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率先实施基于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培育起新兴的产业增长点并启动可持续的新一轮增长,特别是如何利用上海现有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区位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和碳交易等多个领域逐步获得低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引领长三角乃至全国迈向低碳社会,这些都是创新发展路径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显着变化。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世界性产能过剩与经济失衡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加之全球新的金融体制尚在构建之中,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将呈现趋紧态势;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生态安全和低碳要求衍生新的全球共同治理呼声,全球经济发展内涵和要求有了新的约束条件。目前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受此影响,上海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迫切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目前,全球新技术变革初露端倪,低碳经济发展渐成趋势。然而,世界各国尚未就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取得共识,特别是在构建或保持国际性大都市竞争力过程中,如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很多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因此,未来10年,将是全球经济发展低碳转型和低碳城市建设路径探索的关键时期。上海如何在此轮产业革命中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率先实施基于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培育起新兴的产业增长点并启动可持续的新一轮增长,特别是如何利用上海现有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区位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和碳交易等多个领域逐步获得低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引领长三角乃至全国迈向低碳社会,这些都是创新发展路径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