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教育
职工文化教育是对职工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活动。包括扫除文盲、国小、国中、高中等各个层次的文化补习。中国在 19 世纪末期,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就曾开办工人识字班。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到工人民众中去,创办工人夜校、识字班,帮助工人学习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个决议》作出了关于建立劳工补习学校的决定;1922 年5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中提出“努力从事识字教育和阶级斗争的教育运动”。
20世纪 30年代,在革命根据地的工厂企业中,通过成立俱乐部,举办补习学校、文化夜校、职工业余学校等,组织工人识字、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 6月政务院《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职工业余教育的内容以识字教育为重点,并设立中级班(其程度相当于高小)、高级班(等于中学),教以相当于普通学校的主要课程。此后在全国範围内开展了识字运动,并陆续建立了职工业余初等文化学校和职工业余中学。50年代出现了组织工人学文化的高潮。1981 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对在“文革”中被耽误了学习的青壮年职工进行国中文化的补课,到 1985年基本完成。1987年 6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强调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而没有受完初等、中等教育的劳动者,应进行基础教育,并把文化程度纳入岗位规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