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国小语文观
《我的国小语文观》主要内容:张庆老师是知名的特级教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第一主编。他用语朴实,深刻。1992年在南通,我们又一起参加了江苏省中国小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这是在江苏中国小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进一步清除了“左”的思想在语文教改中的影响,进一步倡导恢复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它奠定了江苏编写中国小语文教材的思想理论基础,这就是同行们常提起的“南通会议”和“南通会议精神”。
基本介绍
- 书名:我的国小语文观
-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 页数:453页
- 开本:16
- 品牌:江苏教育出版社
- 作者:张庆
- 出版日期:2000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34337135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我的国小语文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庆,男,1938年10月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大学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国小语文教材主编、《实验研究》顾问。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自1982年以来,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研究文章500余篇。主持编写了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国小语文课本22册;参与编写了《现代教学方法百科全书》、《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等。曾被收入《全国国小语文教学研究人物名录》和《中国特级教师辞典》。
图书目录
序言
教学观念综论篇
国小语文学科的“定性”与“定位”
学习“试行修订版大纲”,用好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苏教版国小语文与“大语文观”
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是怎样安排训练体系的?
积累运用——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的编写思想
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
跳出庐山之外一睹庐山真貌
——几个例子的启迪
语文教改近思录
“缘木”焉能“求鱼”?
——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
眼睛向下固本培元
——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再思考
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习惯篇”的编排
要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单元练习的编排
要防止语文考试的负面效应
教材教法研究篇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的编写框架
附: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教法七要点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一册的汉语拼音教学
苏教版国小语文的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二册的识字教学
承前启后抓好过渡
——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四册的识字教学
关于小学生识字回生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分期分批围歼高频错别字
学习英语单词的启示
——複习生字方法浅见
低年级写字教学亟须加强与改进
加强写字教学断想
有感于课前板书
辞彙教学与创设情境
——从一组漫画受到的启发
苏教版国小语文中的“熟记成语”应该怎幺教?
“词语手册”小议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五册的词义教学
浅谈苏教版第一册语文的阅读训练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三册的阅读教学
领会三个特点 强化三个意识
——谈苏教版国小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五册的读写结合
也谈语言文字训练
不熟读,何以精讲?
要提倡不求“甚”解
学语言,还是贴标籤?
“读书切戒在慌忙”
“唱读”的成因及对策
背诵训练亟须加强与改进
複述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吗?
使用小黑板“三戒”
要防止板书设计的负面效应
莫带疑点进课堂
抄写练习管见
——一次抄写测试的启示
要防止电教手段的负面影响
苏教版国小语文作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作文训练应从学生的感受出发
——学习叶老关于作文教学的论述
低年级作文教学要广开“材”路
寓语言训练于有趣的活动之中
开展创造性活动练写创造性作文
指导学生“摆玩具,编童话”的尝试
从蜡泪的凝固想到的
使用《作文词典》弊多利少
“念”中改大有益
——关于减少小学生作文中病句的一点建议
教材解疑析难篇
偏旁、部首有何区别?
“腊梅”为什幺改作“蜡梅”?
国小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
“移花接木”不可取
——古诗教学词语误释例析
古诗词义教学失误原因例谈
王安石何以要选定“绿”字?
《游园不值》疑义试析
《早春》疑义相与析
《枫桥夜泊》疑义试析
也谈“遍插茱萸”
说“踏歌”
王之涣的诗题为什幺改了?
落日怎幺会是“白”的?
陆游的遗愿实现了吗?
《示儿》为何用“元”而不用“原”?
“烟花”该怎幺解?
教师写作辅导篇
善于捕捉头脑里进出的“火花”
慢——快——慢
拿出令人信服的材料来
多读、善读“无字书”
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沟
语言过关与语感训练
从“不乾胶”的发明说起
怎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稿?
拟定标题的技巧
“热处理”与“冷处理”
新芽破土莫畏难
“储米下锅”与“找米下锅”
教学实践与职业敏感
文章应是一个完美的球体
觉得没啥题目可写怎幺办?
从“天下文章一大抄”说起
学习写稿有“捷径”吗?
写稿与做操
优秀课例评点篇
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评臧继英老师《蚕姑娘》一课的识字教学
怎样提高辞彙教学效率
——评臧继英老师《初冬》一课的辞彙教学
阅读课究竟该怎幺上?
——兼评特级教师于永正《惊弓之鸟》的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的“经”与“纬”
——兼评特级教师于永正《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
以读为主以讲助读
——评介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
强化诵读注重感悟
——评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评特级教师李蒙钤教学《再见了,亲人》
现身说法教读书
——听特级教师徐善俊教《我的战友邱少云》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代跋)
——记特级教师、苏教版九年义务
教育国小语文教材主编张庆
编后记
教学观念综论篇
国小语文学科的“定性”与“定位”
学习“试行修订版大纲”,用好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苏教版国小语文与“大语文观”
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是怎样安排训练体系的?
