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蔽的人性:行为背后的人性秘密
《隐蔽的人性:行为背后的人性秘密》以人性心理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案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有关人性的各种话题,共分为十章,包括自我认知、社会信念、服从与从众、利己主义、偏见等十个主题,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条自我了解、自我认知以及发展良性人际关係的途径。
基本介绍
- 书名:隐蔽的人性:行为背后的人性秘密
-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 页数:180页
- 开本:32
- 品牌:中国电力出版社
- 作者:孙科炎 程丽平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12314205, 9787512314207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隐蔽的人性:行为背后的人性秘密》如果他人是你的地狱,那幺你也是他人的地狱。内外一致的压力,导致伪善和做作。对意见起决定作用的是心情而非智慧。我们更容易关注最早和最近的事物,而漠视其他。群体决策有可能倾向于谨慎,但更可能激发冒险。偏见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就会从容不迫,正是对美好婚姻的想像,宣告了婚姻的破裂。
《隐蔽的人性:行为背后的人性秘密》可以看成是一部社会心理学研究历程中关于人性问题的浓缩着作,适合对人性问题感兴趣的所有读者阅读。
《隐蔽的人性:行为背后的人性秘密》可以看成是一部社会心理学研究历程中关于人性问题的浓缩着作,适合对人性问题感兴趣的所有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孙科炎,北京华通管理谘询公司总经理,企业经营管理、项目策划谘询实战派专家,对组织经营管理、企业群体行为等问题颇有研究,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业生产管理、文化产业创意等多种项目的组织与策划。作者近十年来潜心研究管理学和心理学,出版相关着作十多部。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他人就是地狱
谁是世界的焦点
自我感觉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的水平都高吗
自尊者的真实心理
自我服务倾向
虚假的两种可能性
伪装的谦逊
小结:来自他人的恐惧
第二章 因无知而坚持
这不是我的错
混乱不清的逻辑
刻薄的双重标準
选择性注意
预先判断原理
过度自信倾向
在错误中坚持
小结:不要愚弄自己
第三章 不道德的世界
菸草商的解释
道德面具下的表现
斯坦福监狱实验
行为决定态度定律
不愉快的体验
道德沦丧的终止
小结:和谐的真谛
第四章 群体癫痫症
歌剧院的掌声
合乎情理的软弱
谢里夫规範实验
对自我意志的践踏
与众不同的代价
米尔格拉姆实验
群体的释放效应
情境的力量
小结:对盲从的抵制
第五章 天真害死猫
被认可的灌输
说服者的圈套
都是偏好惹的祸
情绪胜于理智
可疑的反对者
大脑的欺骗性
媒体无处不在
小结:记住自己的立场
第六章 多数派暴力
拥挤现象
活在他人阴影里
群体性懈怠
谁在搭便车
去个体化研究
野蛮的团伙
群体极化实验
少数派的影响
小结:洞察一致性陷阱
第七章 敌意的偏见
谁会喜欢异类?
历史的阵痛
仁慈和敌意
不平等的合理化
无辜的替罪羊
群体的排他性
外群体同质效应
无奈的公正世界
小结:公正有多难
第八章 残忍背后的兽性
与生俱来的本能
挫折引起攻击
相对剥夺之感
疼痛—攻击反应
班杜拉的发现
攻击性唤醒
强暴谬论
美好世界的阴影
小结:不安宁的世界
第九章 情感的互换
被排斥的创伤
理想与现实
曝光效应
外表匹配现象
爱是一种回报
亲密中的公平
扔掉各自的面具
想像中的不满足
小结:用心照顾爱情
第十章 善行的背后
正义的荣耀墙
隐蔽的利己主义
互惠的预期
脆弱的共情诱因
参考他人行为
旁观者效应
相似性偏爱
利他并非无私的
小结:助人者助己
后记
第一章 他人就是地狱
谁是世界的焦点
自我感觉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的水平都高吗
自尊者的真实心理
自我服务倾向
虚假的两种可能性
伪装的谦逊
小结:来自他人的恐惧
第二章 因无知而坚持
这不是我的错
混乱不清的逻辑
刻薄的双重标準
选择性注意
预先判断原理
过度自信倾向
在错误中坚持
小结:不要愚弄自己
第三章 不道德的世界
菸草商的解释
道德面具下的表现
斯坦福监狱实验
行为决定态度定律
不愉快的体验
道德沦丧的终止
小结:和谐的真谛
第四章 群体癫痫症
歌剧院的掌声
合乎情理的软弱
谢里夫规範实验
对自我意志的践踏
与众不同的代价
米尔格拉姆实验
群体的释放效应
情境的力量
小结:对盲从的抵制
第五章 天真害死猫
被认可的灌输
说服者的圈套
都是偏好惹的祸
情绪胜于理智
可疑的反对者
大脑的欺骗性
媒体无处不在
小结:记住自己的立场
第六章 多数派暴力
拥挤现象
活在他人阴影里
群体性懈怠
谁在搭便车
去个体化研究
野蛮的团伙
群体极化实验
少数派的影响
小结:洞察一致性陷阱
第七章 敌意的偏见
谁会喜欢异类?
