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职工文化

职工文化

职工文化

职工文化,也称企业职工文化,是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形态,职工文化以职工为本,是一种素质文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职工文化
  • 外文名:Employee Culture
  • 别名:员工文化
  • 代表作品:职工文化网
  • 套用领域:企业

定义

一、职工文化建设是职工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建设是体现企业形象特点、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
中国职工文化经典案例中国职工文化经典案例
二、加强职工文化体育教育等阵地建设,推广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不断满足职工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
三、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支持职工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办好工会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中国工会章程》 2013年10月22日通过)
四、建设育人化人的先进职工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地融入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用好用活工作载体,发挥新闻媒体特别是工人日报、工人出版社、中工网等工会宣传阵地作用,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深入基层、贴近职工。(全总《关于在广大职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2014年11月7日)
五、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民众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
六、引导广大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增强主人翁意识,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10日)
企业职工文化是与企业文化相伴而生的一个概念。在一个企业中,企业文化是管理者群体的文化,企业职工文化是职工民众的文化。
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企业文化引进我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对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的引进和学习,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在推动我国民族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历史进步,与越来越多中国优秀企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华为集团、吉利集团等都是我国最成功的世界级民族企业。它们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鲜明、独特而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实践。
作为一种职工素质管理与提升理论,企业职工文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係的产物。重视职工民众的主体地位和维护职工民众的合法权益,努力提升职工群体的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素质,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型和谐劳动关係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群体及其企业文化理念,也离不开企业职工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先进企业职工文化的塑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企业职工民众整体素质的竞争。企业文化管理可以造就成功的企业,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也可以打造出优秀企业。大庆油田、鞍钢集团、青岛港、天津港、中国中铁等都是我国享誉全球的优秀企业。它们的成功得益于塑造了以王进喜、郭明义、许振超、孔祥瑞、窦铁成等企业基层先进职工群体为代表的企业职工文化。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提出,要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这是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职工文化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标誌着党和国家对职工文化的高度重视,而且为职工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职工文化多次写进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档案。2008年,《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指出,职工文化建设是职工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建设是体现企业形象特点、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2013年,《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推广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同年,新修订的《中国工会章程》再次强调,要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华全国总工会在2014年下发的《关于在广大职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建设育人化人的先进职工文化。
习近平对职工文化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劳模和劳模精神以及广大劳动者和劳动精神的重视。
2009年9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铁人精神,使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持久地发挥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作用。 铁人“王进喜”是我国广大劳动模範中的杰出代表,铁人精神是劳模精神的一个缩影。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範代表座谈时指出, 在革命战争年代,“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等劳动模範,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带动民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铁人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知识工人”邓建军等一大批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劳动模範是时代的精英,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使中国梦真正同每个职工的个人理想和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大力宣传劳动模範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 劳动模範等先进职工典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同乌鲁木齐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座谈时提出,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劳动模範是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先进代表,传播劳动精神是弘扬劳模精神的前提。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特彆强调,表彰全国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及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民众的伟大品格,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範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 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为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及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民众的伟大品格。
二、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们对于职工文化的理解儘管有很多分歧,但是,职工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的观点,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有学者指出,职工文化是以劳动模範为代表的先进职工群体创造的,在广大职工民众中倡导、践行和展示的职工价值理念、职工行为规範和职工精神风貌。
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重要思想的提出也主要是基于“文化”的视角。正如他强调的,这次大会的首要目的就是弘扬劳模精神。从这种意义上讲,习近平在2015年的“五一讲话”就是一个“职工文化宣言”。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弘扬劳模精神
作为先进职工文化的创造者,劳动模範及其劳模精神受到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劳模精神以劳动精神为基础,集中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民众的伟大品格。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範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2.激发职工民众的创造活力
凸显职工民众的主体地位,激发职工民众的创造活力,充分调动职工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劳模精神为灵魂的先进职工文化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甘当人民民众小学生,把蕴藏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民众中的无穷创造活力焕发出来,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民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各项事业上来,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繫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3.维护职工民众的文化权益
职工文化代表的是职工民众的文化权益,表达的是职工民众的集体呼声和精神面貌。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係,促进社会和谐。劳动关係是劳动与资本、劳方与资方、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关係。这种关係是双方的一种利益关係、法律关係和文化关係。文化关係就是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係。建设、维护和发展职工文化,既是构建和谐劳动关係的需要,更是实现职工民众美好梦想的必然保障。
4.提高职工民众的综合素质
提高职工民众的综合素质是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习近平提出职工文化重要思想的战略意义所在。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体现职工民众的价值理念、展现职工民众的精神风采和感受职工民众的快乐生活,是职工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重要思想的现实意义

