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的本能论
本能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天生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弗洛伊德和孔拉德·洛伦兹是这一理论的两名旗手。弗洛伊德认为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性冲动,为了减少愤怒和回到冷静的状态,人类必须表现出那种冲动——一种弗洛伊德称为“死亡驱动”的行为。诺伦兹也同意攻击行为是天生的和普遍的,但是他从进化的视角来看攻击行为。他认为通过进化,人类发展出一种类似动物的斗争的本能。经过漫长的演化,我们的祖先发现攻击行为能够作为一种增加资源、减少竞争、威胁对手、自我防卫的方式从而使他们受益。根据本能理论,人们对于攻击行为的天然需求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攻击的本能论
- 套用学科:心理学
- 套用範围:社会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S. 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使人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持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攻击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弗洛伊德发现很难用他的理论来解释人格和社会中各种破坏性的冲动。如果人类行为的基本驱力是遵循快乐原则的,那怎样解释大战中的屠杀、痛苦和残害呢?
为此弗洛伊德在他1920 年出版的《快乐原则之外》一书中,将他原来提出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此时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立的攻击本能(死的本能),认为攻击本能目的在于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非理性的破坏,弗洛伊德相信,攻击和自毁这两种冲动,都标誌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他认为,人在有关生与死或爱与恨的斗争经验中,下意识地知道了死亡是必然的胜利者,生命与爱的得胜仅仅是暂时的。人在精力旺盛、意气昂扬、欲望得到满足时,他的倾向是自爱。但是当人在无尽无休的生存竞争中精疲力竭时,就渴望返回到他原来的无生命状态——死。此时人的倾向就会由自爱转向自毁。自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攻击冲动。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攻击冲动就可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不管以什幺样的方式表现,攻击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都必须得到表现,不然就会导致精神病。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洛伦茨(K. Lorentz)是一位习性学家,他有关攻击的理论观点,是从动物研究推演得来的。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攻击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正好相反,他不认为攻击指向毁灭,而认为攻击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攻击来保护一定的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他认为,同类的攻击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动物的争斗如此,人类的战争也是如此。
洛伦茨相信,攻击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在每个时代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是人的攻击能定期发泄的结果。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难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攻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本能论指出了人类攻击性的生物遗留性质,提出了减少攻击的代偿或转移方法,有显然的合理性与套用意义。但是,试图用本能的观点解释所有人类的攻击行为,并试图用简单的本能观点来解释巨观的战争等现象,忽视了人类社会自身的规律,显然犯了心理学主义的错误。
生理学的观点
关于人类攻击性的生理基础,研究者主要是从激素、遗传基因、染色体等生物学因素方面进行阐述。
攻击与雄性激素的分泌有关,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具有更强的攻击性。但从动物的行为推断人的行为应持慎重态度。据目前的研究水平,只能说人类的攻击行为部分受激素影响,遗传基因也影响攻击行为。
很多研究者(Mark&Ervin,1970)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可能有着一定的神经基础。对动物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最古老、最原始的下丘脑与暴力、攻击有关。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愤怒、凶暴的情绪和攻击行为还与杏仁核有关( Mark&Ervin, 1970)。杏仁核发生病变者极易发生暴力和攻击行为。
研究表明,额叶和颞叶机能缺陷,5-HT、儿茶酚胺和荷尔蒙等神经物质,确实与攻击和暴力行为有关。甚至有研究指出,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与血小板中5-冉T2A受体的浓度降低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攻击行为。
评价
本能理论并不是没有缺点,它没有考虑在不同社会中的攻击行为的差别。如果所有人对攻击行为的需求是一样的,我们如何解为什幺从历史角度看有些社会是较为和平的,有些社会有更多暴力倾向,或者为什幺不是每个人都公然地表达他们的攻击行为需求。本能理论必须承认人类表达他们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行为,不管这种表达是身体的还是语言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例如,你和你的朋友也许都有进行攻击行为的本能需求,但是你也许已经学会通过言语发泄作为对他人的攻击行为,而你的朋友也许学会通过身体暴力来释放攻击行为。本能理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它在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当一个问为什幺人们攻击时,答案是这是由于本能。当进一步追问我们如何知道攻击是本能的表现时,本能理论又回到人类确实有攻击性这一简单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