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
简介
【书名】: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 |
【作者】:胡玫 |
【丛书名】: |
【版次/印次】:1/1 |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
【ISBN】: 9787566316622 |
【字数/页数】:192千字/ |
【开本/纸张】:170mm×240mm/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重要现象之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赋予了国际产业转移一系列新的时代特徵:新兴产业的模组化技术套用广泛;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单级线性梯次转移与多级非线性转移并存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导致国际分散化生产,最终形成地域产业集聚;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温特製与跨越梯度转移形成了跳跃的产品生命周期等。
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可以发现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最初散见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中,以已开发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而对开发中国家产业转移的研究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尤其是中国这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大国,对其产业转移的研究还缺乏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产业集群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产业转移的路径关係和产业转移黏性问题目前在国内属于比较新的研究视角。在若干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本书确立了报告的研究方向和基本框架。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回顾中,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技术特徵,这些因素的变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国际产业转移。本书尝试在全球化研究的平台上,以产业转移的模式变迁、动态化特徵、动因与路径等内容为基础来构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研究架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国际产业转移路径及形成机理,并结合中国具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产业转移路径依赖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黏性、全球产业链重塑和中国产业模式转型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针对在当前全球分工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提出政策性建议。
内容简介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阐明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通过提出本书的论述主题、分析思路和研究意义进一步明晰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方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简要说明本书架构和研究方法,并具体阐述本书的创新尝试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国际产业转移的文献进行整理述评,发现国外最初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散见在外商直接投资(FDI)理论研究中;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关于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而对中国国内区域的产业转移研究较少。该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徵、效应等方面,关于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路径分析及产业转移的黏性分析的论述,国内文献中并不多见。
第三章论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特徵及微观基础,梳理了工序型、网路型及模组化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发展变迁,提出了国际产业转移微观主体跨国公司的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提出跨国公司的嵌入机制是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增长极和孵化器的重要作用,形成区域产业集聚效应,这是开发中国家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章就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路径进行了分析。在产业转移动因分析中,报告分别从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这三个视角进行了论述。在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基本路径的描述中,分别就传统的国际贸易路径、契约性路径和国际直接投资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进行论述。报告以贴牌生产(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OEM)方式为例,证明了OEM方式如何成为中国长江三角洲企业在全球化条件下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的低成本学习途径。
第五章以中国为例,就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产业转移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採用计量经济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来验证产业转移路径与产业转移状况之间的联繫和内在规律;分析了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了产业竞争模型并分析出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论述了中国区域产业转移路径依赖与国内产业转移的黏性问题;提出了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升级压力与潜在优势。
第六章分析全球产业链重塑与中国产业模式转型。一国在全球中的分工地位不仅决定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走向,而且决定了该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金融危机后,已开发国家开始努力恢複製造业。目前,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模式转型的方向应该是:中国需要重点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製造业和与製造业有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继续走製造业大国之路,而且朝向增加值高的方向发展。在保证製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产业模式朝微笑曲线的价值链两端延伸,进一步提高增加值。
图书目录
第1章导论1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选题意义3
1.2研究架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5
1.2.1研究架构图5
1.2.2主要内容5
1.2.3研究方法9
1.3创新尝试与不足之处10
第2章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文献综述13
2.1概念界定13
2.2国际产业转移动因的文献综述15
2.2.1要素稟赋引致的比较优势动因15
2.2.2产品生产和投资周期动因18
2.2.3垄断优势动因21
2.2.4边际产业扩张动因22
2.2.5国际产业转移的其他动因23
2.3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文献综述25
2.3.1雁行形态模式25
2.3.2“OIL”模式28
2.3.3产业循环发展模式29
2.3.4区域梯度转移模式29
2.3.5国际产业结构变迁模式30
2.3.6国际产业集群模式31
2.4国际产业转移效应的文献综述33
本章小结35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选题意义3
1.2研究架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5
1.2.1研究架构图5
1.2.2主要内容5
1.2.3研究方法9
1.3创新尝试与不足之处10
第2章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文献综述13
2.1概念界定13
2.2国际产业转移动因的文献综述15
2.2.1要素稟赋引致的比较优势动因15
2.2.2产品生产和投资周期动因18
2.2.3垄断优势动因21
2.2.4边际产业扩张动因22
2.2.5国际产业转移的其他动因23
2.3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文献综述25
2.3.1雁行形态模式25
2.3.2“OIL”模式28
2.3.3产业循环发展模式29
2.3.4区域梯度转移模式29
2.3.5国际产业结构变迁模式30
2.3.6国际产业集群模式31
2.4国际产业转移效应的文献综述33
本章小结35
第3章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特徵与微观基础37
3.1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的简要进程37
3.2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变迁43
3.2.1完整价值链式的国际产业转移43
3.2.2工序型的国际产业转移45
3.2.3网路型的国际产业转移50
3.2.4模组化的国际产业转移52
3.3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产业转移特徵54
3.3.1新兴产业的模组化套用54
3.3.2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发展56
3.3.3单级线性梯次转移与多级非线性转移57
3.3.4跳跃的产品生命周期——温特製与跨越梯度转移58
3.3.5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发展61
3.3.6产业转移中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63
3.1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的简要进程37
3.2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变迁43
3.2.1完整价值链式的国际产业转移43
3.2.2工序型的国际产业转移45
3.2.3网路型的国际产业转移50
3.2.4模组化的国际产业转移52
3.3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产业转移特徵54
3.3.1新兴产业的模组化套用54
3.3.2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发展56
3.3.3单级线性梯次转移与多级非线性转移57
3.3.4跳跃的产品生命周期——温特製与跨越梯度转移58
3.3.5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发展61
3.3.6产业转移中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63
3.4国际产业转移的微观基础——跨国公司64
3.4.1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64
3.4.2跨国公司的嵌入性与产业集聚67
本章小结70
第4章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因与路径分析73
4.1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73
4.1.1空间视角:区域间相互作用机制73
4.1.2产业视角: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76
4.1.3企业视角:企业生产转移规律79
4.2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分析83
4.2.1传统的国际贸易路径83
4.2.2契约路径84
4.2.3外商直接投资路径89
4.3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群形成路径——开发中国家的产业
成长路径91
本章小结93
附录:产业转移临界条件的理论证明——一个数学模型94
3.4.1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64
3.4.2跨国公司的嵌入性与产业集聚67
本章小结70
第4章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因与路径分析73
4.1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73
4.1.1空间视角:区域间相互作用机制73
4.1.2产业视角: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76
4.1.3企业视角:企业生产转移规律79
4.2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分析83
4.2.1传统的国际贸易路径83
4.2.2契约路径84
4.2.3外商直接投资路径89
4.3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群形成路径——开发中国家的产业
成长路径91
本章小结93
附录:产业转移临界条件的理论证明——一个数学模型94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