职工文化繁杂的相关概念和表现形式 ,使得人们对职工文化内涵的理解非常混乱,这也使得一些职工文化建设工作显得无所适从。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重要思想的提出,对于明确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丰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的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明确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
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职工文化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的观点,是当前职工文化理论研究和职工文化建设工作的主流观点和做法。
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一部分的观点和做法,否认职工文化的独立性,强调职工文化隶属于企业文化。劳动关係在企业中就是职工与企业的关係,也是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係。对于职工民众来讲,职工文化是“我要做”的文化,体现职工民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企业文化是“要我做”的文化,反映企业对职工民众提出的基本要求、管理规範和战略使命。
职工文化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的观点和做法,过多关注的是职工文体活动的形式,甚至为了娱乐而娱乐。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从这种意义上讲,习近平提出的“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必须成为职工文体活动的主旋律。
习近平关于职工文化的重要思想既突出了职工文化的独立性,又强调了职工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性。
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就像大树的树根与树叶。树根自下而上为大树输送无机盐和水分,树叶自上而下为大树输送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职工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企业文化通过管理的整合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职工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性要求,首先要把职工文化当作“文化”来理解和对待,用有思想高度和思想深度的先进职工文化教化、感化和同化广大职工民众,从而全面提升职工民众的综合素质。体现职工民众的价值追求、展现职工民众的精神风采、感受职工民众的快乐生活应成为职工文化的重要内容。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习近平强调,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职工文化的本质是“文化”,而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 职工文化也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人化”是指职工文化是以劳模为代表的先进职工群体创造出来的,劳模精神是先进职工文化的灵魂。“化人”是指以劳模精神为灵魂的先进职工文化通过教化人、感化人和同化人,全面提升职工民众的整体素质。职工文化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有力抓手。
提升职工民众整体素质不仅是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任务。习近平强调,要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甘当人民民众小学生,把蕴藏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民众中的无穷创造活力焕发出来。
职工文化建设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就应该转变传统的单一说教方式,将职工民众由过去的被动受教育的客体变为教育的主体,由“要我先进”变为“我要先进”,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职工民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3.丰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的内容
翻开国内外任何一本现代企业管理学教材,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学术界和实践界越来越呼唤并鼓励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本土的管理研究,从而为建立中国的管理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并最终为丰富全球管理知识作出贡献。”
就像美国管理学家泰罗是从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一样,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也必须来源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以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和弘扬劳模精神为核心的职工文化建设,曾经是中国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经验。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鞍钢集团的第一代全国劳模。在“孟泰精神”感召下,鞍钢工人自发掀起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以及提合理化建议(简称“两革一化”)等活动。毛泽东将鞍钢的这些活动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职工民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大家所熟知的“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日本全面质量管理兴起者石川馨曾明确指出,全面质量管理(TQM)是学习和借鉴“鞍钢宪法”的产物。 有报纸曾经报导,美国一位着名的企业总裁在接受记者採访时,不仅大谈中国的“鞍钢宪法”,并表示他们正在深入研究和推广“鞍钢宪法”的精神。 “鞍钢宪法可以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可见,习近平关于以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和弘扬劳模精神为核心的职工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丰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的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涵

