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原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诉讼案件中,在经鉴定机构作出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按照一般侵权逻辑,人民法院依职权或医疗纠纷中一方当事人提出申请并经人民法院批准,委託具有法定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对医疗纠纷中涉及的医方诊疗行为是否具有过错、损害结果与医方过错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係、过错参与度等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自2010年《侵权责任法》施行以后,医疗纠纷被作为特定的侵权纠纷进行处理,诉讼中不再区分医疗事故程式和侵权程式。因此,医疗纠纷诉讼中的司法鉴定只有医疗纠纷鉴定了。

建议在做司法鉴定前,先找第三方机构做医疗评估,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司法鉴定的公正性以及保证司法鉴定的质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 外文名:Medical expert testimony
  • 注意问题:送交的鉴定材料必须真实、完整
  • 结论审查:鉴定书依据的病史资料是否真实
  • 实施时间:2007年10月1日

异同点

相同点

第一,都是一种证据。
第二,鉴定的基本程式相似。
第三,法院审查与评断的标準基本相似。
第四,在实际判案中的效力基本相似。

差异性

第一,两者之间构成逻辑上的包容关係。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範、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同时规定造成患者死亡或残疾的,分别构成一至三级医疗事故,如果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则构成四级医疗事故。该规定较老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处理範围,将一般性医疗过错(此处指狭义的过错)构成的事故也归入其中。但实践中,有些过错很难达到事故的定性标準,但却给患者造成了损害,怎幺办?实践中就出现了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而且已有司法鉴定机构自去年开始,就受理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覆核鉴定申请,进行医疗过错(此处指广义的过错)司法鉴定,这一实践扩大了医疗过错鉴定的範围,使两者间构成包容关係。
第二、两者的鉴定主体不一。现行医疗事故鉴定主体是各级医学会,而鉴定专家多是各级医院的任职医师,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在实践中就难免会发生不公正的现象。而司法鉴定主体特别是上海市司法鉴定中心,直接受上海市司法局领导,经上海市司法鉴定工作委员会授权,承担各类司法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组织工作,是一个面向社会的鉴定机构。其下的上海市人身伤害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直接开展对医疗过错的司法覆核鉴定。其鉴定人员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虽然与医学会的专家有一定的重合,但由于要求特别严谨,所以鉴定结论有明显差异,实践中也出现多起医疗事故鉴定被司法覆核鉴定推翻的案例。
第三,两者的庭审质证程式明显不同。按照《条例》,只有卫生行政部门才能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进行审查,那幺,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法院应如何审查?这似乎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其实在《人民法院对外委託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及《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中,对鉴定结论的审查都规定了详细的程式及标準,特别规定鉴定人有依法出庭宣读鉴定结论并回答与鉴定相关提问的义务。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现行医疗事故鉴定报告上均无鉴定人员的签名,也就让法院无法通知鉴定人到庭接受质证,这一重要的司法审查程式根本无法进行,于是许多鉴定结论在没有充分审查的情况在就被採信了。而在司法鉴定中,每一份鉴定报告书上均有鉴定人员的签名,如果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均可申请鉴定人员出庭接受质证,在这样严谨的司法审查程式下,法院作出的判决是公正的。