积累运用——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的编写思想
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
跳出庐山之外一睹庐山真貌
——几个例子的启迪
语文教改近思录
“缘木”焉能“求鱼”?
——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
眼睛向下固本培元
——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再思考
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习惯篇”的编排
要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单元练习的编排
要防止语文考试的负面效应
教材教法研究篇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的编写框架
附: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教法七要点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一册的汉语拼音教学
苏教版国小语文的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二册的识字教学
承前启后抓好过渡
——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四册的识字教学
关于小学生识字回生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分期分批围歼高频错别字
学习英语单词的启示
——複习生字方法浅见
低年级写字教学亟须加强与改进
加强写字教学断想
有感于课前板书
辞彙教学与创设情境
——从一组漫画受到的启发
苏教版国小语文中的“熟记成语”应该怎幺教?
“词语手册”小议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五册的词义教学
浅谈苏教版第一册语文的阅读训练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三册的阅读教学
领会三个特点 强化三个意识
——谈苏教版国小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
谈谈苏教版国小语文第五册的读写结合
也谈语言文字训练
不熟读,何以精讲?
要提倡不求“甚”解
学语言,还是贴标籤?
“读书切戒在慌忙”
“唱读”的成因及对策
背诵训练亟须加强与改进
複述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吗?
使用小黑板“三戒”
要防止板书设计的负面效应
莫带疑点进课堂
抄写练习管见
——一次抄写测试的启示
要防止电教手段的负面影响
苏教版国小语文作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作文训练应从学生的感受出发
——学习叶老关于作文教学的论述
低年级作文教学要广开“材”路
寓语言训练于有趣的活动之中
开展创造性活动练写创造性作文
指导学生“摆玩具,编童话”的尝试
从蜡泪的凝固想到的
使用《作文词典》弊多利少
“念”中改大有益
——关于减少小学生作文中病句的一点建议
教材解疑析难篇
偏旁、部首有何区别?
“腊梅”为什幺改作“蜡梅”?
国小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
“移花接木”不可取
——古诗教学词语误释例析
古诗词义教学失误原因例谈
王安石何以要选定“绿”字?
《游园不值》疑义试析
《早春》疑义相与析
《枫桥夜泊》疑义试析
也谈“遍插茱萸”
说“踏歌”
王之涣的诗题为什幺改了?
落日怎幺会是“白”的?
陆游的遗愿实现了吗?
《示儿》为何用“元”而不用“原”?
“烟花”该怎幺解?
教师写作辅导篇
善于捕捉头脑里进出的“火花”
慢——快——慢
拿出令人信服的材料来
多读、善读“无字书”
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沟
语言过关与语感训练
从“不乾胶”的发明说起
怎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稿?
拟定标题的技巧
“热处理”与“冷处理”
新芽破土莫畏难
“储米下锅”与“找米下锅”
教学实践与职业敏感
文章应是一个完美的球体
觉得没啥题目可写怎幺办?
从“天下文章一大抄”说起
学习写稿有“捷径”吗?
写稿与做操
优秀课例评点篇
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评臧继英老师《蚕姑娘》一课的识字教学
怎样提高辞彙教学效率
——评臧继英老师《初冬》一课的辞彙教学
阅读课究竟该怎幺上?
——兼评特级教师于永正《惊弓之鸟》的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的“经”与“纬”
——兼评特级教师于永正《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
以读为主以讲助读
——评介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
强化诵读注重感悟
——评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评特级教师李蒙钤教学《再见了,亲人》
现身说法教读书
——听特级教师徐善俊教《我的战友邱少云》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代跋)
——记特级教师、苏教版九年义务
教育国小语文教材主编张庆
编后记
文摘
苏教版国小语文的
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十几年来,大家多把注意力放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上,认为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其实,不光是阅读、作文,过去的识字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上,即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教生字靠机械重複,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此外,对汉字的认识也有片面性,认为汉字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以输入计算机,可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汉字有好多优势,它是全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系统的文字,它是具象的,是富有灵性的,每一个汉字的字形都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想像,有助于开发大脑潜能。
作为一套面向2l世纪的国小语文教材,应如何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构建富有创新精神的识字教学体系呢?
苏教版认为:这个体系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是符合汉字特点和儿童识字心理的。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构建这一体系,主要採取了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一、寻求一条“两全其美”的识字教学之路
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十几年来,大家多把注意力放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上,认为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其实,不光是阅读、作文,过去的识字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上,即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教生字靠机械重複,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此外,对汉字的认识也有片面性,认为汉字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以输入计算机,可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汉字有好多优势,它是全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系统的文字,它是具象的,是富有灵性的,每一个汉字的字形都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想像,有助于开发大脑潜能。
作为一套面向2l世纪的国小语文教材,应如何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构建富有创新精神的识字教学体系呢?
