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发强
袁发强,男,国际法学博士,博士后工作人员,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国际法学院国际私法教研室支部书记,国际航运法律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法、海商法等。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海商法协会会员、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袁发强
- 国籍:中国
- 毕业院校:中南政法学院
-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87年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本科。毕业后,进入法务部首届涉外律师英语培训班,强化学习英语和涉外法律一年。
1988年培训结束后,在湖北省涉外海事律师事务所从事涉外律师工作,直到1999年。
1995-1996年,通过考试,参加中英优秀青年律师培训交流计画,赴英国学习一年。
1997-1999年,武汉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学(国际私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此期间,加入中国海商法协会,成为其会员。
1999年加入湖北天极律师事务所,成为合伙人。
2002年,被评为2级律师。同年考取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5年毕业后在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私法教研室任教。
2006年10月进入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贡献
《宪法对冲突法的影响》(法律出版社2007-05-01):
《海上运输中货物控制权研究》(合着,《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5);
《宪法与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协调》(法律出版社2009-09-01);
《国际商事仲裁》(合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
《国际商事仲裁(国际法双语教学试用教材)》(合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
《欧盟法》(译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01);
《宪法思想对法则区别说的影响》(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术文集》2007年卷);
《既得权保护——从宪法思想到法律适用理论》(载于《法学》2007-5);
《重新仲裁制度实践运行中的误区》(载于《当代国际法论丛》第5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本权利保护与法律适用中的实质正义》(载于《中国国际私法年刊》2005卷);《海峡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的法理思考》(合着,载于《时代法学》2009-5);
《我国区际民商事司法协助“安排”的缺陷与完善》(载于《法学》2010-2);
《平衡抑或完善——评《鹿特丹规则》对海运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规制》(合着,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9-4);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变化与家庭法的完善》(合着,载于《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中国涉外海事仲裁中法律适用状况评析》(载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4);
《关键是消除违宪法源并代之以合宪的法律法规》(合着,载于《法学》2007-8);
《同性婚姻与我国区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
《确立我国涉外民商事管辖权的考量因素》(载于《法学》2006-12);
《论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宪法协调》(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9卷第5期);
《关于国际惯例的立法思考》(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7卷第1期);
《试析引航过失中的赔偿责任》(载于《航海技术》1997年第4期);
《中国仲裁机构往何处去——国内部分仲裁机构运行情况调研报告》(合着,载于《北京仲裁》2010-2-28 );
《新世纪国际法的发展与和谐世界》(合着,载于《武汉大学国际法评论》);
《英国律师制度评价》(合着,载于《律师世界》1997-1-15);
《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与先进法律文化的构建》(合着,载于《当代法学》);
《人权保护对冲突法的影响》(载于《时代法学》2004-12-3);
《属人法的新发展——当事人所在地法》(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01-10);
《引航过失中的赔偿责任探析》(载于《律师世界》1997-5-15);
在 2009 年度的科研工作中,出版专着一部,独立发表论文四篇(其中法学核心一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五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四篇,第二作者身份一篇),参与教材编写两部,参加全国性法学专业学术年会三次,独立承担上海市重点学科课题及校内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上海市立法研究课题一项。
获奖记录
专着 《宪法对冲突法的影响》获 2009 年法务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中的“优秀成果作品奖”, 论文 《海上运输中货物控制权研究》获 2009 年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颁发优秀论文三等奖。
评价
平时认真学习党的档案精神,将科学发展观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倡导和谐、进取、团结的工作环境。
在教学工作中,注意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年年改进本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超额完成教学课时任务。主张严谨、务实、理论联繫实际的教学风格,学生评教排名前列。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坚持定期组织学习讨论,指导研究生完成调查报告(在研教院研究生论文评比中获得第二名)。“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的这句话形容的最为贴切。为师者立德为本,片言之赐,皆我师也。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默默得用言行来教导着学生,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髮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