企业职工文化是以劳模为代表的企业基层先进职工群体的价值理念为核心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规範和精神风貌。
如何开展职工文化建设如何开展职工文化建设
企业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统一互补的关係。二者的关係具体表现为地位上对等、内容上互补和最终战略目标上一致。二者儘管在起点上不同,分别代表的是企业职工民众和企业管理者群体两个主体的文化,但在一个企业中,两个文化主体在地位上是对等的,二者缺一不可。两种文化的建设基础及其角度虽然不同,分别以劳模为代表的企业基层先进职工群体和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群体为建设基础,但两个群体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是互相促进的,二者在内容上互补。两种文化在发展重点上也各有侧重,分别以提升企业职工民众整体素质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战略重点,但二者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手段,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是职工素质建设工程。
现代企业职工不仅要拥有知识和技能等“硬素质”,更要有文化和理想追求等“软素质”。职工民众的“硬素质”是“软素质”的物质基础,“软素质”是“硬素质”的精神动力。职工民众的“软素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有着更特殊的时代价值。
与企业文化管理自上而下的过程相比,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企业文化需要得到企业职工民众的认同,企业职工文化也需要得到企业管理者群体的认同。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群体,企业职工文化的推动者和运作者是工会,因为工会是职工民众的“娘家”。同时,企业职工文化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它是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的更有效手段。与“要我做”的企业文化管理相比,“我要做”的企业职工文化管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如果说企业文化管理是20世纪前沿管理理论的话,那幺,职工文化管理则是21世纪的前沿管理理论。因为,企业文化是“要我做”的文化,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管理”文化和“他人管理”文化,职工文化是“我要做”的文化,是一种内在的“自主管理”文化和“自我管理”文化。作为“我要做”的文化,职工文化管理既是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前沿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提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职工素质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与“要我做”的企业文化管理相比,职工文化管理倡导新时代职工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修炼/自我提升的理念。(职工文化网)
《周易·繫辞上》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在于“道”,“道”体现了一阴一阳的矛盾对立和统一。在广为人知的阴阳鱼太极图中,我们看到,阴阳两鱼互相吸引,相互凝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生出宇宙外物。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宇宙万物根源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係,也符合阴阳之道。企业之道就在于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矛盾对立和统一。职工文化包含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文化也包含职工文化的内容。这是因为,职工是企业的,企业也是职工的;职工离不开企业,企业更离不开职工。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之间严重失衡,有些企业仅要求职工认同企业提出的价值理念而对职工的精神追求视而不见,其结果是企业发展越来越快,企业越做越大,而劳资纠纷不断增加,职工权益屡遭侵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喜的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一盛一衰的局面正逐步得到扭转。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仍还有人在继续唱衰职工文化,他们把职工文化看作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只强调职工是企业的,而迴避企业是职工的,只强调职工对企业的责任,而逃避企业对职工的责任,这是极不可取、非常错误的。认为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一部分的错误观点,源于对企业文化的模糊认识。
儘管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入我国,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有些学者和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把握仍有偏颇。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沙因教授、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科特教授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德教授,是当今企业文化学界和企业界共同认可的学者。
沙因教授认为:“要想考察企业文化,更好的方式是认识到文化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层次’,我们必须理解和应对深层的文化。”“为了理解更深的层次,你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些组织。在公司的历史中,那些使公司走向成功的创始人和关键领导人的价值观、理念和假设是什幺?”
科特教授指出:“在企业文化力量雄厚的公司企业中,这些价值观念出自公司发起人或企业初创时期的其他领导人士。”“经理们会对他们言传身教,做出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思想上的表率榜样。”“美国、日本的企业界最优秀的总经理们总是不惜耗时费力,大力创造、塑造、维护自己力量雄厚的企业文化。”
张德教授认为:“要建设强有力的企业文化,首要的因素是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企业家是最主要的缔造者。他缔造、倡导、管理企业文化,他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调,他的观念创新带动企业文化的更新,素质的不断完善将促进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内容,甚至都是直接来自企业家的思想和主张。”“企业家的品格、智慧、胆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水準。”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管理者群体创造的文化,代表的是管理者群体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职工文化是职工民众创造的文化,代表的是职工民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职工文化不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係。
有人认为,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主要在于主体不同和代表的利益不同。企业文化更多体现着经营者或管理层的意志,职工文化则展示着生产者对现实的要求。有人认为,在私有企业,企业价值往往是资本价值和老闆价值,企业与员工是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维护不同利益方面,企业存在着不同文化体系。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企业主的行为,职工文化则表现为职工自动自发、心行一致的行为。
