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灵法则
图灵法则指机器回答人提出的问题,其答案与人回答同样问题没有差异时,即可认为这台机器具备人工智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图灵法则
- 释义:指机器具备人工智慧
- 提出者:阿兰·图灵
- 提出时间:1950年10月
图灵法则
图灵法则对人工智慧的定义提供一个非常简单易行的标準,但是,机器人即使具备了一定的人工智慧,我们仍然难把他视为机器,因为还两项障碍是目前无法突破的,一是人类所具有的感情,二是人类睡眠时会做梦,虽然,现在有部分科学家声称,人类的感情实质上是人类的行为模式,机器人可以模拟,但是,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声称机器人会做梦。
图灵试验
1950年10月,图灵在对人工智慧的研究中,发表了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其中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慧型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
图灵试验由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主持试验人组成。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测试过程由主持人提问,由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做出回答。观测者能通过电传打字机与机器和人联繫(避免要求机器模拟人外貌和声音)。被测人在回答问题时儘可能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而计算机也将儘可能逼真的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主持人听取他们各自的答案后,分辨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哪个是机器回答的,则可以认为该计算机具有了智慧型。这个试验可能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是却不能使所有的哲学家感到满意。
图灵试验虽然形象描绘了计算机智慧型和人类智慧型的模拟关係,但是图灵试验还是片面性的试验。通过试验的机器当然可以认为具有智慧型,但是没有通过试验的机器因为对人类了解的不充分而不能模拟人类仍然可以认为具有智慧型。
图灵试验还有几个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试验主持人提出问题的标準,在试验中没有明确给出;被测人本身所具有的智力水平,图灵试验也疏忽了;而且图灵试验仅强调试验结果,而没有反映智慧型所具有的思维过程。所以,图灵试验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机器智慧型的问题。
其实,要求电脑这样接近地模仿人类,以使得不能和一个人区分开实在是太过分了。一些专家认为,我们不该以电脑能否思维为目标,而是以能多大程度地模仿人类思维为目标;然后,让设计者再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图灵简介
阿兰·图灵(Alan Turing),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之父。 1931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誌投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套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着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构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製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计算函式。“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慧之父”的桂冠。图灵还进一步预测称,到2000年,人类应该可以用10GB的计算机设备,製造出可以在5分钟的问答中骗过30%成年人的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