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2009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在淮南市发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09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 时间:2009年
  • 地点:淮南市
  • 类别:工作报告
内容简介
一、2008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我市发展改革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切实应对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变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经济跨上新台阶。预计,全市生产总值449亿元,增长15.7%;财政收入60亿元,增长23.7%;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增长22.8%;外贸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41%。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化水平达到46%以上,新增城市道路面积67.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46万平方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削减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全面启动。山南山北联动发展取得突破,合淮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合淮同城效应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9.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86%;城镇居民医保超额完成省下达52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分别为6.9%、3.9%;人口自然增长率6.9‰。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4.4%,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3,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最佳化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强市步伐。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户。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0亿元,增长27%;实现利税69.8亿元,增长60.3%。启动了“T”型工业布局研究和导向规划,开展了合淮工业走廊规划编制,倾力打造沿淮工业带,推进市开发区、煤化工新区、凤台开发区、淮南工业园和12个工业集聚区的扩容和规划。煤电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预计原煤产量6700万吨,增长43.4%;发电量460亿千瓦时,增长64.1%。望峰岗煤矿、洛河电厂三期、凤台电厂一期、潘三煤矸石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500千伏西通道工程淮南段顺利竣工。煤化工基地加快推进,煤化工新区破土动工。淮南煤气化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煤基合成油催化剂、甲醇制丙烯工业试验装置等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科技先导型项目建成试生产,100万吨纯硷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加工製造业加快发展。景丰高档捲菸纸、益益乳业万吨配方奶粉、电子工业园、海底光缆及连线器等项目竣工投产,医药物流园、中润集中供热等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30个。
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我市被列为全省6个推广高效节能照明试点市之一。建成16个污染减排重点项目,东部生活垃圾处理场主体工程完工,西部污水处理厂、凤台污水处理厂、龙王沟泵站扩容工程等建成投入运行。环保专项行动获得国家表彰,田家庵区荣获全省环境保护模範城区。
(二)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推进合淮同城化。坚持规划先行,完善山南新区各项规划,完成西部城区和潘集区分区规划,完成21个控制性详细规划和7个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滨河城市设计、高塘湖滨水地区规划、八公山风景区规划、舜耕山风景区概念性规划,着力彰显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巩固和发展山南、泉大、城投等建设模式。荣获2008年度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创新奖。山南新区建设步入快车道。洞山隧道、淮河大道建成通车,高压走廊改造、农民新村一期等工程竣工,市级机关办公楼、武警支队机关新营区开工建设。淮河四座大桥、淮南新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淮蚌高速公路、206国道改线、东西部第二通道、夏郢西路等开工,龙湖南路一期、淮河大桥维护及南引线工程建成通车。旧城改造继续推进。全市新开工房地产开发面积190万平方米,竣工125万平方米。龙湖路商圈加速提升,合肥百大淮南商厦、华联二期、新百二期、商之都淮南店等建成开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省级初验,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启动龙湖公园改造,新建游园4处,完成植树造林2万亩。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数字城管积极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过充分酝酿、认真準备,多方协调配合,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依法取缔正三轮机动车非法客运、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推进合淮同城化。基本完成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编制,积极开展区域生态、城际交通、信息通讯、现代服务等专项规划编制,共同签定了商贸、旅游、信息、交通等10项合作协定,共同举办了区域发展暨合淮同城化高峰论坛,两市交流日益频繁,两市合作不断扩大。
(三)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制定了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实施意见、农业产业化“712”提升行动计画。全市财政用于“三农”支出11.6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
粮食总产达132万吨,增长9.4%,创历史新高。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农业标準化示範区2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13个。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95个,配送中心1个。完成12个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任务。村镇布点规划和夏集、上窑、曹庵小城镇规划完成,新农村建设“1860”示範工程涌现出一批亮点。“一绿二清五改”村庄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建成养沼一体化大型沼气池6个、小型沼气池2160个。治淮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堤退建及加固工程开工,董峰湖、汤渔湖行洪堤加固等工程竣工。
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全市财政用于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的支出分别为88986万元、29226万元和5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9.5%、26.8%、23.9%。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城市中国小布点规划,省级示範高中、市级特色示範学校创建和农村中国小达标评估工作取得新成效。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国第二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市工作扎实推进。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主体工程、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主体工程完工。妥善处置三鹿奶粉事件,及时免费筛查救治患儿。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一县一乡被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展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八公山志》再版发行。博物馆二期工程、家乐福横店影视城加快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40个。积极推进数位电视试点网路改造,有线电视播控中心大楼建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成功承办省第二届体育大会。顺利完成569个村委会换届选举,积极开展第二届社居委换届工作。人口计生、统计、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取得新进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外事、对台和国家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实施“三位一体”突破,全面推进“9771”提升行动计画。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千方百计抓好项目、投资、招商工作。全年新开工项目450个、竣工项目280个,分别增长5.9%、11.6%。“9771”提升行动计画项目库储备规模达2000多亿元。建立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联繫人制度,加强项目投资月度分析。调整了市开发区、煤化工新区、山南新区优惠政策,出台了最佳化投资环境办法,组建了外商投资服务局。成立招商小分队67个,开展了小分队招商、专业招商和节会招商。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组织参加了徽商大会、厦洽会等大型系列节会,共签约项目253个。全年引进内资1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对外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与省电信公司签订了“数字淮南”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定,与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签订了全面加强科技合作框架协定,与省农垦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淮南农场协定。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非公经济和县区域经济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达34693户,新增4745户;实现增加值11265万元,增长8%。凤台县财政收入继续位居全省县级首位,财政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县区达到5个。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各项政策,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改善民生20条、加快非公和县区域经济发展50条、促进房地产业发展11条、推进自主创新24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83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3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20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500万元项目编制补助和激励资金。取消和停徵7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15项经营性服务收费标準。全年增值税转型试点退税10.6亿元,争取国家年内新增投资2.9亿元,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推进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完成8户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林权主体改革,成立了市金融服务中心,市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广泛建立市厅会商机制,取得积极成效。土地报批取得新成绩。全年上报单独选址和批次用地3万亩,上报土地置换3000亩,完成新增耕地占补平衡1.1万亩。积极破解融资难题,理顺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体制机制,获国家开行授信71亿元。组建了产业投资公司。成立市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广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毛集实验区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範区,淮南矿业集团被命名为省级自主创新型企业。全年鉴定科技成果40项,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画项目7个,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个。成功举办第二届皖北区域(淮南)产学研对接会,对接项目217个。质量兴市扎实推进。新创安徽名牌产品6个,八公山豆腐获得国家地理标誌产品保护。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18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财政资金4.7亿元。农村低保实现扩面提标,农村五保供养率达100%。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和中职学校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惠及30万名学生,全部消除2005年入库的144个D级危房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得到调整,重大传染病救治救助扎实推进,改扩建乡镇卫生院9个、村卫生室62个、社区卫生机构32所。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完成11万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660例。累计奖励农村计画生育家庭扶助对象884人。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补助资金44.5万元。建成“村村通”工程99.4公里、农村客运站9个。建成经济适用房13万平方米、廉租房2500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017.6万元。大力推进採煤沉陷区居民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安置新区58.1万平方米,竣工28.2万平方米,安置居民4550户,建成过渡活动板房1200套。深入开展“隐患治理年”活动和“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重信重访案件专项整治等活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信访稳控工作扎实有效。加强物价监管,整顿和规範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成效。重拳整治非法传销,捣毁窝点320处,解救人员860人。平安淮南建设取得新进展,一县两区被命名为省级平安县区。扎实推进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不断夯实。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2009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