乔东教授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专门就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係请教了沙因教授、科特教授和密西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卡梅隆教授。
沙因教授认为,企业文化主要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群体的管理思想和价值理念,职工文化主要反映了职工群体的价值理念。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应该相互适应,二者关係如何,取决于企业的性质和企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科特教授认为,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体现职工群体价值理念的职工文化,与反映企业管理者群体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对立性更明显一些。在后工业化阶段,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自主决策越来越普遍,管理者群体与被管理者群体的界限分得也不是很清楚,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表现得就更多一些。
卡梅隆教授认为,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但是每一个企业也都存在职工文化。这是不同企业的职工群体间的本质差别。
可见,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係。企业文化可以造就世界一流的企业,譬如以张瑞敏为代表的海尔管理者群体创造的企业文化造就了世界一流的海尔集团,以柳传志为代表的联想管理者群体创造的企业文化把联想集团带进世界最优秀的IT企业行列。同样,职工文化也可以创造世界一流的企业。譬如,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职工民众创造的职工文化创出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蹟,以许振超为代表的青岛港职工民众创造的职工文化使青岛港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等等。
职工文化的本质是文化,具有文化的“人化”和“化人”功能。“人化”是指职工文化来自于职工民众,是职工民众创造的文化; “化人”是指职工文化最终要服务于职工民众,实现教化、感化和同化职工民众,推动职工民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职工文体活动是形式,职工文化是内容,职工文体活动要为职工文化服务。形式不能替代内容,形式更不等同于内容。同理,职工文体活动不能替代职工文化,也不等同于职工文化。职工文体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过于关注形式化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音乐艺术的思想为我们认识职工文体活动和职工文化的关係提供了正确方向。
孔子曾说: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讲,乐呀乐呀,难道仅指钟鼓等乐器而言吗? 孔子关注的不是表现乐的器具和形式,而是乐体现的思想和内容。
《礼记·乐记》中说: “乐者,德之华也。”意思是讲,乐是道德的花朵。“乐者,心之动也。”意谓乐是内心感动的反映。“‘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音乐就是快乐。君子乐在得到仁义之道,小人乐在满足欲望。用仁义之道来节制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迷乱; 由于欲望而忘却仁义之道,就会迷乱而不快乐。就是说,乐要表现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它是发自于人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和精神状态; 乐要体现仁义之道,而不能停留在满足人的欲望。
“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故观其舞,知其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天子制乐,是为了赏赐给有德的诸侯,观看诸侯所展示的舞蹈,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德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乐、舞等文体活动,必须体现仁德的内容,低级庸俗的内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反对的。
《礼记·乐记》中说: “奸声乱色不留聪明,……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奸邪之声、迷乱之色不在耳朵、眼睛驻留,让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心智以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循着和顺中正之气而得到正常的发展。乐,它不仅表现仁德的内容,也需要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理解。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乐何?”意谓一个人没有仁德,怎幺懂得乐?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音乐艺术的形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丰富作用,更重视音乐艺术的内容在提高人们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作用。
这些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谋而合。“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恆价值。”
职工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工民众思想领域的具体展现,也是中国工人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提升职工民众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职工文化需要藉助包括职工文体活动在内的很多形式对其加以宣传、弘扬和推广。把职工文化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的观点和做法是以偏概全。
体现职工文化的形式不仅包括职工文体活动,还包括先进职工典型选树、职工价值理念塑造、职工行为规範制定、职工文化宣传、职工文化培训、职工文化队伍建设,等等。职工文体活动是表现职工文化的最表层、最感性和最丰富的形式,也最容易“走过场”。这就需要各种职工文体活动的形式,既要具有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生活性,更要具有思想性、健康性、教育性和道德性,使得职工民众在各种职工文体活动中“乐得其道”而不是“乐得其欲”。
职工文体活动不能停留在简单地满足和丰富职工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等表浅层面,而要实现教育职工民众、感化职工民众和同化职工民众并全面提升职工民众综合素质的目的,达到“以道制欲”的效果。譬如,职工书画创作、职工音乐舞蹈、职工文艺演出、职工文学创作、职工读书活动、职工摄影活动、职工体育活动等等,都要多表现和展示职工民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健康向上、体现正能量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中的美好场景,依此“观其舞,知其德”,全面展示职工民众的人文修养、精神状态和身心素质。
《礼记·乐记》中说: “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意思是讲: 诗表达乐的心志,歌传达乐的声音,舞蹈展现乐的仪容。心志、声音、仪容三者都发自内心,然后乐器加以演奏,所以乐的情谊深刻而形象鲜明,气势旺盛而千变万化。和谐顺正的精神蓄积于心中,然后乐的精彩才能展露出来。唯有乐是不可以作伪的。同理,职工文体活动的各种形式,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只有内心蕴含着体现正能量的精神,职工文体活动才会精彩,才能更好地表现先进的职工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职工文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