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满江红·钱塘观潮

满江红·钱塘观潮

满江红·钱塘观潮

《满江红·钱塘观潮》是清朝词人曹溶一首描写钱塘江海潮的作品。此词以传说中钱塘潮为伍子胥的怒发为线索,运用比拟、夸张、铺排、设问、比喻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出钱塘潮的宏伟气势。全词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作者所陶醉的是一个在感觉上非常具体,在心理上又模糊抽象的感情,透示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意趣,抒发了激荡壮烈的情怀。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满江红·钱塘观潮
  • 作品别名:满江红·钱唐观潮
  •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处:《静惕堂词》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曹溶

作品原文

满江红·钱塘观潮
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沖发。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是英雄、未死报仇心,秋时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⑵钱塘:古县名。地在今浙江省。古诗文中常指今杭州市。
⑶蓬莱:蓬莱山。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之一,此处比喻潮头。
⑷宋家官阙:因杭州曾是南宋都城,故以“宋家官阙”代指杭州城。
⑸灵胥(xū):指春秋吴国的伍子胥。相传伍子胥死后为潮神,故称。宋文天祥《送行中斋》诗之三:“鲁仲偶不逢,随世本非愿,灵胥目未抉,端欲诣所见。”
⑹惹冠(guān)沖发:怒髮冲冠之意。
⑺海门急鼓:海门,指杭州湾,因其临东海,如门户大开,故称。
⑻似万群、风马骤银鞍:潮水像万群载着银鞍的白马急骤地乘风宾士。
⑼江妃:传说中的神女。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
⑽鲛(jiāo)人: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⑾危楼湍(tuān)转:危楼,高楼。意谓作者观潮时置身的高楼正位于潮水湍急转折的地方。
⑿愁绝:极端忧愁。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沉饮聊自遣,放歌颇愁绝。”
⒀吴山:即胥山,位于杭州西湖东南,左连钱塘江,右瞰西湖。
⒁严滩:即严陵滩,钱塘江下游富春江畔东汉严子陵垂钓的地方。唐黄滔《祭先外舅》:“实期归钓严滩,终栖郑谷。”
⒂英雄:指伍子胥。此处说伍子胥“未死报仇心”,同时也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对清朝的不满。

白话译文

钱塘江浪涛汹涌,潮头陡立如蓬莱仙山。浪涛高高飞起,将曾是宋都的杭州震撼。是谁将潮水激荡?是潮神伍子胥,怒髮冲冠。平日的点点船帆都已不见,入海口传来的潮声,如初发急鼓震得地动山摇。眼前潮头连续涌起,像万群载着银鞍的马,骤然宾士而来,争先恐后,你赶我超。
仿佛江上仙女在欢笑,浪花是她抛出的佩珠,堆成了千堆万堆的白雪;又像鲛人在热烈奔放的跳舞,激动的泪水化成了珍珠,又圆又亮仿佛明月。我置身的高楼在湍流转折之处,面对傍晚的江天我愁愤欲绝。看啊,汹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杭州东南的吴山也无法阻挡,乱涛穿涌到严陵滩方才停歇。这正是蒙冤而死的英雄伍子胥,至今报仇之心不死,愤怒扬波在这秋的时节。

创作背景

曹溶是个在明亡后出仕清廷的“两截人”,自有一段锥心刺骨的屈辱与苦衷。这种幽怒的情绪在平时或被隐藏得讳莫如深,会当钱塘观潮却锋芒毕露,精诚所致,创作了《满江红·钱塘观潮》。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历来描写钱江潮的诗词,从汉枚乘的《七发》到清吴梅村的《沁园春·海潮》,无不形象地描绘出海潮的汹涌和瑰丽壮观的景象。这首词却一反传统的写法,以传说中钱塘潮为伍子胥的怒发为线索,运用比拟、夸张、铺排、设问、比喻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出钱塘潮的宏伟气势。
据《水经注·浙江水》引《吴越春秋》记载塘潮说:“昔子胥死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又引《吴录》说“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全词就是从这个民间传说立意,借潮神“未死报仇心”发怒而激荡大潮,引发词人内心“晚来愁绝”的。词一开端,作者便描绘出一幅浪卷雪堆的雄伟奇景。它突怒横奔,震撼着周遭高大的建筑群。由于南宋曾偏处临安,即今杭州市,所以词写“高飞撼,宋家宫阙”。接着“谁荡激”,词人以诘问的语气,将矛头直接指向杀害伍子胥的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杀了子胥,盛其尸于鸱夷之橐,投入江中。子胥死后“随流波,依潮往来,荡激崩岸”(《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因此,“灵胥一怒,惹冠沖发”这是波起涛涌、震撼杭城的起因,是本词的意脉,对海潮的声势作了进一步的铺排。枚乘《七发》描绘观潮说:“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沌沌,声如雷鼓。”作者化用其意,传神而又夸张地描画出海潮的声音、颜色和气势,有如蒙尘明珠,一经拂拭,则光彩十倍。
下片开头四句:“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是对涨潮声势的夸张描写。仙女欢笑,鲛人起舞,仿佛的在举行水上庆典,为潮神喝彩助威。江妃、鲛人系两个典故。据《列仙传》载,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遇郑交甫,解佩珠相赠,郑行数十步,二女不见,珠亦不见。《博物志》载,鲛人居于南海水中,其眼可泣珠。这四句其实是词面对潮水击岸,捲起千朵浪花,似堆白雪,如溅明珠的壮丽景观所引起的丰富想像。“正危楼湍转”四句写退潮时的情景。“湍转”言奔腾的狂潮退了下去。退潮的势头,连蜿蜒起伏的吴山也挡不住,一直退到严滩才停了下来,结末二句“是英雄,未死报仇心,秋时节”是以情结景,也是对上片“谁荡激,灵胥一怒”的呼应。
在这首词中,作者笔下的钱塘潮是人格化的。“是英雄,未死报仇心”与“谁荡激,灵胥一怒”前后呼应,将伍子胥愤怒的性格特徵赋于自然景观,作者用“怒”写起潮,以“笑”状涨潮,用“愁”绘退潮,更赋于潮水以人的性格。这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惊叹,又有对古人坚强不屈精神的讚颂。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学者朱彝尊云:曹侍郎《钱塘观潮》一阕,最为崛奇!

作者简介

曹溶(1613—1685),字秋岳,一字洁躬、鑒躬,号倦圃、野航、纯汉,又号花尹、鉏菜翁、金陀老圃、白学先生,别署两河使者、金陀老人,清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崇祯进士,官御史。顺治初降清,累擢户部右侍郎,出为广东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寻裁缺归。工诗、着有《崇祯五十宰相传》《倦圃时植记》《静惕堂诗集》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满江红·钱塘观潮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