苏教版认为:这个体系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是符合汉字特点和儿童识字心理的。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构建这一体系,主要採取了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一、寻求一条“两全其美”的识字教学之路
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后记
我当过国小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师、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然而,干得最长的还是语文教研员。“文革”前干了8年,“文革”后干了22年,合起来整整30年。
自80年代初,我开始结合教研工作撰写一些教学文稿。我给自己布置了“作业”:每个月写四篇教学文稿。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研工作流动性大,常常因为下县听课、去印刷厂校对而拖拉了“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怎幺办?回来后一定要挤时间“补”起来。就这幺铢积寸累,20年下来就有了近600篇文章。我这幺做,一来是想深化自己的认识;二来是想锻鍊一下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这些文稿随想随写随发,本无意结集成书。后来《国小教学》编辑部準备编“国小教学名家系列丛书”,承冯春河老师厚爱,亦将拙作列于其中。后由于种种原因,出书之事搁浅,我也就将这件事置诸脑后了。
1994年初,我来南京参与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组里的张洪生老师(东海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对我说,他经常将我发表在杂誌上的文章推荐给老师们读,但文章比较分散,不容易找。他建议我将这些文章蒐集起来,出一个小册子;并且还挤出时间为我筛选和编辑了全部文稿。省教研室朱家珑副主任对此举也极为支持,并帮助策划。这使我十分感动。我的这本书得以出版,是跟他们二位的厚爱与支持分不开的。
自80年代初,我开始结合教研工作撰写一些教学文稿。我给自己布置了“作业”:每个月写四篇教学文稿。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研工作流动性大,常常因为下县听课、去印刷厂校对而拖拉了“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怎幺办?回来后一定要挤时间“补”起来。就这幺铢积寸累,20年下来就有了近600篇文章。我这幺做,一来是想深化自己的认识;二来是想锻鍊一下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这些文稿随想随写随发,本无意结集成书。后来《国小教学》编辑部準备编“国小教学名家系列丛书”,承冯春河老师厚爱,亦将拙作列于其中。后由于种种原因,出书之事搁浅,我也就将这件事置诸脑后了。
1994年初,我来南京参与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组里的张洪生老师(东海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对我说,他经常将我发表在杂誌上的文章推荐给老师们读,但文章比较分散,不容易找。他建议我将这些文章蒐集起来,出一个小册子;并且还挤出时间为我筛选和编辑了全部文稿。省教研室朱家珑副主任对此举也极为支持,并帮助策划。这使我十分感动。我的这本书得以出版,是跟他们二位的厚爱与支持分不开的。
序言
“有一个老本——健康的身体,有一个老伴,有一个老窝——不显侷促的居室,有几个老友”。这几个“老”可以算是张庆老师对人生的某种感悟吧!他的用语是朴实的,就像他的为人;当然也是深刻的,就像他对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他的最大爱好是逛书店,买书,读书。每当工作之余和他聊天,他那富于哲理的、风趣的话语,听来实在是一件乐事。张庆老师有一句名言:干活不随“东”,累死也无功,便反映了他的幽默和睿智。
张庆老师是知名的特级教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第一主编。早在1990年在青岛开会期间,我们就曾在一起策划过教材建设的有关事。1992年在南通,我们又一起参加了江苏省中国小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这是在江苏中国小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进一步清除了“左”的思想在语文教改中的影响,进一步倡导恢复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它奠定了江苏编写中国小语文教材的思想理论基础,这就是同行们常提起的“南通会议”和“南通会议精神”。1994年初,我们有幸共同担当起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建设的重任,从此在一起共事,至今已有7个年头了。回想起来,这是我从教30多年来最难忘的、最辛苦的、同时也是最令人激动的一段时光。我和张庆老师亲密合作、甘苦与共,在编写组同仁和全省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们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我与张庆老师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他的“几个老友”之一。教材编写四年酝酿,6年编撰,大家一起奋斗,“十年磨一剑”。张庆同志作为编写组领导班子的一员,他凭藉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殚精竭虑,为教材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仅几页文稿,也只能写一些突出的感受,以表达我对他的尊敬之情。
张庆老师是知名的特级教师、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第一主编。早在1990年在青岛开会期间,我们就曾在一起策划过教材建设的有关事。1992年在南通,我们又一起参加了江苏省中国小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这是在江苏中国小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进一步清除了“左”的思想在语文教改中的影响,进一步倡导恢复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它奠定了江苏编写中国小语文教材的思想理论基础,这就是同行们常提起的“南通会议”和“南通会议精神”。1994年初,我们有幸共同担当起苏教版国小语文教材建设的重任,从此在一起共事,至今已有7个年头了。回想起来,这是我从教30多年来最难忘的、最辛苦的、同时也是最令人激动的一段时光。我和张庆老师亲密合作、甘苦与共,在编写组同仁和全省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们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我与张庆老师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他的“几个老友”之一。教材编写四年酝酿,6年编撰,大家一起奋斗,“十年磨一剑”。张庆同志作为编写组领导班子的一员,他凭藉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殚精竭虑,为教材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仅几页文稿,也只能写一些突出的感受,以表达我对他的尊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