历史的阵痛
仁慈和敌意
不平等的合理化
无辜的替罪羊
群体的排他性
外群体同质效应
无奈的公正世界
小结:公正有多难
第八章 残忍背后的兽性
与生俱来的本能
挫折引起攻击
相对剥夺之感
疼痛—攻击反应
班杜拉的发现
攻击性唤醒
强暴谬论
美好世界的阴影
小结:不安宁的世界
第九章 情感的互换
被排斥的创伤
理想与现实
曝光效应
外表匹配现象
爱是一种回报
亲密中的公平
扔掉各自的面具
想像中的不满足
小结:用心照顾爱情
第十章 善行的背后
正义的荣耀墙
隐蔽的利己主义
互惠的预期
脆弱的共情诱因
参考他人行为
旁观者效应
相似性偏爱
利他并非无私的
小结:助人者助己
后记
后记
闻悉本书即将出版,不胜感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围绕这本书的研究与写作,我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帮助,这些帮助包括心智上的点拨、具体写作过程的指导和资料收集论证上的协助。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创作融人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或资料收集分析工作。这些人包括:孙健、洪少生、孙科柳、洪少萍、李瑞文、秦术琼、宋松红、谭海燕、谭汉贵、王晓荣、杨兵、杨选成、袁雪萍、孙东风、孙丽、李国旗、石强、孙科江、李京静等。
在此,对以上人员衷心地表示谢意!
作者
2012年2月 北京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创作融人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或资料收集分析工作。这些人包括:孙健、洪少生、孙科柳、洪少萍、李瑞文、秦术琼、宋松红、谭海燕、谭汉贵、王晓荣、杨兵、杨选成、袁雪萍、孙东风、孙丽、李国旗、石强、孙科江、李京静等。
在此,对以上人员衷心地表示谢意!
作者
2012年2月 北京
序言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一直希望有一本既简单易懂又系统的人性心理学着作,可以使工作和生活上有需要或者感兴趣的朋友,快速地了解关于人之本性的种种解释。但是,这方面的着作确实太少,几近于无,只能从各种心理学着作中零星地、粗略地加以了解。
所以,我不得不依靠自己浅薄的知识,自己动手写这样一本书。
我的初衷是希望将人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通俗,更真实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但同时也更系统更全面。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冒险的尝试。
讨论到人性,你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样的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苦苦思考的问题,而且从来没有形成一致的答案。我不是研究人性的哲学家,但我知道:几乎毫无例外地,人性中的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充满了複杂的对立统一关係——这是哲学观点。
敬请读者理解,这本书并不打算对那些尚没有定论的问题强行做出哲学上的人性定义——试图作出这种定义在我看来是徒劳无益的。儘管这些问题很重要,儘管对这些问题确凿无疑的解答,可能是你感兴趣的,可能是你看到这本书时的第一反应。但是,我们也许可以选择另一种视角来讨论人性,这个视角就是:心理学。
某种程度上,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并不是寻找人性的终极答案,它更侧重于从人之种种行为出发,对产生这种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描述;或者反过来,内在心理活动会产生什幺样的特定行为。简而言之,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从“特定行为”与“特定心理”之间的“关係”人手的,本书也是以这种“关係”为主要脉络加以展开的。
生活中充满了这种“关係”。
就在不久前,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老太太被卡在马路的护栏中动弹不得,竟然无一人施以援手,最终死去。相关评论大都是抨击马路过客如何冷漠,社会道德如何败坏。
这些评论正确吗?只是举手之劳,并不损害自身的任何利益,人们为什幺还是没有帮助这位老太太?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们道德败坏——至少心理学家不是这样认为的。
一个同类的事例发生在纽约。一位酒吧经理在凌晨遇刺,38位邻居中的大部分人听到了他刺耳的求救声,但无一人施救。当时社会评论一致认为那些邻居道德败坏,但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正是从这个现象出发开始探究人们行为的内因——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史上经典的“旁观者效应”的起源——人们并非是道德败坏,也许是没有注意到,也许是希望别人能够提供帮助,而不是自己。
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其背后很可能是深层次的人性因素在驱动。那些看似合理的解释也可能只是某些想当然的谬论。