注意问题

2、精心準备鉴定陈述材料
3、客观、冷静地回答专家的提问
4、配合专家的检查

结论审查

2、鉴定程式是否合法
3、鉴定结论与鉴定材料是否相符
4、必要时可向法院申请要求鉴定人到庭接受质证

鉴定通则

《司法鉴定程式通则》于2007年7月18日法务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司法鉴定活动,保障司法鉴定质量,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 司法鉴定程式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循的方式、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规则和标準。
本通则适用于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从事各类司法鉴定业务的活动。
第三条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尊重科学,遵守技术操作规範。
第四条 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并对自己作出的鉴定意见负责。
第五条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未经委託人的同意,不得向其他人或者组织提供与鉴定事项有关的信息,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应当依照有关诉讼法律和本通则规定实行迴避。
第七条 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
第八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收取司法鉴定费用,收费的项目和标準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对于有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有违反司法鉴定行业规範行为的,由司法鉴定行业组织给予相应的行业处分。
第十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加强对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司法鉴定人有违反本通则或者所属司法鉴定机构管理规定行为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章 司法鉴定的委託与受理
第十一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司法鉴定的委託。
第十二条 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託,应当要求委託人出具鉴定委託书,提供委託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託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委託人委託他人代理的,应当要求出具委託书。
本通则所指鉴定材料包括检材和鉴定资料。检材是指与鉴定事项有关的生物检材和非生物检材;鉴定资料是指存在于各种载体上与鉴定事项有关的记录。
鉴定委託书应当载明委託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託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託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
委託鉴定事项属于重新鉴定的,应当在委託书中注明。
第十三条 委託人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委託人不得要求或者暗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按其意图或者特定目的提供鉴定意见。
第十四条 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託,应当对委託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範围,委託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託,应当予以受理。
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託人补充;委託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
第十五条 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託,应当即时作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託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託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託人;对疑难、複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託,可以与委託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
第十六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委託,司法鉴定机构不得受理:
(一)委託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範围的;
(二)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
(三)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
(四)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範的;
(五)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
(六)不符合本通则第二十九条规定的;
(七)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
对不予受理的,应当向委託人说明理由,退还其提供的鉴定材料。
第十七条 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託的,应当与委託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籤订司法鉴定协定书。
司法鉴定协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委託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
(二)委託鉴定的事项及用途;
(三)委託鉴定的要求;
(四)委託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的简要情况;
(五)委託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
(六)鉴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
(七)鉴定费用及收取方式;
(八)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因鉴定需要耗尽或者可能损坏检材的,或者在鉴定完成后无法完整退还检材的,应当事先向委託人讲明,徵得其同意或者认可,并在协定书中载明。
在进行司法鉴定过程中需要变更协定书内容的,应当由协定双方协商确定。
第三章、司法鉴定的实施
第十八条 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託后,应当指定本机构中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委託人有特殊要求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从本机构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十九条 司法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複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二十条 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託人、委託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係,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迴避。
司法鉴定人自行提出迴避的,由其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託人要求司法鉴定人迴避的,应当向该鉴定人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提出,由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託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是否实行迴避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撤销鉴定委託。
第二十一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严格依照有关技术规範保管和使用鉴定材料,严格监控鉴定材料的接收、传递、检验、保存和处置,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因严重不负责任造成鉴定材料损毁、遗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採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準和技术规範:
(一)国家标準和技术规範;
(二)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準和技术规範;
(三)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準和技术规範。
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準和技术规範的,可以採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自行制定的有关技术规範。
第二十三条 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记录可以採取笔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準确、完整、清晰,记录的文本或者音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第二十四条 司法鉴定人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女性作妇科检查的,应当由女性司法鉴定人进行;无女性司法鉴定人的,应当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对未成年人的身体进行检查的,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
对被鉴定人进行法医精神病鉴定的,应当通知委託人或者被鉴定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到场。
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託人到场见证。
对需要进行尸体解剖的,应当通知委託人或者死者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到场见证。
第二十五条 司法鉴定机构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遇有特别複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谘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
第二十六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託人签订司法鉴定协定书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委託事项的鉴定。
鉴定事项涉及複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或者检验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间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
司法鉴定机构与委託人对完成鉴定的时限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在鉴定过程中补充或者重新提取鉴定材料所需的时间,不计入鉴定时限。
第二十七条 司法鉴定机构在进行鉴定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鉴定:
(一)发现委託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
(二)委託人提供的鉴定材料不真实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
(三)因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因鉴定材料耗尽、损坏,委託人不能或者拒绝补充提供符合要求的鉴定材料的;
(四)委託人的鉴定要求或者完成鉴定所需的技术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
(五)委託人不履行司法鉴定协定书规定的义务或者被鉴定人不予配合,致使鉴定无法继续进行的;
(六)因不可抗力致使鉴定无法继续进行的;
(七)委託人撤销鉴定委託或者主动要求终止鉴定的;
(八)委託人拒绝支付鉴定费用的;
(九)司法鉴定协定书约定的其他终止鉴定的情形。
终止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书面通知委託人,说明理由,并退还鉴定材料。
终止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根据终止的原因及责任,酌情退还有关鉴定费用。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根据委託人的请求进行补充鉴定:
(一)委託人增加新的鉴定要求的;
(二)委託人发现委託的鉴定事项有遗漏的;
(三)委託人在鉴定过程中又提供或者补充了新的鉴定材料的;
(四)其他需要补充鉴定的情形。
补充鉴定是原委託鉴定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託进行重新鉴定:
(一)原司法鉴定人不具有从事原委託事项鉴定执业资格的;
(二)原司法鉴定机构超出登记的业务範围组织鉴定的;
(三)原司法鉴定人按规定应当迴避没有迴避的;
(四)委託人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对原鉴定意见有异议,并能提出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的;
(五)法律规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重新鉴定的其他情形。
接受重新鉴定委託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条件,一般应当高于原委託的司法鉴定机构。
第三十条 重新鉴定,应当委託原鉴定机构以外的列入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其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委託人同意的,也可以委託原司法鉴定机构,由其指定原司法鉴定人以外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司法鉴定人进行。
第三十一条 进行重新鉴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人应当迴避:
(一)有本通则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
(二)参加过同一鉴定事项的初次鉴定的;
(三)在同一鉴定事项的初次鉴定过程中作为专家提供过谘询意见的。
第三十二条 委託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式、是否採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準和技术规範等情况进行覆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
第三十三条 对于涉及重大案件或者遇有特别複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的鉴定事项,根据司法机关的委託或者经其同意,司法鉴定主管部门或者司法鉴定行业组织可以组织多个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四章 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
第三十四条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完成委託的鉴定事项后,应当向委託人出具司法鉴定文书。
司法鉴定文书包括司法鉴定意见书和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
司法鉴定文书的製作应当符合统一规定的司法鉴定文书格式。
第三十五条 司法鉴定文书应当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司法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
司法鉴定文书应当加盖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专用章。
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文书一般应当一式三份,二份交委託人收执,一份由本机构存档。
第三十六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或者与委託人约定的方式,向委託人传送司法鉴定文书。
第三十七条 委託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过程或者所出具的鉴定意见提出询问的,司法鉴定人应当给予解释和说明。
第三十八条 司法鉴定机构完成委託的鉴定事项后,应当按照规定将司法鉴定文书以及在鉴定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整理立卷,归档保管。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通则是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守和採用的一般程式规则,不同专业领域的鉴定事项对其程式有特殊要求的,可以另行制定或者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本通则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法务部2001年8月31日发布的《司法鉴定程式通则(试行)》(司发通[2001]092号)同时废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