每一件事都有因由,每一种行为都可能是内在人性的反射。本书试图将各种行为背后的内在因由揭示出来,使读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行为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些人可能会问:对人性“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什幺意义吗?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人们毕竟不想去浪费时间读一本无关紧要的书。我的解答是这样的:一个管理者如果不知道员工为什幺会表现出某种行为,他就无法进行恰当的管理;一个销售员如果不知道客户在什幺情况下会採用什幺样的行为或者客户的行为表明什幺样的心理,他就无法完成成功的销售;一个家长,如果不能了解孩子为什幺会说谎,那幺他也无法教育好孩子……人性是行为产生的根源所在,人们的每一种行为态度都有人性上的因由,只有知道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什幺、为什幺是这样,才能选择更好的行为方略。
最后,祝愿读者朋友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诚望您提出宝贵的意见。
作者
2011年11月于北京
所以,我不得不依靠自己浅薄的知识,自己动手写这样一本书。
我的初衷是希望将人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通俗,更真实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但同时也更系统更全面。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冒险的尝试。
讨论到人性,你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样的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苦苦思考的问题,而且从来没有形成一致的答案。我不是研究人性的哲学家,但我知道:几乎毫无例外地,人性中的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充满了複杂的对立统一关係——这是哲学观点。
敬请读者理解,这本书并不打算对那些尚没有定论的问题强行做出哲学上的人性定义——试图作出这种定义在我看来是徒劳无益的。儘管这些问题很重要,儘管对这些问题确凿无疑的解答,可能是你感兴趣的,可能是你看到这本书时的第一反应。但是,我们也许可以选择另一种视角来讨论人性,这个视角就是:心理学。
某种程度上,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并不是寻找人性的终极答案,它更侧重于从人之种种行为出发,对产生这种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描述;或者反过来,内在心理活动会产生什幺样的特定行为。简而言之,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从“特定行为”与“特定心理”之间的“关係”人手的,本书也是以这种“关係”为主要脉络加以展开的。
生活中充满了这种“关係”。
就在不久前,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老太太被卡在马路的护栏中动弹不得,竟然无一人施以援手,最终死去。相关评论大都是抨击马路过客如何冷漠,社会道德如何败坏。
这些评论正确吗?只是举手之劳,并不损害自身的任何利益,人们为什幺还是没有帮助这位老太太?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们道德败坏——至少心理学家不是这样认为的。
一个同类的事例发生在纽约。一位酒吧经理在凌晨遇刺,38位邻居中的大部分人听到了他刺耳的求救声,但无一人施救。当时社会评论一致认为那些邻居道德败坏,但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正是从这个现象出发开始探究人们行为的内因——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史上经典的“旁观者效应”的起源——人们并非是道德败坏,也许是没有注意到,也许是希望别人能够提供帮助,而不是自己。
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其背后很可能是深层次的人性因素在驱动。那些看似合理的解释也可能只是某些想当然的谬论。
每一件事都有因由,每一种行为都可能是内在人性的反射。本书试图将各种行为背后的内在因由揭示出来,使读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行为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些人可能会问:对人性“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什幺意义吗?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人们毕竟不想去浪费时间读一本无关紧要的书。我的解答是这样的:一个管理者如果不知道员工为什幺会表现出某种行为,他就无法进行恰当的管理;一个销售员如果不知道客户在什幺情况下会採用什幺样的行为或者客户的行为表明什幺样的心理,他就无法完成成功的销售;一个家长,如果不能了解孩子为什幺会说谎,那幺他也无法教育好孩子……人性是行为产生的根源所在,人们的每一种行为态度都有人性上的因由,只有知道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什幺、为什幺是这样,才能选择更好的行为方略。
最后,祝愿读者朋友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诚望您提出宝贵的意见。
作者
2011年11月于北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隐蔽的人性:行为背后的人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